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建美
摘要:基于山西省2002年、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效应与波及效应,结_果表明,第一,整体来看,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均不强,生产性服务业对上下游经济的拉动作用和推动作用呈下降趋势。第二,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异质性明显,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保险业等与山西省资源型经济密切相关的行业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较高,而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等与科学技术相关的行业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较低。第三,山西省经济仍停留在资源型经济发展的惯性路径上,经济发展处于较低层次,对科学研究和技术以及知识教育的需求不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较大障碍。基于此,提出促进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关联效应 波及效应 投入产出表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任,经济发展越来越强调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坚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之一。现有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角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与结构、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安全。山西省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省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任务更重。如何探索出经济结构转型之路成为当前山西省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研究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效应与波及效应,探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行业的内在关联,对于实现山西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文章所指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以及教育事业等九大部门。虽然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中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不完全一致,但基本能反映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且数据可得。本文数据来源于2002年、2007年、2012年山西省投入产出表(42×42部门)。由于各年编制方法有些许不同,为研究方便,本文将2002年、2007年和2012年的生产性服务部门进行对应,具体对应关系见表1。
(二)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效应与波及效应进行研究。投入产出分析法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于20世紀30年代提出,是一种研究经济系统各要素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投入产出表是投入产出分析法的主要工具,分为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和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完整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由中间使用、中间投入、最终使用和增加值四部分构成。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指标和公式有:
其中,分子部分表示该产业纵列逆矩阵系数的平均值,分母部分表示全部产业纵列逆矩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或小于1,表明该产业的影响力在全部产业中居平均水平以上或以下。
一般来说,在工业化过程中,重工业大都体现为感应度系数较高,而轻工业大都表现为影响力系数较高。
三、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关联效应分析
(一)前向关联效应分析
产业关联效应通过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来反映。中间需求率也可以称为前向关联系数,表示某一产业对那些将该产业的产品直接或间接作为投入品的产业的影响。前向关联系数越大,表示对下游产业的推动作用越大;反之,则推动作用越小。
表2列出了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与排名情况。从该表中可以看出,2002年,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中间需求率较高,大于80%,排名比较靠前。2007年,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保险业、邮政业的中间需求率较高,大于80%,排名比较靠前。2012年,中间需求率大于80%的行业为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排名在42部门内居中。三年综合来看,中间需求率小的行业基本一直是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除2002年外,数值也较小,这三个行业的排名在42部门中基本处于垫底的位置。数据显示,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前向关联效应较大的行业为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以及租赁及商务服务业,这些行业对下游经济的推动作用较为显著,显然与当年山西省发达的煤炭行业有关,突显出山西省资源依赖型经济的特性。然而,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却很小。表明山西省整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发展仍处于“微笑曲线”底部,商品附加值不高,对科研、技术、知识等投入不足。因此,山西省想实现经济转型,需要提高对这些行业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后向关联效应分析
中间投入率也可以称为后向关联系数,表示某一产业对那些向该产业直接或间接供应产品的产业的影响。中间投入率越大,表示对上游产业的拉动作用越大;反之,则拉动作用越小。表3列出了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及排名情况。整体来看,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基本都呈现出下降趋势。到2012年,中间投入率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行业外,其余行业数值均小于50%,且排名都靠后。尤其是教育事业的中间投入率下降明显,由2002年的70.45%下降到2012年的16.38%,排名倒数第一。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也由2002年的53.18%下降到2012年的25.89%,排名垫底。科学研究事业的中间投入率也由2002年的66.17%下降到2007年的55.71%,再降到2012年的49.40%,当然2012年的下降可能包含了行业调整因素。整体中间投入率数值的下降表明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游经济的拉动作用在逐渐下降,山西省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资源依赖的惯性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面临较大障碍。
四、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波及效应分析
产业波及效应可以通过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来反映。表4和表5分别列出了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并给出了各行業的系数排名。表4显示,感应度系数超过1的行业基本维持不变,一直是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以及金融保险业,表明,这三个行业受其他行业影响程度较大,与经济关联程度较高。尤其是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在2002年的感应度系数甚至达到2.7243,到2012年也达到了1.1855,可能的解释是山西省经济发展长年以煤炭行业为主导,而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与煤炭行业关联程度密切,因此受影响程度高于其他行业。随着煤炭行业的不景气,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感应度系数也呈下降趋势。从排名看,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2002年除外)、教育事业的排名仍然较低,处于垫底位置,表明这些行业与山西省其他行业的关联程度较低,受影响程度较小,相应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较弱。
表5显示,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在不断缩小,对经济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弱。2002年,影响力系数超过1的行业有4个,即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事业以及教育事业。而到了2007年和2012年,各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均小于1,排名也逐渐靠后。尤其是教育事业,影响力系数不断缩小,由2002年的1.1367下降到2007年的0.6780,再下降到2012年的0.5270,到2012年时,影响力系数已经排名倒数第二。科学研究事业也由2002年排名14降到2012年的排名30,影响力系数由2002年的大于1降到2012年的0.9以下。整体来看,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低于全部行业平均水平,对经济转型支撑作用不明显。
五、结论与对策
本文以山西省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三年的投入产出表基本数据为依据,计算出各年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中间需求率、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并据此进行关联效应分析和波及效应分析,结论如下:第一,整体来看,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行业的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均不强,生产性服务业对上下游经济的拉动作用和推动作用呈下降趋势;第二,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异质性明显,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保险业等与山西省资源型经济密切相关的行业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较强,而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等与科学技术相关的行业的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较弱;第三,山西省经济仍停留在资源型经济发展的惯性路径上,经济发展处于较低层次,对科学研究和技术以及知识教育的需求不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较大障碍。
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对策:第一,大力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行业的内部关联,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和拉动作用;第二,推动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发挥科学研究和教育等行业优势,清除产业结构转型障碍,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山西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第三,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注重原先依赖资源而发展的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如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金融保险业等,避免这些行业发展出现急剧下滑,引起经济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