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剑萍
【摘 要】战后的美国商业社会,人们在资本主义的大环境下为了生存而挣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一种恐惧的情绪所主导,人们无法通过语言进行有效沟通,别无选择之下,只好孤注一掷地以一种特殊方式来逃避真实的交流;在《推销员之死》中,米勒以其独创的诗意语言将这种交流困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诗意语言;交流困境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2-0006-02
《推销员之死》的故事背景是战后的美国商业社会,人们在资本主义的大环境下为了生存而挣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一种恐惧的情绪所主导,大家都刻意在心理与情感方面与对方保持着距离,而背叛则成为一种回避彼此间任何形式的亲密的极端手段。这里的人们无法通过语言进行有效沟通,别无选择之下,只好孤注一掷地以一种特殊方式来逃避真实的交流。
《推销员之死》描述了威利生命的最后一天两夜,正如Susan C.W.Abbotson所说,米勒计划创作这样一个剧本,故事里的对白流畅地由一个场景转向另一个而没有明显的过渡痕迹以及停顿。他舍去传统的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的方式,试图创造一种将过去与现在在同一时空中呈现的表达,通过这样的表达,米勒便能够准确地向观众传达他的主人公每一刻的所思所想,所以最初作家给这个作品命名为“思深深处”。(“悲剧”35-36)
这样的创作意图令米勒赋予这个作品一种独创的诗意语言,它兼顾心理层面和戏剧性表达要求,向观众呈现威利的内心世界。借由这样的语言,威利的理性思考和白日做梦得以同步展示;《推销员之死》中最精彩的部分在于故事人物挣扎着的复杂内心通过米勒的生花妙笔,直接由角色本人的语言在舞台上表达了出来,颇有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意味。
这样一种诗意语言的创作源自田纳西·威廉姆斯作品的启发,正是《欲望号街车》促使米勒将其独特的语言创作进一步细化具体化。
威廉姆斯用他的街车为舞台上的纵情呐喊树立了标杆,这也为我对威利·洛曼的创作打了一剂强心针;一个推销员总是滔滔不绝的,而威利不但话多还总是不停歇地唠叨自己,唠叨这人世间的所谓光荣奇迹;我一直就很清楚这个剧作是不可能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来完成的,其中一个核心的原因是:在威利的认知里,过去一直鲜活地存在于当下,有时甚至撞破当下的时空彻底占据他的全部意识。我想要达到舞台呈现上的“一致流畅性”,而现在这样的效果首先必须是言语性的;威利从故事开始自然必须使用具备角色独特性的语言,但现在似乎可以在里面渗透一种超意识的意味。(Timebends:182)
《推销员之死》中米勒所用语言的诗性正是体现在这“一致流畅性”上,巧妙使用时间流,在幻想与现实之间完美切换而不留痕迹。这样的流动性越高,威利对其现实生活的幻灭感以及对一种扭曲的美国梦的依赖感就会越强烈,它分明向我们展露了威利的心理困境,这困境拜社会所赐,为这个渴望做一个成功的推销员,一个好丈夫、好爸爸,一个不失尊严的人制造出最大的生活艰难。因此,剧中的威利确实存在着交流困境带来的窘迫。
怀揣梦想的威利·洛曼不懈追求着金钱富足与社会认同,然而对于成功与爱的扭曲理解,以及对虚假的美国梦的盲目投入,令威利丧失了感受体会真实情感的能力,而他拒绝直面现实的作为也令真与幻的割裂感愈加强烈,强烈到切断了所有威利与家人之间真实交流的通道。例如,在威利和儿子们的互动中,比夫试图告诉父亲真相,但威利拒绝接受任何现实。在一个餐厅的场景中,比夫告诉威利:“是谁说的,爸?是谁头一个说的我给奥利弗当过推销员?……我就从来没给比尔·奥利弗当过推销员……我们今天就来说说实际情况,爸。糊弄自己解决不了任何事情。我当时只是一个负责登记货运的小职员。”(Salesman 106)。然而威利对于比夫想要“说说实际情况”的反应依然是用自己的幻想来代替现实逃避,他说:“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我一概不知,什么实际情况,我不感兴趣。”(Salesman 107) 事实上,威利太过脆弱无力面对事实,唯一的出路只是在脑中用谎言、梦境、虚构及吹嘘等虚妄之物给自己编织一个错觉的世界。
尽管全剧只是描写了威利生命的最后一天两夜,但通过真幻交织的勾画,威利的心理反应以及过往经历已经完整又真切地呈现于观众眼前。因此,观众在欣赏此剧时通常感觉不到任何事件间转化过渡的痕迹,如某些停滞或标志性言语。不同角色间的不同对话,在没有任何预示性标记的条件下流动自如,无缝衔接。米勒正是使用这样特别的技巧成功实现了他的创作意图,将一个挣扎于困顿生活与绝望心理窘境中的威利活生生地展示于舞台前,实现了一次以超现实手段完成的现实表达。
在最后几场戏中,对白台词表演完美结合,将幻与真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比夫最后一次尝试与父亲沟通,他恳求父亲“尽早抛弃那些虚假的梦”,他大喊着:“老爸,我一无是处! 我就是个废物,爸!你还不明白吗?这可一点也不是怄气的话,我就是这副德行了,就这样了!”(Salesman 133)這时,比夫那种最急切地想要与父亲形成交流,真正做一个好儿子的愿望被鲜明地摆上台面,然而,一直沉溺于自己那所谓的美国梦不可自拔的威利,将比夫的眼泪想象为儿子对父亲的爱;在最后一场戏中,我们看到威利早已过世的哥哥本出现在舞台上,他的出现意味着威利自真实世界彻底出走,威利喊着:“哎呀,比夫!他哭了!他对我哭了!那小子,那小子终究会成大器的!”而这时本说道:“是啊,有两万块给他撑腰,可了不得呀!”他劝说引导着威利实施他的最后一搏,并将此视为最终的胜利。
