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秦腔剧目的创作

2020-06-01 18:44马晓
戏剧之家 2020年12期

马晓

【摘 要】秦腔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陕、甘、宁、青、新等地区广为流传。作为中华民族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秦腔所蕴含的文化根基不言而喻。由于时代变迁,加之各类新兴艺术形式兴起,秦腔艺术的发展空间在客观上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被动积压,长久性发展受到了阻滞。本文欲以秦腔现代剧目《大树西迁》为例,窥探秦腔的起源与发展,并力求由此引发对于现代秦腔创作的思考与启迪,最终回归至探讨现代秦腔剧目的传统艺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艺术价值;秦腔发展;《大树西迁》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2-0016-02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辉煌灿烂的历史,各地区都有不同形式的艺术门类,这些艺术门类跟随时代发展的轨迹,显露出了别样的风貌。秦腔,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秦腔是秦地之腔调,在古都长安发展壮大,后流传至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因早期演唱时常用枣木梆子相伴敲击,又得名“梆子腔”。西北地区民族多样,所衍生出的民俗也较为繁杂。从表演形式上来讲,秦腔利用高亢、浑厚的嗓音,粗犷、豪放的舞台特性,成为了淳朴的西北劳动人民展现所思所想的艺术形式。在我国当前的文化语境下,秦腔的发展虽然看起来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客观阻碍,但追根溯源,还是文化生态领域的迁移与社会意识形态转换的问题。对此,秦腔的相关研究人员不断吸取过去之精华,烙当代之印记,最终实现了让古老文化绽放时代之魅力。

一、秦腔的起源与发展

秦腔自周朝时便已出现,可谓古老而久远。客观来看,该剧种的起源与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有着极大的关系。秦地山高地险,人民生存状况险峻,高亢的声音更有利于剧目的传播,且当地气候干燥,冬季寒冷,人民普遍豪爽热情。所以,最终呈现出的剧目形态也较为粗犷。然,秦腔的形态并不拘泥于此,由于它影响范围较广,也涉及地形宽广的平原地区,所以在一定剧目上也保持着婉约缠绵的特色,极具多样化。

近代,尤其自辛亥革命起,举国上下发生了大方向的思潮转变。“移风易俗”的理念被提出,同时这也成为了当时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随着1912年“易俗社”的出现,秦腔“从里到外”都进行了大批量的革新,不论是演唱的内容、表达的主题思想还是场地的布置,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戏曲界“百花齐发,推陈出新”的政策被大众所熟知,在此基础上,我国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秦腔的完善也逐渐被提上了日程。20世纪90年代,我国演唱秦腔的剧团甚至远赴日本进行演出,受到了邻国观众的一致好评,成为了秦腔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一次演出。

目前,我国提出了“文化自信”理论,这大大加强了戏曲文化以最大的情感及意志复兴。而令人振奋的是,秦腔这一古老的戏曲剧种不仅活跃在我国西部大小城市的舞台上,而且在西北大地农村也依然传唱着。

二、秦腔《大树西迁》的剧目创作方法

素有“秦腔最高学府”之称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可以说是秦腔现代戏作的“大户”。尤其是随着“西京三部曲”[1]《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的创排演出,秦腔现代戏可以说走上了“家喻户晓”的新巅峰。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剧目都在反映现当代社会发展问题及人们的生活现状等,运用秦腔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去展现当今时代的时代精神及人们的精神面貌。

而本文要探讨的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便是以秦腔这一形式,讲述了众所周知的“交大西迁”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以上海交大为代表的一批高校、科研院所响应祖国召唤,从沿海大规模西迁内地,为西部开发建设作出卓越贡献,展现了中国几代知识分子“家国天下”的人生理念,并且反映了我国在时代变革中东西部文化碰撞的时代特色。三代人西迁五十余年的历程在舞台上被演绎,阐述了在大时代下的变迁而展现出的人文内涵,真正做到了古老艺术文化与现当代思想的相辅相成。

时至今日,秦腔艺术日趋完善,这是幾千年来炎黄子孙共同造就的盛况。前人创造了秦腔这种艺术形式,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良、完善、传承,而当代艺术从业者对于秦腔如何在繁杂多面的文化语境下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讨论,最终成就了现在蓬勃向上的秦腔艺术。《大树西迁》中,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李梅演唱的一段“四十年”,是一个老学者为了国家发展无私奉献的四十年,是交大西迁的四十年,是秦腔发展历程中尤为重要的四十年,更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四十年。一棵大树四十年扎根于西北大地,一种艺术数千年植根于中华大地!

诚如《大树西迁》的主题曲中唱的“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家!”秦腔现代戏从来没有因为它是古老的“秦腔”而被年轻人排斥或是拒绝,反而因为它的高亢辽阔成为了《大树西迁》不二的表现样式!如今,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已上演十余年,演出百余场,所到之处尽收赞誉。

现代秦腔剧目的改革创新给戏曲的发展传承提供了很好的成功范例,在陕西地区,戏曲研究院每天都在上演优秀的秦腔剧目,并且会定期下乡演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进剧场去看戏。在全国各大中小学校,“戏曲进校园”活动提上日程,秦腔作为传统剧目的重中之重,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熟知并喜爱,为秦腔,乃至传统戏曲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与传统艺术复兴的现象和剧目创作的成功是息息相关的,将吸引年轻人的故事与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结合起来,将传统技艺与时代热点、时代精神融合起来,这便是秦腔至今都久唱不衰的重要原因。

三、现代秦腔剧目的艺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20 世纪 50 年代,戏曲曾一度繁荣的主要原因是及时调整了戏曲与新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关系。”[2]当下,如何在古老的戏曲与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寻找到平衡点依旧是一大拷问。

对此,我国相关艺术从业者已经从演唱内容及其演出方式下手,进行改善。从演唱内容来看,因为当时民众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所以,此前的古老剧目多以礼义廉耻等为内容,对普罗大众起到教化作用。近代,我国处在特殊时期,个中内容自由发挥度较低,主要以服务政治为目的。当代,新形势下的艺术创作语境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秦腔创作的自由度也大大提升。以《大树西迁》为例,该剧目主创人员将秦腔与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反映几代人的坚守与付出,在平凡与伟大中找到了平衡点,创造出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从演出方式来看,在秦腔中融入歌舞、诗词、交响乐等新型元素是当下之主流。近几年,交响乐成为了与秦腔交融的一种新形式,交响乐气势磅礴,秦腔高亢洒脱,现代化的外来艺术与古老的本土艺术在中华大地上呈现出浑然一体的姿态,为观众营造出了一场极具风味的视听盛宴,达到其个体在艺术层面的“高峰体验”。两种方式的结合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文化上的更替,更是从业者不拘泥于过去,向新时代思想靠拢的表现,同时也是大众接受度提高、思想逐渐活泛的最好印证。

综上所述,秦腔极具原创性、思想性、导向性、艺术性、创新性、推广性。它不断被沿用、被创新、被发扬,正是这一艺术形式蓬勃发展的最好表现,它把握时代之脉搏,以语言来探寻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发展的诗意化篇章,在传统的戏曲界中锋芒毕露、敢为人先地创作出文化自信与艺术建设的新画卷,这一颗璀璨的明珠正焕发着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张智虎,李谫博.现代秦腔《迟开的玫瑰》间离效果的生成及实现[J].四川戏剧,2015,(07):20-24.

[2]杨文华.文化生态与戏曲命运[J].戏曲研究,第七十八辑: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