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物赋形的中原商代玉器

2020-06-01 07:22王瑞钢
东方收藏 2020年4期
关键词:玉器文化

王瑞钢

古代物质文化中凝结着先民伟大的创造和质朴的审美,其中玉器就是一种人与自然的结合,通过造型、雕刻、搭配改造自然玉石后所创作的艺术品,为我们留下无尽的遐想。“石之美者谓之玉”“ 君子比德于玉”,古来圣贤为我们解开了玉器通天礼地、风度翩翩的文化密码。珍藏存世古玉为一方天地增加灵气,其中“因物赋形”的商代玉器在浩如烟海的玉器世界中最为人称道。

神秘的商代玉器

中国用玉的历史相当悠久,研究玉器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以《周礼》中的“六瑞”、《礼记》中的“玉德”为代表,此时玉成为等级和道德的象征。宋代金石学的兴起,《考古图》《古玉图》等著作的问世,让玉器研究成为显学。到清代古玉研究更注重文献与实物的结合,《古玉图考》《陶斋古玉图》《奕载堂古玉图录》等代表作对实物进行绘制、详尽的考证,使得中国的古玉研究达到一定高度。进入二十世纪,考古学发展为玉器研究开辟了崭新的天地。

在沒有完整科技、哲学、宗教形成的商代,图腾、鬼神成为托起先民生存的信仰。在古老的商代,玉器作为一种礼器承接着神秘神灵的旨意。随着玉器使用不断普遍,加工逐渐娴熟,但是其作为礼器的神秘性没有改变。不论肃穆威严的玉人还是灵动形象的动物,都在那个时期寄托了人们的思想感情,成为古老的时代烙印。

商代玉器种类已十分丰富,按照用途可以分为礼器、仪仗器、装饰品、日用器等几个大类。礼器有璧、琮、牙璋、璜、栖形器等;仪仗器与青铜兵器中的戈、钺、凿等相关,装饰种类较多,有簪、环、佩形饰、蝉形饰、玛瑙以及绿松石饰等。按照形态可以分为柄形器、有刃器、管环状器、锥形器、容器、像生器、其他类等。商代玉器如此厚重,故从新乡市博物馆众多馆藏玉器中撷取几方商代古玉,以飨读者。

商代玉器集萃

双孔玉弯鱼(图1),商。长7.6、宽1.2厘米,重7克。1952年于河南省辉县市褚邱乡出土。玉质为和田白玉,油脂光泽,晶莹温润。其造型呈半圆状,鱼嘴部凸起,背部饰有四个立体鳍,嘴部和尾部各饰有一圆孔,为单面钻孔。此玉鱼抛光技艺表现突出,商代手工利用兽皮和丝织品配合解玉砂抛光,会在器表残留下很多交织的划痕。这些抛光加工痕迹不规则、不平行,特别是在不平整的嘴、尾、足等转折部位有较粗的抛光线条。

单孔玉弯鱼(图2),商。长7.6厘米。1952年辉县褚邱出土。玉质细腻,晶莹温润,呈棕色。其造型呈半圆状,鱼嘴有穿孔,背、腹部饰有四个立体鳍,鳍上有阴线纹饰。圆形大眼。如同鱼跃龙门,很有动感。

灰玉鱼(图3),商。长7.6、宽1.2厘米。辉县褚邱出土。直条形,暗褐色沁。圆形大眼,阴刻直线表现鳍、尾,双面雕,分尾平直。唇部有圆形穿孔。

黄玉觹(图4),商。长4.9厘米。此玉觹玉料呈黄色,形似“冲牙”。扁薄片形,器身弯曲,器表以双钩线雕龙纹,鼓鼻、突眼,口微张,尖尾,尾上翘,两面花纹相同。口部饰一圆孔,以便佩戴。此器下端尖锐,与冲牙的钝角有所不同,其功能当用以解结,故其名为觹。该玉觹的主体纹饰采用商代早期流行的双钩碾法,将两条均匀、流畅、平行的阴线组成龙纹,给人以类似于平凸阳线的视觉感受,叫双阴挤阳。商代的阴线刻装饰手法已经十分发达,种类较多,有单阴线、平行阴线和双阴线等。其中双阴线较为常见,能呈现出阳线的视觉效果。

卷尾匍卧玉虎(图5),商。长8.3厘米,15克。1952年辉县褚邱出土。黄白色,扁薄片形, 浅浮雕。其形做张口卷尾伏行状,昂首,目字形眼,大耳,体肥硕,腹外突,尾上卷,足雕四爪。腹、尾部饰云纹。两面纹饰相同。嘴部和尾部各有一圆孔。雕琢细腻、刻画生动,将虎在行走时的状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有较高的历史研究和艺术欣赏价值。

