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要在落实上见成效,就需要在摸底准、施策准、疗效准三个方面着力。
民政部、国务院扶贫办日前联合印发《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要加强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落实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保障政策,多措并举关爱帮扶特殊困难群体等。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方案》指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道防线,事关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能否如期脱贫。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为进一步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民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决定开展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当前,脱贫攻坚处于最后冲刺阶段,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的“硬骨头”。要啃掉这些“硬骨头”,尤其不能忽视特殊困难群众,这就需要用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而要在落实上见成效,就需要在摸底准、施策准、疗效准三个方面着力。
落实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要“摸底准”。好钢用在刀刃上,好政策用在关键处。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特殊困难群众的确是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要解决好这些特殊困难群众的难题,就需要在精准摸底上下功夫,只有摸底准,才能够让好政策发挥出该有的作用。这就需要党员干部及时深入到群众中去,看群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听他人对群众的评价,才能够摸清楚特殊困难群众的“底数”,只有心中有数,在落实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的时候,才能够不漏一户一人。
落实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要“施策准”。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精准,成败也在于精准。落实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就需要精准施策,通过“靶向治疗”的方式,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及时把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后返贫人口、新增贫困人口中符合低保政策的人员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显然,对特殊困难群众的贫困现状进行动态管理,不仅能及时了解困难群众的动态,也能在施策上及时调整,以更精准的施策发挥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的最大作用。
落实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要“疗效准”。脱贫成效好不好,关键看“疗效”,看群众满意不满意。对于社会救助保障能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动态跟踪,及时监测困难群众在享受《方案》以后生活是否有向好的改变。巩固兜底保障脱贫成果,在核算低保家庭收入时要按规定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后给予一定时间的渐退期,促进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积极就业,防止养懒人。只有这样的“核算”才能让脱贫对象及时地“摘帽”,让好政策真正落实到有需要的人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