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利斌,李 南
(1.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航空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桂林理工大学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域,在扩大交往空间,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方式[1]。网络社会化进程加速[2],人们具有别具一格的网络身份、网络人格,语言、思想、行为内化于网络,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面临诸多新颖的任务和挑战[3]。截止2019年12月,中国知网共有6456篇主题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总体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为客观、全面、科学地剖析国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发展状况,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方向的知识延展路径,建构国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结构和影响体系,本研究基于知识图谱和Citespace软件,致力于实现文献研究、研究述评的量化评估和研究文献的知识图谱可视化,结合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引文分析,把握国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现状,提炼时下网络思政工作研究热点、厘清未来研究演化脉络。
1.研究方法
科学知识图谱指的是多元、分时、动态的引文分析[4],通过可视化技术生成Citespace知识图谱[5],可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集中表现在引文网络图谱上,并把图谱上作为知识基础的引文节点文献和共引聚类所表征的研究前沿实现标识和记忆功能[6]。本研究使用的Citespace5.0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构洞理论[7]、科学传播的信息觅食理论和知识单元离散与重组理论[8],在共现分析[9]、聚类分析[10],实现导出文献研究的可视化结果[11],进而用于国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前沿分析、领域分析和科学评价。
2.数据来源
本研究根据中国知网(CNKI)中CSSCI和核心期刊,检索主题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年限选择从2000—2019年,考虑到对研究文献的格式要求,剔除期刊目录、书评、会议通知,收集符合本研究要求文献共961条原始数据。
1.研究发文统计
(1)学术关注度-年发文量统计
根据中国知网的指标、参数,研究领域的整体学术关注度可从期刊发文量直接测量,横向比较本研究领域与其它领域的成果数量差异,年度分布则纵向反映受关注的发展趋势情况[12]。
如图1所示,根据发文数量的线性趋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分为以下阶段:第一,萌芽期(2001—2007年),年发文量50以下,根植于互联网技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拓展新范畴、新视角[13];第二,快速发展期(2007—2010年),年均增长率为22.09%,互联网技术普及大众,网络、用户和虚拟社区等概念相继成形[14],网络正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平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展速度迅猛;第三,稳步发展期(2010—2019年),年发文增加量逐步放缓,“互联网+”并非只是建立在网络上的技术应用[15-16],不应孤立“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核心概念,本阶段的研究内容偏向于把握整体的核心概念、特征、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17];第四,研究波动期(2015—2019年),年发文量下降趋势和反弹效率明显,研究成果处于饱和、循环发展状态。
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事物经历萌芽、发展、成长、成熟、衰退等几个阶段,是循环往复、迂回发展的过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符合生命周期理论,同时受科学技术、理念价值观、管理方式等外部条件的影响,研究视角、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均呈现多元化发展,跨学科和“+”思维趋势突出。
图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文量年度分布(2001-2019)图
(2)学术传播度-高被引文献特征分析
研究表明,深入分析高被引文献[18],是熟悉和掌握该领域经典理论、研究方向的基础,从中刻画相关领域具体研究内容、知识创新、方法创新的思维导图,是理清某一研究领域发展动态的重要参考。
本研究选择被引频数排名前十的文献,如表1所示。“网络社会作为一个‘虚拟’的社会,同样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是首要任务”[19](刘梅 2000),此观点获得众多学者的一致认可,被引用370次;提高认识,着眼于行动,袁贵仁(2002)指出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要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基础上适用形势发展要求,抓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20];新时代背景下,大数据作为一种变革力量,数据分析清晰地揭示个体思想行为的状况,这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个性化、定制化的教育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21](胡树祥,谢玉进 2013)。
表1 排名前十的高被引论文
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传播度而言,主要学术成果集中于工作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偏向于更为直接、以问题为导向的具体实践性措施和方法[22],宏观性成果较为普遍,强调的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性和意识性导向。就学术发展而言,可从群体的个性特征和使用网络的心理、行为间的量化关系等微观层面着重研究,求索现象背后的概念间的关系、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层次要素。
2.核心作者分析
学术生态圈从研究主题、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等划分清晰的边界,从个人而言,核心作者分析凸显研究领域的创新和突破,引领学者另辟蹊径辩证发展、全面分析和研讨学术问题;从研究论题而言,核心作者分析表征为学科、研究领域的社会关注度,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23]。
本研究应用Citespace5.0软件,根据前期收集的基础数据,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核心作者/团队知识图谱,知识图谱由代表作者发文量的节点,即中介中心度,和代表作者/团队间的联系的连接线组成。节点或者中介中心度直接表明作者在该研究领域的发文量,由此衡量作者在学术领域的重要性。
