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通讯员 官汝国
俗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今年77岁的吴仲才,却坚持带病奔波在关爱下一代的路程上,问及原因,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愿意在有限的生命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希望自己能像苏东坡那样,给更多需要的人特别是给困境儿童带去希望。”
2011年,吴仲才受眉山市东坡区关工委、苏祠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委托,主持街道关工委工作。接过重任,他在调研中才发现,街道关工委无人员、无班子、无经费、无办公场地,一切都要从头开始,白手起家。
吴仲才到青少年活动室开展关爱活动
没有人员怎么办?他脑勤想,腿勤跑,登门拜访,“三顾茅庐”去做受邀人员的思想工作。没有经费怎么办?他勤请示、多汇报,列计划、造预算,争取到党工委、办事处的大力支持,关工委每年工作经费3.5万元,保障了关工委工作的正常开展。没有场地怎么办?他多次向区政府、区国资局反映情况,历时三个月时间,最终争取到一间50平方米的国有门面作为办公场地。短短半年,苏祠街道关工委就完成了班子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人员配备、经费保障、活动场地,资料规范等工作。
探索创新是吴仲才一惯的工作方法,“做好基层关心下一代工作,要结合街道青少年实际需要,打造有益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适合平台。”为此,吴仲才多方争取资金、整合资源,在街道为民巷、大北街、金龙、桂香街、芙蓉路、下西街社区投资60多万元建立了6个关爱青少年活动室和青少年之家。活动室坚持每周六开展一次活动,每周一个活动课题,做到了有场地、有管理人员、有服务员、有设施设备、有教学内容,不但能让青少年儿童学到知识、增长才干,还是学校的延伸,更能成为青少年儿童的课外学习之家,互助关爱之家。
作为关工委执行主任,吴仲才非常关心弱势群体。街道贫困儿童的人数、家庭情况、学习情况他熟记于心,说起这些孩子,他如数家珍。自从2014年以来,街道关工委助孤、助残、助学、助困达700人次,帮扶资金近百万元。家住芙蓉路社区的小于(化名)11个月大时就被父母托付给保姆寄养,2岁后父母失去联系,11岁了还没有上户口。吴仲才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次到区级相关部门反映,于2015年7月3日将小于的户口挂在苏祠街道办事处的集体户上,并帮助他申请到民政部门的事实孤儿救助金和低保救助金。如今,孩子已上初中三年级了。吴仲才又主动与学校联系,说明孩子的困难情况,并以街道关工委的名 义写了证明材料,请学校免除了小于的全部费用,解决了他的生活、学习难题。
环湖中路贫困学生小玲(化名)16岁,是眉山一中实验四班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家庭较困难,6岁时父亲生病死亡,母亲离家出走,一直由爷爷和奶奶供养,爷爷有病,身体不好。吴仲才了解情况之后,当即给了她500元资助,事后又向民政部门汇报给予一次性困难补助2000元,待小玲考上大学后,关工委将其列为金秋助学对象,给予3000元资助,并发动爱心人士进行援助,解决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吴仲才用心用情关注困境儿童,献出了满腔热血,克服了严重的造血功能障碍疾病。家人心疼他,劝他多休息。他却幽默地说:“经常和少年儿童在一起,让我有回到了童年的感觉。在我有生之年能做点有益的事,感觉心情更愉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