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军
摘 要: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初中时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具有重要作用。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往往会直接影响学生个人意识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正确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就教学实践中启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就应该不断探索研究,选择正确且适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其教学质量,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实际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体验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及讲授教学法等,本文就启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 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是道德与法治课保持活力的要求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通过指导、引导、启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发,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对思政课程内容进行学习。启发式教学得到了中外教育界的认可,认为教学方式具有先进的教学思想及教学原则。在思政课程中,教师合理地对启发式教学方式进行运用,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一个能动的、具有思想感情的人,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坚持启发式教学,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文字、故事、音乐、视频、小品等方式开展教学,以多媒体技术与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将教学内容及思想更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教学由静态变为动态,为学生营造更为真实的教学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或者间接地受个人意识的影响,不管教师是否采用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少数宠儿的现象,本该是所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会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爱回答问题的学生身上,从而慢慢忽视反应慢、接受能力弱的学生,久而久之将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致使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不愿意学习。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全体学生的重视,结合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合理制订教学方案及教学目标,通过难易搭配的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三)注重师生平等,实现启发式教学
既往教学过程中多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教师往往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需要注重对教学方式调整的重视,将课堂主体交还给学生,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启发式教学更好地开展,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并且要勇于接受学生的批评意见并及时改正,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平等的对话,引导学生积极说出自己的观点,并根据学生讨论、回答情况做出正确的引导与指导。现今的教学重点注多在于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避免给学生限定“标准答案”,以防限制学生思维。针对学生的回答,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教师都应给予相应的鼓励,不能有任何的人格侮辱。同时教师应放下“教师尊严”的架子,在教学中心平气和,真正地成为学生认知的启发者。
(四)严禁出现“假启发”的现象
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在现今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假启发”的现象。若教师认为问题的回答有“标准答案”,那么必然会导致启发的目的也是引导学生向着这一标准答案思考,使得独立思考回答变为牵引式回答。这种假启发、假问题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必然会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热情。然而,日常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教学现象比比皆是,这样的启发式教学,表面上学生很活跃,但是学生是否真正地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得而知了。这样的“假启发”只能让学生更加依赖老师,导致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杜绝这种“假启发”现象,在课堂教学生中提出问题应先让学生说出自己认为的答案,即使答案是错误的教师也应鼓励学生,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案例教学模式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有效方法
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较为枯燥无味,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相应的案例分析进行授课,促使死板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加形象化,将课程内容中蕴含的道理变得更加浅显易懂,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应知识点,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觉悟,这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这就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案例艺术。
道德与法治课程通过案例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學,反之则是浪费时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案例。根据教学实践并借鉴名家成功经验,运用案例艺术必须坚持下列几项原则。
(一)案例的选择应具有科学性
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遵守有理可依、有论可证的科学性原则,避免学生因为案例而产生不必要的误解。道德与法治作为教学科目具有独立的学科规律及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必须严谨对待,在选择案例时应注重案例的特殊性,选取的材料应具有真实性及权威性,不能选择存在具有争议性、结论不完整的案例,对已占有的材料,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力求做到实事求是,特别是对涉及的时间、数据等,更需要慎之又慎,切忌信口开河,通过真实的案例使学生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为今后的生活及发展奠定良好的个人素质基础。
(二)案例的选择应具有典型性
典型性是选择说明抽象性理论最具有代表性。所選择的案例能够集中反应共同的性质,同时清晰、全面地表述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典型性案例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使抽象性理论能够更好地被学生所理解、感受,为学生今后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案例的选择应具有思想性
在教学中选择结合案例进行教学其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学知识点。因此运用的案例必须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这也是思想性原则的核心。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提升自身的思想及觉悟,也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自身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四)案例的选择应具有近体性
所谓的近体性是指在教学中所选择的案例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接近,符合学生的要求。具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时间近体—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信息及观点已经不能满足现今学生的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应结合当今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充实。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不断地充实自身,接受新鲜事物。(二)空间近体—教材所表述的基本观点是结合全局性和典型性,范围较为广泛,这时学生在理解时不可避免地产生理解错误、意识模糊的情况,加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结合当地的特色,选取具有典型性的案例,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增强其说服力。(三)心理近体—其主要是指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需求等。结合教材选择合适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指引学生思考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而更加深刻理解相应的知识点,为今后学生规范自身行为提供参考。(四)活动近体—其主要是内容是指选择的案例不仅要结合教学内容,同时也要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自身的参与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理论、观点,为自身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 总结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真正理解启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内涵与价值,在授课过程中不断丰富教学手段,真正地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真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质量。当然,社会的快速发展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对当前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真正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合理地对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方式进行应用,就必须要求教师自身不断地进行学习,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开拓创新,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吴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2]郭树媛.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思考[J].才智,2018(32):179-180.
[3]葛道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6):39.
[4]韦有多,刘若楠.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途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07):58-59+62.
[5]熊川武.论反思性教育实践[J].教师教育研究,2007(3):46-50.
[6]邵永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互动式教学的应用实践[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5):90-91.
[7]马龙门.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旅游纵览,2017(8):260.
[8]刘德东.试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7(13):11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