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晶晶,石树青,胡元会,魏 艺,师 帅,张雪松,张广辉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病率逐年增高。在一般人群中, 平均每100人中就有1~2人患有心房颤动,并且随着年龄增加, 心房颤动发生率也在增加[1]。近20年来, 虽有射频消融术、植入型心律复转除颤器与电生理起搏技术的快速开展及应用, 但心房颤动手术转复成功率低,术后复发率高,而且西药在治疗心房颤动时均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易致心动过缓,低血压,甚至诱发其他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等[2]。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可通过调整气血阴阳、标本兼治,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延缓复发,以改善病人生活质量[3],所以,中医药在心房颤动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CiteSpace通过将大量的文献数据转化成可视化图谱,使知识的理解更直接可观,其形成的可视化图谱是以知识域为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和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4]。本研究运用CiteSpace Ⅴ对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搜索到的中药治疗心房颤动文献进行分析,旨在发现相关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的变化进程,并提供该领域研究的更多信息。
1.1 资料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CNKI。检索日期自建库至2018年2月5日。通过主题词检索,检索式为:SU=(“心房颤动”+“心房纤颤”+“心房颤动”+“心房颤”) and SU=(“中医”+“中药 ”+“中草药”+“草药”+“中成药” ) and SU=“治疗 ”。检索得到相关文献319篇。将文献导入NoteExpress进行筛选,去除通知及广告类文章4篇,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3篇,最终得到相关文献312篇,从CNKI以Refworks的格式导出参考文献,导出的文献记录包含作者、研究机构、题名、发表年份、关键词、摘要、期刊、卷次和起止页码等信息,导出的文件命名为download_***格式,使用CiteSpace Ⅴ软件经数据转换后进行分析。
1.2 方法 运用CiteSpace Ⅴ,以“Keyword”作为文献节点,对纳入的312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及聚类分析,绘制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的知识图谱。选项如下:Timespan:1974—2019(Slice Length=3),slection Criteria:Top 50 per slice。
2.1 关键词 共现分析文献的关键词反映了一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因此,对文章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往往被用来探寻和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将CNKI 提取的关键词用CiteSpace Ⅴ构建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可反映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各时期主要研究方向、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及前沿。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的相关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1),排除“房颤”和“中医药治疗”等检索的关键词,并将一些同义词但不同表达的关键词进行人工合并,如“中西医结合疗法”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合并,使统计更清晰、规范,获得高频关键词。详见表1。
结合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的关键词共现图对表1关键词进行分析,除了单纯中药治疗外,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房颤动也是研究较多的领域。在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相关文献中研究较多的证型包括:气阴两虚证和气虚血瘀证;涉及的治法有益气活血法和益气养阴法。涉及药物中,西药主要是胺碘酮、华法林;中药较多,包括稳心颗粒、定心胶囊、参松养心胶囊、炙甘草汤、清热复脉汤、参桂护心汤。涉及研究方法有: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研究进展和Meta分析。在中药治疗心房颤动领域中研究较多的合并疾病包括冠心病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研究中观察指标主要有P波离散度、生活质量和炎性因子。
图1 中药治疗心房颤动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1 中药治疗心房颤动文献高频关键词
2.2 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的聚类分析
2.2.1 聚类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的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见图2)。聚类分析是通过一定的算法将没有分类信息的数据按相似程度归类的过程[5],以此来了解该领域的基本知识结构。由图2可知,该关键词聚类图谱包含111个节点、290条连线,目前国内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的相关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共形成6个聚类,标识了该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结构及其动态演进的过程。该聚类标签是采用LSI的算法从关键词中抽取得到,聚类序号与聚类大小呈反比,最大的聚类以#0标记,其他依次类推。图谱的模块化是对其整体结构的一个全局性量度,局部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全局的变化[6]。模块化Q值和平均轮廓值是评估图谱整体结构性能的两个重要指标。Q值为0.526 1(>0.3)表示聚类是有效的,0.578 1的平均轮廓值表明结果是可信的。为进一步分析相关知识结构情况,列出聚类情况见表2。
