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具体情境,从“形而上”走向“形而下”

2020-05-30 00:29陈兴才
语文建设·上 2020年8期
关键词:上海卷发言稿高考作文

陈兴才

高考作文命题的改进与变化,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是作文教学与考查中一直存在的问题,二是新的课标理念的落实。

先说存在的问题。一言以蔽之,中学作文教学脱离了写作的本旨或原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特点,脱离了“真实的语用情境”中的语文素养属性,将中学生写作的功能更多依附于“文章”和“文学”写作,在命题或任务设计上倾向于让学生表达形而上且文艺化的哲学、人生的感悟,所谓人生说教和大道理泛滥。学生的作文成果则是在占领道德制高点后的高谈阔论、旁征博引、空话连篇,貌似三观正确,其实是凌空蹈虚的无文、无思、无情;在所谓主旨正确的轨道上声情并茂、名人开会、名言荟萃、文采流淌,实际上是采编或编造鸡汤故事,套话泛滥,放弃辨识,说着永远正确却不是自己的话。更糟糕的是,它成了一种特殊的存在——考场模式化作文或套路式作文。

再说新的课标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放弃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表达,而是把语文实践活动分成三类——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乍一看,写作呢?其实它已经完全渗透于18个学习任务群中。在每个学习任务群中都有大量的或大或小、体式各样的写作任务。这些任务都是具体情境中的带有内容指向或表达目的驱动的写作,形式上异常丰富,如读书笔记、摘评、演讲、主持词、讨论稿、发言稿、鉴赏短文、分析文、评价文、反驳文……这就是新课标里对写作内容包括写作考查内容的设定。

这两条线索表面上来自两个出发点,其实又是一致的。因为新课标里的写作理念也正是基于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正本清源和应然方向。也就是说,新课标执行好了,存在的问题自然得到步步解决。

如果以这两条似二实一的线索为评价基点,这几年特别是202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正是在这个变化逻辑上的清晰体现——高考作文命题及其写作导向:从“形而上”走向“形而下”,脱离空泛虚浮、抽象印证和思维惯性,走向对具体事物的表现与分析,考查思维活力。

什么是“具体”?即有具体的情境、明确的任务形式(体裁)、具体的对象与内容设定。具体的情境设定了生活的场景;明确的任务形式设定了所写的体裁(指功用,如演讲、书信、评论、主持词等);具体的对象与内容设定了表达的目的和中心话题,虽可适当形而上,但整体上不可避实入虚。

先简单梳理一下今年的10道高考作文题:

全国Ⅰ卷就三个古代名人故事写发言稿

全国Ⅱ卷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的演讲稿

全国Ⅲ卷就“如何为自己画好像”给高一新生写一封信

新高考Ⅰ卷就“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写一篇文章

新高考Ⅱ卷就电视台《中华地名》节目撰写“带你走近”主持词

北京卷(任选一题)就材料中的“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谈联想和思考;“一条信息”

天津卷“中国面孔”

上海卷“意想不到”与“是否无能为力”

江苏卷就“信息茧房与瞬间连接未来”写文章

浙江卷对“个人、家庭、社会落差”发表看法

如果按照“三具体”这个标准来研判这些命题,符合具体的情境、明确的任务形式、具体的对象与内容设定这三个特点的题目有八个半。为什么还有半个?北京卷里的记叙文命题“一条信息”有很具体的写作内容和生活情境,而议论文命题则是通过“北斗星链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来让学生谈人生或哲理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价值”,不需要就北斗星链本身发表议论,走向了抽象观念的印证。另外一个不具备“三具体”特征的是江苏卷——这是江苏卷多年来坚持的命题模式,大概是分省命题的最后一年,他们选择了稳定。

依相同的标准来梳理,2019年的高考作文命题,符合“三具体”的是全国Ⅰ卷的“劳动演讲”、全国Ⅱ卷的“逢9 之年的情境写作”、全国Ⅲ卷的依漫画写作、汉语卷的“奥运我最爱”、浙江卷的“作家如何对待读者”;江苏卷的“人生五味”、天津卷的“爱国主题写作”走的是“不具体”的路子;而北京卷的“2019的色彩”“文明的韧性”、上海卷的“音乐的中国味”则因为收缩了话题范畴而呈现“半具体”状态。再往前追溯,符合“三具体”标准的命题比重更小些。由此现象可見,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体现的正是脱虚向实的趋势,从“形而上”的抽象走向“形而下”的具体。

在“三具体”中,具体的情境和对象、体裁非常好理解。仍以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作为分析对象,如全国Ⅰ卷中的“读书会”情境,对象是“同班同学”,体裁形式是“发言稿”;全国Ⅱ卷中的情境是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对象是各国青年,体裁形式是演讲稿,等等。而就“具体的表达目的和内容话题”来说,常常被老师们或命题评价者所忽视——其实前两个“具体”是表面的,这个“具体”才是本质上的,它对表达的内容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限制,写作时需要聚焦具体的人和事,而不是泛论。可以说,前两个“具体”是表面形态,而后一个“具体”才是质地。

例如全国Ⅰ卷,写作要求核心是就桓公、管仲、鲍叔三人(应该还可以包括后人如司马迁的评价作为第四方)的德行、相与、事功、评价,设定“读书会”情境,写发言稿。读书会发言稿,体裁的风险不大,并无特别明确的制式要求,但有鲜明的内容要求——围绕这几个人或其中一个人去谈,要求写出具体的人物评价或感受。