卷尾匍卧玉虎(图6),商。长8.4厘米。形制和上一件卷尾匍卧玉虎几乎一致,但玉料不同,应该是同一时期同一地域流行的造型,仍然采用薄片雕剪影的手段刻画老虎形象。两件玉器如出一辙,让我们似乎还能看到三千年前的匠人专注于勾线、切削、浮雕、研磨、钻孔、抛光的过程。朴实的造型、流畅的线条和玉石优美温润的色调结合起来,共同缔造出古代玉器传神的艺术效果。虎在新石器时代就受到很高的尊崇,被人神话。其中仰韶文化墓葬内发现用蚌壳拼成的龙、虎造型;在商代妇好墓中发现了八件玉虎,威猛的百兽之君展现出虎作为玉器加工的重要形象,主要有片状的虎形佩和圆雕虎两种。虎文化在中国内容广博,其中不乏与之有关的成语、谚语、俗语等,如“龙生云,虎生风”“虎生犹可敬,人熟不可亲”“人无伤虎意,虎有害人心”“卧虎藏龙”“龙争虎斗”等。殷商时期人们就对虎钟爱有加,可见虎文化根源之深。

白玉立虎饰(图7),商。长4.9厘米。钙化严重,褐色沁,扁薄片形,虎作行走状,腰背挺直,目字形眼,大耳,尾部肥硕,尾上卷,足四爪。足部身体饰阴刻线纹。嘴部有一圆孔。雕琢细腻、刻画生动,将虎在行走时的状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宽而潜的单阴线中有很多放大可以看到反复琢磨的加工痕迹,即繁密的拉丝。玉虎中的爪部三条短阴线弯曲度和加工细节是辨别年代的主要一方面。

青玉鸮(图8),商。高4.6、宽3.3、厚3.5厘米。和田青白玉,立体圆雕,玉质温润,沁色自然,造型优美。鸮呈立状,圆雕,勾喙,圆形大眼,眼珠稍突出,双立耳,突胸,双翼并拢,短尾下垂,头顶有一斜穿圆孔。胸饰羽毛纹,双翼、头背部皆饰云雷纹。古人把这件玉鸮刻画得昂首挺胸,宛如一名得胜的武士,也是新乡市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鸮,古时又叫鸱,是鸱鸮科各种类的通称,就是我们常说的猫头鹰,它夜间发出的哀鸣般的叫声,常被人们视为不吉利的象征。周代以前,鸱鸮其实是受人尊敬的神鸟,被视为具有辟邪的作用。如仰韶文化有陶鸮尊,商代有铜鸮尊、鸮卣等,把祭器作成鸮的形状,就是期望借助鸮来通达神灵。

中原商代玉器的艺术价值

商代制玉工艺在新石器时代琢玉工艺基础上,伴随着青铜工具的逐步发展走向新的高峰。例如,商代琢玉工具中的青铜砣具、金刚砂、管钻得到普及,切割、钻孔、打磨、浮雕等工艺更加自如娴熟,为创造精美古朴的玉器奠定基础。这些工艺也成为后世雕刻艺术的滥觞。

中原玉器又吸收辽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技艺,博采众长的中原地区出土较多商代玉器,来源上有方国进贡、战争掠夺、物物交换等渠道。材质上有蓝田玉、岫岩玉、和田玉等品种。从妇好墓出土755件玉器,商代尚玉风潮可见一斑。河南新乡地处安阳殷墟和郑州二里岗两大中原商代玉器文化点核心区间,出土或存世玉器都具有中原特点,种类丰富、造型多样、纹饰精美,体现了商代玉器水准和极高的艺术成就。

通过研究发现,商代玉器多出土于贵族墓葬中。其中商代早期玉器多为牙璋、玉璜等礼器,源自二里头文化、大汉口海岱系文化和石家河文化。而晚商玉器增加了各种装饰类玉器,比如玉冠饰、镯形器、勾云形器和各种动物造型的玉器,涉及的文化属地也更加广泛,有来自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齐家文化、凌家滩文化和龙山文化等几个新石器时代用玉中心文化。由此可见,新乡市博物馆馆藏的商代动物形玉器应集中于文化源更为丰富的晚商贵族。

商代玉器的造型与布局采用“因物赋形”这样最质朴的表达方式。表现在像生形的玉雕动物上,都追求一种接近自然真实的美,凝结了商人的智慧、审美与想象力,写实中表达了艺术家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玉器所包含的原始宗教意识慢慢淡化,抽象、夸张、分解描摹的万物灵性依旧,独特的解构能力让我们叹为观止。崇尚自然而返璞归真的艺术表达,成为后人追求的方向。

猜你喜欢
玉器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古代玉器皮色、沁色和染色鉴定的难点及方法
谁远谁近?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玉之器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