这里,威利的内心矛盾挣扎经由多个方面全面苏醒,通过这种方式威利成为了完全不同于现实普通人的一位主角,也为此剧的戏剧性添加了一层超自然色彩。至此,那份“心理距离”就完美形成了,威利的复杂个性也得到成功刻画。
《推销员之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朴素的语言与诗意的语言奇妙结合。正如Bigsby所说:“米勒作品的精彩处不在于过去现实间的差异,而在于二者的连续性,在于二者的因果性精神性联结,还在于二者的同步性。”(Bigsby, “时间旅行者”4)此外,米勒还擅长将诗意语言和创新性手法如灯光音乐的变化以及透明隔墙的应用相结合,使得各角色得以“穿过”一道墙走到幕前就完成了进出房间的动作,以此实现在舞台上同时呈现过去、现在以及现实虚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Bigsby,Christopher.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rthur Miller.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Modern America Drama: 1945-2000.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Drama.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 “Arthur Miller.”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Twentieth-CenturyAmerican Drama 2: Tennessee Williams, Arthur Miller, EdwardAlbee.(1984):173-86. Rpt in Willy Loman.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 1991.99-111.
[2]Brown, John Mason. “Even as You and I.” Death of a Salesman: Text and Criticism Ed. Gerald Weales. New York: Viking Press,1977.
[3]Carlisle, Olga,& Rose Styron. The Art of the Theatre: An Interview. Conversations with Arthur Miller. Ed. Matthew C. Roudane. Jackson: 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1987.
[4]Centola,Steven R. Condition of Tention: Unity of Opposites as Dramatic Form and Vision in Arthur Miller's Death of a Salesman. The Salesman Has a Birthday. Ed.Stephen A. Marino.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000.
[5]Cohn, Ruby. The Articulate Victims of Arthur Miller. Dialogue in American Drama(1971): 70-79. Rpt. in Willy Loman . Ed. Harold Bloom.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 1991.
[6]Corrigan, Robert. Arthur Miller: Interview, Conversitions with Arthur Miller. Ed.Matthew C. Roudane Jackson: 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 1987.
[7]Martin, Robert A. “The Nature of Tragedy in Arthur Miller's Death of a Salesman”. South Atlantic Review,1996.
[8]Miller, Arthur. Death of a Salesman . Middlesex, England: Penguin Books, 1976.
--------. Timebends. New York: Grove Press, 1987.
[9]Terry W. Thompson, Arthur Miller's Death of a Salesman . Explicator, 2000 .
[10]Huang Dengxian. Willy Loman's Tragedy in Death of a Salesman.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2007.
[11]Liu Hui. A Study of Family Problems in Arthur Miller's Death of a Salesman.Southwest University, 2011.
[12]鄭宝玲.探索<推销员之死>中的困惑[D].华东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