如图2和表2,胡树祥(14篇)、韦吉锋(8篇)、吴满意(8篇)、张瑜(7篇)、朱志勇(7篇)等作者发文量名列前茅,新世纪以来重点关注和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议题,引领了网络思政的研究风潮,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标志性意义。
图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核心作者/团队知识图谱(2000-2019年)
值得关注的是,由知识图谱中的核心作者以及作者之间的关联组成的合作网络,正日渐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定研究团队,发挥资源集聚效应和知识融合优势,有助于凝聚研究共识,有效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如以胡树祥为核心形成的“扇形”式研究团队,其研究内容和成果与时俱进,关注大数据、微视频、APP以及Web技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也从社会学的角度认识自我互动、主体间性的本质特征,也存在王云红、许智菲、郝加全组成的“三角”式研究团队,但更普遍的是“点-点”的线式合作团队。
总体而言,胡树祥、韦吉锋、吴满意、张瑜、朱志勇等学者在国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有重要影响力和学术贡献,引领学科研究方向,代表时下研究价值趋向和热点,但合作网络和研究团队规模较小,该领域内研究状态和成果规模效应有待提升。
表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发文量五篇以上的作者
3.发文期刊分析
发文期刊的影响因子与核心期刊的数量表明该研究领域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2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中,《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以121篇的发文量遥遥领先,占总发文量的12.60%,成为该领域中学者关注的焦点和学科发展的旗帜;《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教育与职业》《思想教育研究》和《中国成人教育》的发文量均超过50,同时排名前十的期刊发文量也均超过10篇,揭示关注和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领域较为广泛,符合时下跨学科、“+”思维的科研特征。
表3 发文核心期刊、CSSCI期刊分布
4.研究机构分析
研究机构分析旨在揭示该领域的规模化、团队化、合作化程度。本研究根据前期收集、处理的基础数据[25],通过“发文量”评估研究机构的整体研究实力,借助Citespace5.0对国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刻画该领域的研究机构知识图谱。
如图3所示,研究机构发文量多的网络节点较大,电子科技大学(24篇)、中央财经大学(19篇)、清华大学(15篇)、华中师范大学(14篇)、湖南科技大学(14篇)以及武汉大学(13篇),表明高校密集型城市的研究机构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聚集地,其研究平台、人才、课题项目、基础数据完备,更有助于提升研究的实效性和创新性。
从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而言,研究机构之间的直接联系较少,电子科技大学与中央财经大学、南京大学与南京邮电大学建立为数不多的科研合作,国内其他科研机构分布相对零散,聚类现象不明显,普遍围绕着本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和课题,一定程度上背离学科融合跨界的发展趋势,严重阻碍知识交流、资源畅通、科研创新和学科建设。
图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研究机构知识图谱(2000-2019年)
1.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研究的核心和重点,是对研究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总结概括,通过对某一领域重要文献关键词词频变化的梳理,可分析出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本研究借助Citespace5.0的PagePank运算对导出文献中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聚类分析[26],以“中介中心性”测量该领域研究热点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构建国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共词分析知识图谱。结合图4和表4,国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网络时代”等主题,其在知识图谱中的网络节点较大,获得诸多学者的关注和认可,成为该领域研究的时下热点和重点。
图4 国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共词分析知识图谱(2000—2019年)
根据中介中心性的指标标准,其数值大于0.1表明关键词在该研究领域发挥结构洞的连接效应,扮演“中介人”“桥梁”的重要角色,衔接关键词间的逻辑和学科联系,在奠定学科理论基础的同时,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主题创新、视角创新和方法创新,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网络时代”等主题可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同时,“进网络”“新媒体”“大数据”和“社会网络分析”也作为新视角、新突破进入研究视域范围。
表4 国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关键词频次和中介中心性(2000—2019年)
2.研究前沿分析
研究前沿分析可借助Citespace中的聚类分析知识图谱,通过自动聚类功能将导出文献的关键词网络划分为一系列不重合的子群,进一步探究该研究领域热点话题,即指在某段时期内,一对主题词能够同时在多篇文献中出现,则说明该对主题词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27]。
如图5,本研究在CiteSpace5.0软件中的对数似然率算法(LLR)基础上,将国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关键词划分为9个凝聚子群,分别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进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网络时代”“实效性”以及“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子群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集情况,总体而言该领域主要关注“网络时代”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高校”等,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
图5 国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聚类分析知识图谱(2000—2019)
