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实验现象中激活学生思维

2020-06-01 07:53郝亚平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测力计浮力物体

郝亚平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注重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领悟科学方法,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我在《浮力》一课的教学中,进行了相关的实践尝试。

首先,实践体验浮力,注重分析感受。

要想建构浮力的概念,就要把力摆在学生的面前。在科学探究中,教师精心设计、选择、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探究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保证,是学生参与实践、自行探究的前提,对实现探究与概念的双螺旋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让学生全面地认识水的浮力,教师选用了在颜色、形状、质地等方面有差异的物体,包括空矿泉水瓶、小皮球、长宽大约20厘米的泡沫板和木板、一个大水盆。这些都是常见的材料,学生感到非常亲切,兴趣盎然,迫切地想用这些材料在水中体验一下。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水的浮力,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提清要求:把木块轻轻按入水底,手轻轻随着木块上来,但不要离开木块,反复做几次,感受手上的感觉。课堂上,学生在宽松的大水盆里反复地按,专心地体会,感受深刻。有的说,“我压的是塑料泡沫,使劲地往上托,往下按,有点费劲。”有的说,“我按的是球,往下按,有一股冲力往上浮。”

教师抓住学生感受每一种物体的关键词并板书,如顶、往上托、往下费劲等。接着把问题推进,分组讨论:按压这些浮着的物体,手有什么相同的感觉?让学生分析自己的感受,通过找共性,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在水中有一种向上顶、托起、阻止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浮力的概念随着学生丰富的亲身经历被揭示出来。

然后,应用数学方法,组织解释数据。

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让学生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照猫画虎地完成实验,而应利用实验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领悟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是学生认知的难点。以前此环节都是把设计实验作为重难点。教师出示测力计,同时有意识地往下拉测力计,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测力计变长了”。在此基础上,学生分组设计实验。这样的教学,教师将教学内容处理得比较简单,学生的思维没有延伸。

学生通过力学单元的学习已经认识了推力和拉力,学会了测力计的使用。通过几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很容易设计出实验方法,所以,把教学重点确定为探究成果的交流分析。探究成果交流是对探究活动中发现的问题与获得的实验数据的整理、剖析与解释,而不是单纯的探究结果的公布。

验证实验之前,教师给学生搭建好脚手架,让他们一步步迈进,思维呈阶梯状向前发展。讨论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这个问题既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也可以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由学生提出。无论问题怎么呈现,都要给学生讨论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演示并提问:把土豆、沙瓶、铁等物体放入水中,它们受到水的浮力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因为它们一放进水里就沉下去了,所以没受到水的浮力”,有的说,“因为它们重,所以没受到水的浮力”,也有的认为受到水的浮力了。

一方面,学生看到这些物体在水中下沉时速度变慢了,考虑到可能跟水的浮力有关;另一方面,在学生原有的认知中,下沉物体重应该不会受到水的浮力。矛盾撞击着学生的思维,学生都为自己的看法辯解。

利用已知构建新知,学生通过体会手的感觉感受到上浮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下沉物体沉在水底。不能按,那就提,在水里提一提,在水外提一提。为了实验方便,教师搜集到装水果的小网兜,把土豆、铁等装入其中,学生提着提环则可实验,大多数学生能体会到物体在水中变轻了。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变轻了。学生分析,是浮力把下沉物体向上托了。

科学研究讲究可重复性,我们的研究也需要多次重复,在多人或多次的重复中寻找证据检测原结论是否正确,再次证实原结论正确或推翻原结论。教师为每个组准备了两个下沉物体,组与组之间有所区别。

每一个下沉物体测三次,然后求平均值。测量下沉物体在水外与水中的数据,各组基本无异议,教师准备了一个excel表格,把各组测量的数据整理汇总在一起,然后进行分析、解释。

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数据,并提出问题:在此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快发现,物体在水中变轻了。教师再让学生把发现的过程讲述给大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发展。

当学生说出物体在水里变轻了,教师便利用excel表让学生立刻看到少了的差值,让数字说话。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水里和水外的变化,教师再出示柱形统计图。教师不光用水外和水里的差值冲击着学生的思维,还用柱状统计图直观清晰地呈现数据的变化,通过这样一层层、一步步地比较分析,学生认识到石头、砂瓶等下沉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水的浮力。

总之,在科学课的教学中,重视学生实验的过程,认真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过程和实验成败的原因,了解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领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良好习惯,学生的科学素养也能得到很好的训练和提高。

编辑 _ 于萍

猜你喜欢
测力计浮力物体
测力计量检测技术的新发展
神奇的浮力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