宁稼雨
写完前言,核对过最后一段引文页碼,我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可能不会有人会想到,这部《明清轶事小说选注》书稿,已经有了36年的历史。
1982年,我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师从刘叶秋、宁宗一两位先生。入学后不久,恩师刘叶秋先生为我指定做志人小说研究的方向。嗣后,文化艺术出版社邀请刘叶秋先生主编一套“历代笔记小说丛书”。为配合我的志人小说系统研究,先生指定要我为这套丛书承担一本《明清轶事小说选注》工作。在先生授意和亲自指导下,我从上百种轶事小说中披沙拣金,选出原文,然后做注释,写导读。其间得到恩师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原手稿很多地方还留有恩师亲自动笔修改的痕迹。经过两年的努力,该书基本竣工完稿。该书稿前言《明清轶事小说述论》一文发表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二期。遗憾的是,“历代笔记小说丛书”责编调离后,不久恩师也因病故去,该丛书尚未出版者也均遭搁浅,沉睡多年。
2018年年底,大象出版社向我征询出版选题时,我提交了这部书稿的选题文件,获得批准,并于2019年年初签订了出版合同。一部沉睡35年的书稿,终于重获新生。这个事情本身已经让我激动不已了。
但是,当我把旧稿找出来,准备重新整理出版时,却发现这部旧稿还有很大的打磨提升空间。
首先,一部30多年前的书稿,无论是选文、注释,导读,还是前言的内容等,都有许多时过境迁的感觉,需要全面审核,重新处理;
其次,初稿由于出版社的字数限制和80年代掌握文献的有限,许多应该选入的作品没有能够入选,需要增补相关内容;
再次,30多年前的稿件为纸质手写稿,还需要将原稿输入电脑,变为电子文档。
鉴于这种情况,我向出版社提出申请,在增补内容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书稿,并请求推迟交稿时间,获得准许。
这次重新增补整理,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将纸质版原书稿内容录入为电子文档;
第二,增补新的作品内容,按本书体例加以注释;
第三,原书稿部分故事做了简单导读处理。为了全书格式统一,方便更多的读者阅读,这次对书中全部故事逐条做了简要导读;
第四,原书稿前言为35年前所作,今天看来有些地方已经不合时宜;况且新增补的内容在原前言中不能得到反映,所以这次重新撰写了前言;
第五,原书稿尽管有统一体例,但没有具体体例凡例说明。为统一格式体例,这次整理增补了工作凡例;
第六,重新排列整理书稿顺序,整理全书目录。
按照这些思路,我从2019年上半年开始启动这部书稿的增补整理工作,但由于公务繁忙,杂事太多,进展速度不够理想。因此我计划利用2019年底至2020年初寒假时间最终完成这项工作。就在进入寒假之后,我全力投入这项工作的时候,发生了波及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疫情本身是一场灾难,但因为疫情影响而封闭蜗居在家的处境,却无形中为我提供了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工作时间保障。从2019年12月中旬到2020年3月中旬,大约三个月的时间我集中全部精力,几乎完全用在这部书稿的最后统稿打磨工作上,为这部书稿的质量保证奠定了基础。
对我来说,这次难得的封闭改稿工作能让人心平静下来,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甚至不知不觉中感觉到无论是学术能力上,还是精神境界上,都有净化升华的收获。每天坐在电脑前,打开手稿原稿,仿佛回到36年前那青葱的时代;尤其是每当看到恩师为我原稿亲自动笔做的那些修改手迹,顿时就泪如泉涌,难以遏止对恩师深深的感恩怀念之情。而这种感恩之情很快就化为改稿工作的无穷动力。其实到2020年1月下旬,稿子就大致差不多了。但我总感觉到,这是当年恩师布置给我的工作,不在我力所能及范围内把它做到最好,是无颜向老师交差的。所以从一月下旬到三月中旬,我又反复做了两次全面修改调整。我心底的希望是,这部书稿既能告慰于九泉之下的恩师,也能无负于这次难得的出版机会,同时也能尽可能让广大读者看到满意的书稿。
(作者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