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设计教学 创设真实情境

2020-05-30 10:48韩彦
学语文 2020年4期
关键词:史记

摘要:在“基于理解的逆向教学设计”理论(简称UbD)指导下,通过设计表现性任务,创设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完成《史记》的整本书阅读任务。以期有助于最终实现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关键词:UbD理论;《史记》;整本书阅读

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在具体任务引领下,在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中,開展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得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所以,“新课标”提出的“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其任务不再是讲几篇重要的选文、写几篇读后感,而是要始终以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把整本书阅读发展成一个扩大学生视野、提高阅读品味、增长阅读经验和人生感悟,并以此为起点,有利于学生终身阅读习惯养成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

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可不读

在“新课标”的附录2《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以“文化经典著作”的身份出现。这样的经典适不适合高中生来阅读呢?有难度!却是可以征服的难度。王蒙主张“读一点费点劲的书,读一点你还有点不习惯的书,读一点需要你查查资料、请教请教他人、与师长朋友讨论切磋的书”。《史记》就是这样能使学生思维得以发展的书。

《史记》对高中生来说,绝不是“舒适地带”,但也不至于完全陌生。初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各种形式的《史记》内容,我们的生活——这个大语文圈里,也有许多和《史记》相关的信息。但是从不陌生到读懂,到当成一项语文学习活动来完成,这中间有很长的路要走。再看看《史记》的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一个高中生在沉重的高考负担下,是无法读完的。怎么样让《史记》阅读处在“伸出手,踮起脚,跳一跳”就可能达到的区域呢?整合阅读篇目。通过整合,降低阅读难度。也许通过这次阅读,学生无法领略到《史记》的全貌,但如果能激发学生对《史记》的阅读兴趣,拉开学生终身读《史记》序幕,这不正实现了阅读经典的目的了吗?

二、“UbD理论”,新课标,中西合璧,优势互补

UbD即Understanding By Design,是通过设计来理解。UbD理论是美国课程专家威金斯和麦克泰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提出的教学设计模式——“逆向设计(Backward Design)”,先确定学习的预期结果,再明确用哪些证据去证明预期结果的达成,最后设计教学活动。UbD理论以学生的“学”为课程设计的起点,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与基于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是相符的。

“新课标”提出的“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课堂教学”,就是以任务群、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两大目标的。具体到每个单元的学习,教师结合课程内容提出具体目标,以及证明目标达成的证据,种种的预期都考虑清楚后,再去设计学生具体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授课安排,切切实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史记》整本书阅读教学案例

整个教学过程依据UbD理论,分成三个阶段:

(一)目标先行,认清方向

本次教学在高二年级展开。结合学情,目标确定如下:

1.梳理《史记》中常见的文言现象,积累文言阅读经验。(语言的构建和运用需要学生在足够数量的语言活动中自主学习和积累。语法的教条灌输不能从根本上改进学生的语言品质,要通过多次实践,归纳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史记》是文言文典范规范之作,全书50余万字,足够学生实践练习。)

2.正确全面地评价《史记》中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的,不仅有形象思维,还要有评价、辨析的批判性思维。)

3.学习《史记》中的表达艺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文化经典,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中华文化,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围绕这些目标,老师还要思考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如:①作为文言文的《史记》作品,学生的理解难点在哪里?传统的文言文教授方法能给学生帮助吗?②作为传记文学的《史记》,对学生又有哪些独特的吸引力,这些吸引力能否帮助学生学习《史记》作品?③在学习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如何客观正确地评价他,并形成多元解读?④在学习生动有趣的故事时,如何兼顾作者表述历史的方法?

