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思敏 陆宇瑶 陈广辉 彭园园 孙凌瑜 李恒
肩胛骨动力障碍(Scapular Dyskinesis,SD)为肩胛骨的动/静态位置或运动模式异常[1]。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伴活动受限,SD 与其发生发展相关,常被临床医师疏忽[2,3]。纠正SD 能有效地减轻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但其康复治疗方案复杂,临床实施推广困难。SD 的主要病因为软组织紧张和肩胛带肌群力量不平衡,肌内效贴能调整肌筋膜使肌肉机能正常化。本文结合SD 的主要病因与肌内效贴的功能,研究是否可通过肌内效贴调整软组织的柔韧性及平衡肩胛带肌群的力量而纠正SD。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0 月-2019 年2 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康复医学就诊的40 位均存在SD(Yes型)的肩周炎患者,按患者病案号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研究对象一般情况见表1,表中数据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肩关节周围炎的诊断标准[4],同时存在SD 的患者;②单侧肩关节疾病;③患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外展时大于30°,前屈时大于60°;④年龄在20 岁到60 岁之间;⑤病程在1 年以内;⑥三位临床医生视、触诊结果均一致时;⑦入选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双侧肩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患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外展小于30°,前屈小于60°;②专业的投掷运动员;③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减退或衰竭者;④脊柱畸形(侧弯、后凸等)者;⑤上肢制动的患者;⑥有肩胛骨骨折、肿瘤等病史的患者;⑦1 年内有肩关节脱位或肩部手术史者;⑧1 月内有颈部或上肢直接外伤史者;⑨下肢活动受限长期拄拐病人。
1.2 实验方法 采用随机盲法,研究对象均在安静、室温为25°C 左右的环境下,暴露研究对象双侧的肩胛骨,三位临床医生依次立于研究对象的正后方,在静息位上采用视诊基础上的三步触诊法,先按Uhl[5]提出的Yes or No 分型法(Yes 型存在SD,No 型不存在SD),评定其Yes or No 分型,确定为Yes 型入选,再按Kibler 提出的SD 四分类法(详见表2)[6]评定其Kibler 的具体分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使用肌内效贴进行贴扎,对照组使用颜色和形状相同的安慰贴进行贴扎,所有贴扎由1 名作业治疗师单独完成。随访评定1 个疗程(14 天)后患者的Yes or No 分型及其Kibler 的具体分型。
表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1.3 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①非甾体抗炎药(塞来昔布0.2g 口服每日一次);②手法治疗(肩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强化训练30 分钟,每日一次),疗程为14 天,每日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手法治疗每周治疗5 次,休息2 天,共10 次。实验组肌内效贴贴扎方法(疗程为14 天,共贴扎5 次,间隔3 天贴扎一次):实验组患者使用5cm 宽的肤色肌内效贴(备案凭证号:国械备20151518 号)。研究过程中采用同一批次肌内效贴,贴扎前进行过敏试验测试,测试不过敏者进行贴扎,具体贴扎方法(详见表3-5):
表2 Kibler 四分类法
表3 SD Kibler Ⅰ型肌内效贴贴扎方法
表4 SD Kibler Ⅱ型肌内效贴贴扎方法
对照组假性贴扎方法:使用相同颜色和形状的安慰贴进行贴扎,贴法和实验组相同,但不产生治疗作用。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AS9.13 版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Yes or No 分型比较应用行×列表资料的c2 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ibler 分型比较为减少偏移改用双向无序行×列表的Fisher 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Yes or No 分型比较 见表6。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Kibler 分型比较 见表7。
肩周炎是肩周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和退行性病变,渐进性发展出现肩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肩胛骨参与构成肩关节,在肩关节运动过程中,通过肩胛带肌群的动力作用,协调肱骨运动,使肩关节功能最佳化,其正常位置依靠肩胛骨周围软组织的拉伸力,如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囊等,当肩周炎患者存在SD 时,软组织的长度和牵延性不可避免地改变,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加速疾病的发展。大量研究发现[7,8]纠正SD 能有效地减轻肩部疼痛及改善肩关节活动度,但SD 的康复治疗方案复杂,临床实施困难。考虑到SD 主要与软组织萎缩、弹性减弱及其神经肌肉机能变化相关,同时肌内效贴是一种特殊设计、具有弹性、可黏贴在人体上的贴布,背面波浪状的纹路,模仿人体的弹性纤维,当贴布贴在人体时,籍由贴布回缩、回弹的力量模仿肌肉或筋膜由远端向近端的回缩力,改善肌肉功能。因此,本文结合SD 发生的原因及肌内效贴的功效进行研究,探讨是否能通过肌内效贴改善SD。
表5 SD Kibler Ⅲ型肌内效贴贴扎方法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后Yes or No 分型比较(χ2值=12.130 P<0.05)
表7 两组患者治疗后Kibler 分型比较(Fisher χ2值=14.424 P<0.05)
本文研究对象为存在SD 的肩周炎患者,患者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采用视诊基础上三步触诊法评定治疗前后研究对象Yes or NO 及Kibler 分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根据Kibler 具体分型使用肌内效贴,对照组则使用安慰贴,研究发现两组治疗前均为Yes 型患者,经治疗后实验组4 例为Yes 型,16 例为No 型,SD 的发生率为20%,对照组15 例为Yes 型,5 例为No 型,SD 的发生率为75%,实验组SD 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Kibler 分型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Kibler分型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中有5 例患者经常规治疗后纠正SD,此5 例患者为肩周炎治愈患者,其进一步论证了SD 与肩周炎之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但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肌内效贴有16 例患者纠正SD,SD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可能与肌内效贴治疗有关。肌内效贴有方向、锚与尾的区别,锚即贴扎最先固定端,尾即贴扎延展端,贴扎完毕,持续有尾朝向锚的收缩力,其通过体位摆放、贴布剪切形状、锚点、拉力、贴扎方向,借皮肤弹性回缩来调整肌筋膜,使肌肉机能正常化。
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SD 与其发生发展相关,虽然之间因果关系尚未研究清楚,但大量研究证实纠正SD 能提高疗效,临床医师在肩周炎诊疗过程中应重视评定和治疗SD,使用肌内效贴,通过改善肩胛骨周围软组织的柔韧性及平衡肩胛骨相关的肌肉力量能纠正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