图2 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的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
表2 中药治疗心房颤动关键词聚类标签
2.2.2 时间线视图 在关键词聚类图谱的基础上,以引文发表年份为X轴、聚类编号为Y轴布局得到中药治疗心房颤动时间线视图。详见图3。
时间线视图主要侧重于勾画聚类之间的关系和某个聚类中文献的历史跨度。图中可清晰得到关于各个聚类中文献情况,聚类中文献越多,代表所得到的聚类领域越重要[7]。聚类#0所代表的领域,时间跨度从1974年至今,说明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关联度较高的关键词有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气阴两虚、甲状腺机能亢进、中西医结合治疗、参桂护心汤和生活质量。聚类#1所代表的领域由1992年开始,从2010年研究开始增多,主要涉及的是稳心颗粒在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评价,2013年—2017年研究较多,主要涉及的关键词有中医证候、阵发性心房颤动、参松养心胶囊、永久性心房颤动和炙甘草汤。聚类#2所代表的是清热复脉汤治疗心房颤动相关的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2012年—2016年,主要是临床研究,相关指标涉及P波离散度和炎性因子,其他的主要关键词还有阵发性心房颤动和气虚血瘀证。聚类#3所代表的领域主要是临床观察性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房颤动,胺碘酮是研究较多的西药,这一领域的研究年限主要是2006年—2017年。聚类#4主要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研究,主要涉及的关键词有冠心病、快速型心律失常、益气活血法、系统评价、华法林及Meta分析。聚类#5的标签名为心房颤动,其研究从1974年至今,其中尤其明显的关键词是定心胶囊,开始年份为2006年。标签#6所代表的领域研究较少,主要是在1990年前后。
图3 中药治疗心房颤动关键词时间线视图
2.3 突现 突现测度是含关键词文献被引频次的变化率,在短时间内被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相关的文献突现见图4。
中药治疗心房颤动有4个明显的高峰阶段,“心房纤颤”突现率最高,从1974年—2000年激增,之后2006年—2008年再次出现快速增长,说明在这两个时间段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比较热门。从关键词突现图中可看出,由1974年开始激增的“心房颤动”,到1992年的“心律失常”的研究,再到2006年心房颤动有一次突然增加,显示了心房颤动研究的3个高峰时间段,2006年—2008年关于定心胶囊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突然增加,可见定心胶囊在这3年的受关注度较高。
图4 中药治疗心房颤动关键词突现图谱
关键词的使用反映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时间线视图及突现为追踪研究热点的演变提供了有效途径,结合两者共同分析,以揭示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趋势。通过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发现,除检索的主题词外,出现频次>10次的关键词有心悸、中西医结合、稳心颗粒及胺碘酮。心房颤动属于心悸病范畴,病位在心, 临床上以气阴两虚兼心脉瘀阻型为多见[8-9]。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较多,有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房颤动[10]、阵发性心房颤动[11]、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12]、心房颤动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13]及高血压并发心房颤动[14]较单纯应用西药治疗疗效明显。稳心颗粒由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功效,主治气阴两虚、心脉瘀阻所致的心悸不宁,故适用于治疗心房颤动辨证为气阴两虚兼有瘀血者。临床研究表明,稳心颗粒具有维持窦性心律及抑制左房扩大的作用[15],动物实验表明,稳心颗粒可抑制大鼠心室肌细胞钙电流及瞬时外向钾电流,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减少兴奋性折返的发生,从而改善心房电重构[16]。多项研究表明,稳心颗粒在控制快速心室率,降低心房颤动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缩短窦性心律转复时间,增加窦性心律转复率,减少心房颤动复发率,改善心脏结构功能和电生理功能等方面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心房颤动病人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17]。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具有轻度非竞争性的α及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可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动。抑制心房及心肌传导纤维的钠离子内流,减慢传导速度,减低窦房结自律性,是临床治疗心房颤动的主要药物,也是临床研究中常用的阳性对照药物[18]。结合中药关键词分析可见,心房颤动时气阴两虚和气虚血瘀是最常见的证型,相关的治法为益气养阴和益气活血法,临床观察及临床研究是常见的研究方法,作为证据等级金字塔金标准的Meta分析也占据一定的位置。
时间线视图是在关键词聚类图谱的基础上,主要侧重于勾画聚类之间的关系和某个聚类中文献的历史跨度。由本研究中图谱可知,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相关文献关键词共形成6个聚类,心悸和心房颤动所代表的领域,时间跨度从1974年至今,说明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从2010年开始关键词明显增多,主要涉及的领域有中西医结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研究,主要是临床研究或疗效观察,研究的方剂有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炙甘草汤,西药有胺碘酮、华法林;对于评估的指标主要有:P波离散度、动态心电图、生活质量、证候积分。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经历了4个高峰阶段,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研究仍是研究的热点趋势,但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房颤动临床效果的评价指标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