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顾孟潮
偶翻鲁迅《古小说钩沉》,再次喜见先生的高论:
“学者当取三多:看读多,持论多,著述多。三多之中,持论为难,文须言辞相称,不然,同乎按检,无足取”(见102 页)。
马国馨先生作为设计大师,在百忙之中却能做到此“三多”,其勤学深思的学者精神令人钦佩。该书列出已出版的书名竟达20 本,此书还在20本之外,所以用“集外”点明,可见他已是“著作等身”之人。
4 月23 日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这一天,应当更加显示出“书刊评论”作为建筑评论的双向作用:一方面是引导社会读者读好书普及建筑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对建筑学科的理论建设作用,书刊评论可以讲属于“准理论”。不持有相关的理论修养与观点是很难写好书评的。因此,好的书刊评论十分难能可贵。
马先生此书在相当程度上是一本书刊评论集。我做了个小统计,全书共48 篇文章,其中25 篇属于书刊的序、跋和有关言论,还有8 篇是论述“石头史书”—住宅的文章,而不是做“推销房地产”的广告文字。这就是我既是读者又是写作者的“双料读者”喜欢此书,并向各位推荐此书的原因。
我喜欢读书刊的序、跋、评论一类的文章,所以首先看该书第61~63页的“书评两则”。一篇是关于晚期现代建筑及其他,另一篇是关于建筑模式语言,两篇均是千把字左右的短文,确实具有我主张的“要言不繁,开门见山,持论正确,亲切对话”的特点。这样的书评会使读者有喜出望外的感觉和欲读欲买此书的行动。
试看马总对《建筑模式语言》的评述:
作者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不仅是建筑师、设计师、数学家和建筑承包商,还是知名的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哲学家。此书是其代表著作之一,也是国际建筑界公认的用心理学、社会学的方法,对人和环境作了一系列分析后,提出建筑各种模式语言的开创性的权威巨著。这篇短文写于1992 年9月25 日。这是我在该书中文版出版31 年后见到的第一篇,也可能是最好的一篇短小精悍的该书书评,让我有“相见恨晚”的感受。
因为,最近我比较及时读到第二篇,它正是刊发于今年《建筑与文化》第3 期中的文章“《建筑模式语言》与大观园”。因为,《建筑模式语言》这书太有理论与实践价值了,怎么31 年来未得到中国建筑界的理解与重视,这损失多么大呀,我们不能全无感觉。1989 年第一版只印了1500 册,无论如何对于建筑大国的中国乃是“杯水车薪”啊!因此在读书日前后呼吁重视书刊评论!
马总的书值得借鉴,《建筑模式语言》更值得重视。须知,该书的英文版首版是1977 年,已经有43 年的时间差了,中国建筑界需要急起直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