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明
去年陪媳妇去四川马尔康昌列寺,路过成都,相逢高中好友晓东。在彼此互叹发色斑白之际,不禁又聊起了高中时代我们班那个被戏称为“四人帮”的几个朋友的当下过往。
四分之一的晓东是一名建筑师,如今女儿正在上海上大学。快50岁的人了,突然决定背井离乡来成都打工,我问其所以然,他说,老家近些年建筑工程不好干,机会不多,成都这边的公司很看重他,所以他决定出来闯闯。再说,他的女儿想要出国去攻讀研究生,他觉得趁自己还有人赏识,必须冒险再拼一把,为自己,更为女儿。我说,你真行,要是我,真不敢想。我们彼此举杯,晓东说,戒酒已经很长时间了,但这次必须破例。我心头一热,一口干了。
四分之二的是原班长晏勉,美好的大学初恋夭折,他毕业后不久就结婚了。女儿很争气,在香港上的大学。班长如今是县二中的副校长,扶贫抗疫样样都走在前面。他的大学初恋女友如今也是一步一个台阶,已经是上海大学的一名教授了。她的进阶路程是从四五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再到一线大城市,一个人带着双胞胎儿子,一个儿子在国内大学毕业工作了,一个还在英国深造。相信班长看见前任的不负年华的这般打拼,会为她祝福的。
四分之三的叫靳凛,刚刚读他的名字的时候,一般人都会小心谨慎,就怕念错字。一个优秀的理工科学生,性格很内向,老好人。大家都以为他会是未来的优秀工程师,谁知道就他最颠覆我们的想象,成了一名好老板———人家在南方珠海开的电气产品公司做得风生水起,如今已是二胎父亲。记得前几年有一次他看见我做的木工手工活不错,特意给我寄来几支古巴雪茄,挺贵的那种。他问我可否做个收藏雪茄的木盒,我仔细研究了一番,发现这个太难。最终的结果就是我把那几支昂贵的古巴雪茄抽完后,盒子也没做出来,现在想想,心里多少还是挺内疚的。
真的是岁月改变人啊,从前的好像都不能算数了。
这最末了的就是自己了,如今在京城偏安一隅,早已没有了年轻时打拼的锐气。诗酒趁年华只能在年轻时的影像中寻找,哥几个以水煮鱼盆为酒杯的豪饮岁月早已变得模模糊糊。一个人在街边大排档喝闷酒,端着酒杯搭讪旁桌妹子的勇气已成为记忆中那座勇敢的丰碑。那时因为没钱买票,就翻剧场窗户进去看演唱会。如今,觉得体育锻炼绝对是超负荷的体力活。
如今时不时还是喝点儿小酒的,比如二锅头。把自己喜欢的一个酒瓶子用牛皮装饰一下,烙上自己的标签,再把无论什么牌子的白酒都倒入瓶中,自以为这很诗意,也觉得酒比原来好喝多了。
诗酒趁年华,呵呵,对于我,诗真的没有,打油的有几首。名酒不一定有,一般的就在那个酒瓶里———我现在去取,等着我,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