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派出400多名记者赶赴一线,他们不畏艰险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报道,向外界及时传递相关信息。这些报道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成为公众关切的热点话题。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中心记者刘春也是“逆行者”之一。
疫情就是命令!70后的刘春接到报社派他去湖北采访报道的通知时没有丝毫犹豫。他说:“这是本职工作,能在疫情最严重的地方报道新闻事件是一名记者的担当。”
2月15日,呼和浩特白塔机场,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集结。作为随队记者,刘春也开启了他的战“疫”报道之路。他拍摄了医疗队出征前互相加油鼓劲的画面,记录了援荆医疗队装卸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的场景,报道了我区援鄂勇士与湖北人民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感人事迹。
从武汉机场到荆门市沙洋县要乘坐中巴。中巴离开武汉市,车上的气氛有些沉闷。因为对医学专业方面的知识不是很了解,刘春就想,不如趁着大家都在车上好好问一问,于是便开始了在湖北的第一次采访。经过和医护人员聊天、询问医学方面的问题,车里的气氛活跃了起来,有的医护人员打趣说他们也算是“战地记者”了。到达沙洋县驻地,刘春和医护人员一起搬运物资,快速融入了医疗队。当晚,刘春将第一篇稿子发回了报社。《内蒙古日报》和报社官方微信等媒体分别开设了《疫线“春来”》和《逆行手记》专栏,刊发他的采访稿。刘春采取随笔形式,以第一视角反映内蒙古医疗队荆门战“疫”的“战况”,展现医疗队员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刚到荆门市的时候,形势并不乐观,战“疫”进入对峙阶段,医护人员正全力以赴与病毒进行争夺战。刘春一面按照指挥部要求做好防护,一面积极联络身在病区与患者零距离接触的医护人员,利用他们的休息时间,听他们讲述救治故事和心路历程。
内蒙古医疗队队员分布在荆门市、京山市、钟祥市、沙洋县和屈家岭管理区等医疗点。通过前方指挥部,刘春和几个医疗小组组长建立了联系,在医疗队的微信群里和队员加成微友。同时,实现了与支援武汉的方舱医院医疗队对接。特殊时期,必须创新采访手段,微信成了最便捷的采访工具。刘春加了100多位医护人员的微信,每天至少要和10名医护人员沟通,虽然隔着厚厚的防护服看不到他们的神情,但听他们讲述感人战“疫”故事的时候,刘春感受到了这些医护人员强烈地责任感,他深感敬佩。一次又一次的对话后,刘春和医护人员成为了朋友,很多医护人员开始主动给他投稿,把自己的战“疫”日记分享给他,那些被医护人员一笔带过的有价值的故事,经过刘春的追问,被一一还原出来。他发现、挖掘一些新鲜的内容,形成策划思路,并与前方指挥部和报社沟通,落实到新闻采访的实践中。
刘春采写的《内蒙古的“武汉闫妈”》讲述了内蒙古医疗队方舱医院80后女领队闫蕾带领101名医疗队员,在病人较多、风险较大的武汉江汉方舱医院抗击疫情的故事。采写过程中,他从闫蕾写的日记入手,多次和闫蕾微信、电话沟通。成稿后,为了准确无误,他又让闫蕾本人看了一遍。稿子先是发在内蒙古日报的新媒体平台上,然后在报纸上刊登。新华网、湖北日报等媒体也转发了这个故事。
夏凌的故事,是医疗队的李莉告诉刘春的。他看了夏凌的材料,没有找夏凌本人,而是请李莉用她的视角来讲述。这篇稿子里讲了3个故事,一个是夏凌和一名中年男患者的故事,一个是她和一名19岁小伙子的故事,另外一个是她和荆门市的一名小护士的故事。刘春运用小说的写法,对3个故事进行了还原,撰写出《夏凌:一名“抗非”老兵的“抗疫”之战》。
《ICU里的紧急救治》讲述了内蒙古医疗队医生朱淑芬在重症病房里抢救患者的故事。采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刘春采取了追问的方式,记录了救治的每一个步骤,患者从恐惧到情绪稳定的过程,医生救治时的技术和心理安抚,等等。文章发表后,不少媒体同仁纷纷点赞,认为这是一篇言语朴素、情感真挚,完全用细节构架的作品,立体再现了内蒙古医疗队救治患者的真实场景,表现了医护人员治病救人的医者仁心。
“战疫一个多月,报道传真情。”“很会捕捉细节,文章让人眼前一亮。”“他的记录很真诚。”内蒙古医疗队队员这样评价刘春的报道。
“写疫情一线的内蒙古故事,我是满怀情感的,我打心里敬佩这些白衣天使,因为他们面对的危险,人们无法想象。”当刘春拿起笔,端着相机,记录就是他唯一的信仰。他说:“冒着这么大的风险来了,就要把真实感人的故事传递出去,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在荆门采访的一个多月里,刘春每天都在忙碌,白天出去采访,晚上回来写稿、选图、剪辑,凌晨交稿。他采访完成了40篇原创产品,行文4万余字,报道包括内蒙古医护人员工作经历、内蒙古援鄂物资发放、当地患者救治情况等,其中多篇稿件达到数万阅读量,引起广泛关注。
疫情逐渐向好,战斗仍在继续。刘春说:“我将以党报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继续用心记录内蒙古勇士的‘战况’和‘战绩’,用记者的情怀,为湖北战‘疫’增添新闻宣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