老师还要思考,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将获得哪些结果呢?这里所说的结果,包括短期目标——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长期目标——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并彼此建立起联系,获得深层次的理解。

《史记》整本书阅读的短期目标之一:学生将会获得的知识包括:(1)文言知识。(2)关键术语——本纪、世家、列传、孝文化、士人意识、互见法、春秋笔法等。(3)《史记》文本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写法。短期目标之二:学生将会获得的技能:(1)借助教师提供的注释和工具书完成文言文本的阅读。(2)基于一定的标准对《史记》作品进行分类。(3)具体阐释自己对作品中人物、主题的理解。(4)学习司马迁塑造人物的方法。长期目标:(1)进一步理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体会史传文学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赋予它新的含义。(3)阅读《史记》和其他古代史传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真实情境,促成评价

如果目标明确后,就开始设计教学过程,那就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区别。逆向设计要求教师“站在评估员的角度进行思考”,必须首先寻找能够证明学生成功完成理解和迁移的证据。

到底怎么能证明学生读懂了《史记》这本书呢?我设计了一项表现性任务(让学习的结果显现出来):为新高一的学弟学妹编一本独特的《史记》读本。要求每个学习小组能够基于一个标准对《史记》内容进行分类,并提供每篇选文的必要的注释、解读、思维导图,从而编辑成一本独特的《史记》读本,最终由新高一的学生选择。

除此之外,根据阶段1的预期结果,还需要其他证据:(1)学习笔记——学生自己研读时对字词的理解,对核心人物的把握,对主题思想的体悟,以及对经典语句的赏析和心得。(2)口头或书面反馈——关于经典人物的课堂交流和书面交流。(3)課堂小测验——关于文言知识和名句的课堂测验。(4)宣传海报——对于本小组编辑的读本的介绍,要求图文并茂。学生的评价也很重要,如自评编辑读本、新高一学弟学妹的评价反馈,在单元学习结束时,反思这次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三)设计活动,适时指导

教师围绕预期的结果,要考虑清楚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设计哪些活动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如何用恰当的方式指导学生开展学习,选择哪些合适的材料和资源等等。依照教与学的体验顺序,设计以下学习体验:

学段1,了解: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了解《史记》的分类、成书情况,并且跟从教师学习一定的阅读方法:画圈点、批注、使用工具书、背诵经典段落等等,能在自己的阅读中加以运用。

学段2,阅读:按照阅读兴趣建立学习共同体。把《史记》全书作为阅读对象,根据阅读趋向自由组合成学习共同体,并根据教师推荐整合相应的篇目进一步阅读。参考分类标准举例:交友文化、著名战役、女性形象、爱国情怀、人才埋没、广纳贤士、成语由来、警句名言、传神摹写等。这个阶段学生主要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学段3,成书:选取5至8篇选文或者片段成书,内容包括:书名、宣传海报、前言、篇目选编(配以注释、赏析、示意图、思维导图)、重要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成书后,每个学习共同体要撰写宣讲稿件,到高一新生中宣讲,并准备投票工具。得票较多的,可以考虑出版,作为初高中衔接语文读本。

学段4,交流:学生利用量规对读本进行自评和小组间互评,然后在全班范围内分享交流经验,包括研读文本时的笔记,归纳总结自己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等。单元结束时,并为自己制定一个今后阅读《史记》的计划。

在整个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准备了包括参考书、文言自测工具、影视资源等在内的工具包,以及从文言翻译、文本鉴赏、文化传承等方面制定的三级读本量规。希望能借助这样的方式,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潜能,最真实体现学生的水平。

四、几点思考

(一)文言文教学要“接地气”

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如果学生不愿意深入文本,甚至不愿意接触文本,又怎么能感受里面蕴含的灿烂文化?所以要让文言文教育“接地气”,激发学生的兴趣,受到学生的喜爱,能牵着学生主动投入到语文活动中来。本文中的表现性任务就是这么个“接地气”的活动,它不仅有趣,能发挥学生各个方面的才能,关键它还是“真的”,真的有学弟学妹听你宣传,真的会投你的票,真的会出你编写的书,这多有诱惑力啊!这就是“新课标”提出的“语文实践活动必须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因为真实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与思考的兴趣。

(二)评估证据“不容小觑”

语文教师与其抱怨应试教育让语文教学举步维艰,不如想想如何使评估证据多样化。因为考试就是“风向标”,“考什么教什么”一时间很难改变。干脆因势利导,让评估证据指导教学内容,让评估证据更趋向于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所以UbD理论中评估证据先于教学内容的设计,并不是求新求异,而是思考问题方式的转变。

(作者:韩彦,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教师)

[责编芮瑞]

猜你喜欢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