这种人物品评的写作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向。它不是要求虚空地去谈如何做一个好人、有价值的人、有胸怀的人,然后离开这个具体的人物在“形而上”的层面高谈阔论,把人抽象化、概念化、标签化——那只会带来说套话、说废话、耍高腔;而是要求学生具体地谈论与分析这几个人的所作所为,可以适当地上升到人生哲学,但表达的主体内容必须不脱离具体的人。简单点说,写作的指向是针对具体的人和事的具体分析。

再如新高考Ⅰ卷,就“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写一篇文章,如果平常给学生一个题目“谈谈距离与联系”,它就很抽象、很“形而上”,学生就会高谈阔论、引经据典——那没什么意思,人人都懂的现象和道理,说得再多,有用的也就是那几句话,学生作文的高下在于谁说得漂亮,反正大家说的都是虚的。就如有人调侃,让学生写“大行不顾细谨”和“注重细节”,他们几乎能同样的洋洋洒洒,貌似都正确,其实虚头巴脑,思维呈惯性滑翔状而无真正活力。此题一加“疫情中的”限制,写作指向变得完全不同,考生可以进行形而上的人与人的关系提炼,但必须是在“疫情”情境中的具体表现和分析。

新高考Ⅱ卷,就电视台《中华地名》节目撰写“带你走近”主持词,对内容的要求更是具体而不能空泛。

上海卷的命题,笔者高度点赞。它貌似并无显性的场景设置,却有着鲜明而具体的生活情境,且是每一个人都有所感的情境——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着眼思辨,却不搞感悟抽象说教的人生的鸡汤,而且也不是通过引导语表面的所谓方向不同而提供假思辨——那只是命题者的思辨,不是考生的思辨。怎么考查考生的思辨?就是提供貌似简单的话题或现象,看考生能不能把这个具体现象看透,把理说深——说的是生活体验中的哲学,而不是大道理哲学。考查得很具体、很集中,作文从头到尾都得分析这个现象。有人把这个命题与法国哲学意味的作文命题归为一类,二者确实很相似。法国的作文命题多年钟情于哲学,但不是玄妙的虚空的大道理哲学,而是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如:“我们的道德信念是否建立在自身经历的基础上”“欲望是否源于人们不受限制的天性”“解读1964年汉娜·阿伦特发表的《真理与政治》一文”(均为2016年作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命题有点像“学术论文”。而“学术论文”的命脉正是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不能说大话、套话、空话。

议论的本质是对人对事作具体分析。笔者写过一文《让学生学会具体分析有多难》[1],指出当下中学生写作中亟须扭转的风气之一就是只会凌空蹈虚说大道理而不会具体分析人和事。实际上,真正的写作素养应该体现于对具体事物的表现和思考分析。如此,中学生的作文就不会成为大话、套话、空话的集成了。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的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显然有助于纠正不好的中学作文文风。

新的高考作文命题形态还有一个重要价值——对日常教学的指引:新课标强调读写一体,作文就在日常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之中。着眼于“三具体”的作文命题,正好与新课标的这个设计完成了无缝对接。对人、对文、对事的具体描摹、分析、评价,要想通过专门的作文课来完成很难。如果教师平时上课对所读文本不只顾着告诉学生答案,而把课堂变成讨论、争论、论证、分析的读写平台,让学生读得深、究得广,又会分析、评价,进而诉诸表达,这就不仅是在阅读,也是在进行思想和思维的练习。又因为这样的学习活动都有具体的学习情境和具体的内容,长此以往,写作基本功的养成已经贯透其中,将来考什么体裁的作文都不怕。

当然,虽然总趋势值得赞赏,但2020 年高考作文命题在任务表述形式上还有待完善。如全国Ⅱ卷所引用的材料“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的原旨,与作文内容指向并不完美匹配;全国Ⅲ卷中的“自画像”“自照镜”,主旨还有点说教意味,“写信给高一新生”这个对象设定也比较牵强或随意,“自省”话题对高一新生来说好像并无迫切性。浙江卷本质上与上海卷是一类命题,是针对具体话题的评说,但与上海卷相比显得不够清晰,开头一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不但無用,还有点干扰;如果它能更简洁地表达,就可与上海卷比肩了。新高考Ⅰ卷,紧扣疫情情境与相关话题,从方向上言,关注眼前真实生活,是应该的,也是“具体”的,但还是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千篇一律地说套话、雷同的话,陷入宏大话语和泛泛而谈的泥沼;应该设计更具体的任务,比如给某人写信、劝说某些人、练习写告示、写广播稿等。新高考Ⅱ卷,写主持词,是非常棒的设计,但也有缺憾,考生会纠结一件事:虽然说是电视节目的主持词可其中名堂太多——是纪录片的主持词,是访谈节目的主持词,还是文艺节目的主持串词?虽然可以由学生自己设定去发挥,但不如明确是什么主持词更好。

猜你喜欢
上海卷发言稿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我来做侦探
“小康社会”主题班会发言稿作文导写
“重要的转折”导写——2020年高考上海卷作文评析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示例
高考作文两关注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秦朝选用啬夫的到底是谁?——2015年高考上海卷第4题商榷
上海卷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