如表5所示,“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群的关键词涵盖“网络”与“网络环境”,充分说明网络思政在时下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群关注“新媒体”和“转化策略”,重视思政工作的实践创新和突破;“网络思想政治”知识群则可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奠定网络思政工作的平台基础和人才优势;“网络时代”知识群则充分发挥专业技术,牢牢把握青年学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代表,开拓思想教育途径,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
注:Silhouette值是用来衡量网络统治性的指标,越接近1反映网络的同质性越高。
3.研究趋势分析
研究趋势分析主要采用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体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热点的时间纵向动态变化过程,同时表征各时段研究关键词之间的逻辑衔接和布局特征[28]。
国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热点趋势如图6,第一,2000—2005年,学界开始关注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将思政工作进网络,赋予网络和时代属性;第二,2006—2010年,高校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三,2011—2014年,“网络时代”和“网络环境”引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风潮,着重网络文化对思政工作的良性影响,倡导发扬、传承、创造优秀网络文化;第四,2015年至今,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出“新媒体”“自媒体”等,学者关注个人、群体在网络社会化进程中的思想动态。
突发性关键词网络图谱从横向表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主题和热点,凝聚学科建设方向,从时间纵向而言表明关键词的持续关注度,进一步体现学者对该领域学科认可和研究重心倾向。如图7,“进网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环境”持续时间较长,确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网络传播”“新媒体”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在近年内发生突变,逐渐成为研究前沿和热点。
图7 国内网络思想政治研究突发性关键词网络图谱(2000—2019年)
本研究基于知识图谱和Citespace软件,根据主题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961篇导出文献,致力于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文献研究、研究述评的量化评估和研究文献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其中该领域可分为:萌芽期、快速发展期、稳步发展期和波动期等四个阶段,同时结合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引文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研究结论
(1)学术关注度和传播度上升趋势明显,波动较大
2000年至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学术年发文量显著增加,其中2007—2010年年均增长率超过20%,呈现良好的上升趋势,但数据表明2015—2019年期间,该领域发展特征符合、印证生命周期理论,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传播度而言,工作经验的归纳和总结等研究成果传播度较高,倾向于更为直接、以问题为导向的具体实践性措施和方法,强调的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性和意识性导向等宏观性成果。
(2)核心作者与研究机构合作化、网络化程度有待加强
胡树祥、韦吉锋、吴满意、张瑜、朱志勇等学者发文量排名靠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机构主要集中于高校密集型城市,如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的中央财经大学和清华大学、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文献学术价值较高,具有学术权威和代表性,引领学科研究方向,合作网络和研究团队规模较小,核心作者与研究机构合作化、网络化较为零散,该领域内研究状态和成果规模效应有待提升,形成资源合力和学科创新集聚效应[29]。
(3)研究热点、趋势路径较为清晰,且研究方法单一
国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较为清晰,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逐渐拓展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网络时代”等主题,其代表着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同时“新媒体”“大数据”和“社会网络分析”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赋予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创新突破点。就研究方法而言,结合国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关键词知识图谱、共现时区视图可发现,研究方法论偏重于感性的工作反馈与归纳研究,缺乏具有说服力的数据、案例和有效推论,量化实证研究和逻辑严谨的理论演绎是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路径。
2.研究讨论与展望
本研究将从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环境等方面阐述国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的相关讨论与展望。
第一,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层面,重视个体与群体社会属性之间的关联影响。为揭露网络环境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症结以及发展之道,从研究对象出发,从网络本体出发,从自我行为出发,实践调查个体与群体使用网络的时空特征,挖掘和探索网络社会的形成原理和变迁机制,研究符合新时代主题、符合“网络人”需求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结构和工作体系。
第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注重研究方法创新。研究方法立足于研究方法论和具体研究工具,定量研究可着重弥补和改善目前国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问题,以扎实的理论推导和客观的数理统计分析佐证学科概念之间的关系,探索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机制和发展路径,同时扎根理论和文本分析可在系统性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时代的本质。
第三,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共享平台。凝聚学科资源优势,汇聚学科相关研究领域人才的智慧,构建开放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平台,实现学术研究、专业技术的跨界融合,开创国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合作化、网络化、共享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