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毅, 孙 琳,2
(1.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2.大连外国语大学 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清乾隆三十年(1765),朝鲜燕行使洪大容跟随其叔父洪檍为书状官的使团出使中国。出身朝鲜两班士族的洪大容本不屑结交清朝贪婪成性的通官,然而,为了获得门禁制度下的自由游观,洪氏无奈交之以币、待之以礼,最终赢得了六品通官徐宗孟的一片真情。在这段围绕着“币”“礼”和“情”的中朝交往中,洪大容成功地记录了一位既贪婪严苛又重礼重情的清朝下层官员徐宗孟形象。正如日本学者夫马进所言,“《燕行录》出色地记述了当时的中国人不屑记载的风俗习惯和日常琐事,以及中国人的常识和心理活动。例如,朴趾源的《热河日记》中的《鹄汀笔谈》是该日记的压卷部分之一,倘若不是朴氏记录了乾隆年间一位普通士大夫的常识和心理活动的话,恐怕将会被永远湮没”(1)夫马进.朝鲜燕行使和朝鲜通信使——使节视野中的中国·日本[M].伍跃,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3.。同样,倘若不是洪大容真实细致地记录了清朝一位下层官员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恐怕今日的研究者很难通过徐宗孟形象窥见清朝门禁制度下官员受贿、吏治腐败的政治现实。
清初沿袭明朝旧制,设立隶属于礼部的朝贡事务接待机构——会同馆;同时设立隶属于翰林院的翻译机构——四译馆。“乾隆十三年(1748)将四译馆并入会同馆,称为会同四译馆。会同四译馆隶属于礼部主客清吏司,主要负责接待礼部主客清吏司所掌管的诸藩属国贡使”(2)金锦子,李丹.清朝会同四译馆中的朝鲜通事考论[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43-50.。追本溯源,朝鲜通官起初大都是朝鲜人的后代,“盖诸通官,皆我国被掳人子孙也”(3)洪大容.湛轩燕记:衙门诸官[M]∥林基中.燕行录全集:卷49[M].首尔:韩国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56.。清初,将部分朝鲜人编入八旗,并授予其文官官职——朝鲜通事。北京的朝鲜通官品级虽不高,但却承担着中朝翻译、引领朝鲜燕行使学习朝觐礼仪、进呈方物、受领赏赐、监督会同馆贸易等重要职责。门禁管理也是通官的分内之责,对于以洪大容为代表的朝鲜贡使子弟而言,门禁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其游观的自由度。清朝门禁的宽严由中朝关系的稳定程度决定。张存武认为,“自清初始,外国贡使所居馆舍均派兵守卫,稽查出入。因朝鲜亲明反清,所以顺治初及三藩之乱时对该国贡使人员之稽查尤严。乾隆后期已相当放宽,外国人可随意入出,踏遍一城,然至五十三年始明令废除守卫之制”(4)张存武.中韩关系论文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119.。洪大容出使中国时,门禁制度已大为宽松,诚如洪氏自言,“数十年以来,升平已久,法令渐疎,出入者几无间也”。清廷的控制虽大为放松,但由于朝鲜贵族子弟“每耽于游观,多不择禁地”,故通官“虑其生事,持其法而操纵之”(5)洪大容.湛轩燕记:衙门诸官[M]∥林基中.燕行录全集:卷49[M].首尔:韩国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43.。从洪大容为取得自由游观权所进行的种种努力和波折看,官方宽松的门禁政策并没有得到彻底落实。朝鲜贡使子弟仍然要得到通官的许可后才可出游,而贪婪成性的通官往往借此机会索取贿赂。身处中国衙门和本国贵族子弟之间的朝鲜使团译官苦不堪言——一方面内逼于本国贵族子弟之怒;另一方面外惧于中国衙门之威,不得已只能用公用银货,行贿于中国衙门通官。
洪大容在初次拜见朝鲜通官时,对各位通官进行了详细地描述(时徐宗孟有病居外未归,故不在之列)。(见表1)
从表1或褒或贬的描述中可见,衙门各通官年纪有别,品性不同,官级最高的是七品通官、大使周翰,当宗孟不在时,衙门事务由其代行管理。面对洪大容的出游要求,周翰以“现今贺岁来往,宰相达官,遍于城中。过上元后当许出,亦当命甲军跟随”为由拒绝。洪大容显然对于周翰的推诿心领神会,翌日,“以大壮纸一束、中壮纸二束、扇子五把、真墨三笏、清心元五丸为币,分送于大使及诸通官”(6)洪大容.湛轩燕记:衙门诸官[M]∥林基中.燕行录全集:卷49[M].首尔:韩国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45-46.。
且看衙门诸官在受贿前后对洪大容的态度对比。
中国通官受贿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令洪大容极为惊叹,不由感慨道:“古云有钱可通鬼神,非虚语也!”(7)洪大容.湛轩燕记:衙门诸官[M]∥林基中.燕行录全集:卷49[M].首尔:韩国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46.早在洪氏出使中国的40多年前,燕行使金昌业就意识到了中国官员的贪腐问题,“是以若有一事则不能析理争之,无论大小惟务行贿……尝闻此国人多欲,近来无纪纲,百事皆以贿成”(8)金昌业.老稼斋燕行日记∥林基中.燕行录全集:卷33[M].首尔:韩国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76.。清朝中期以后,官场贪风大盛,大小官员贪贿成性,“不论朝鲜是为积极或消极利益而行贿,其基础是建筑在清朝官吏的贪污风气上的”(9)张存武.中韩关系论文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124.。面对清朝的官场贪腐,朝鲜燕行使无法据理力争,只能在鄙夷和厌恶中委曲求全地贿之以币,以达到自身目的。
表1 《湛轩燕记·衙门诸官》中对于各通官的描写
表2 《湛轩燕记》中衙门诸官受贿前后的态度对比(10)洪大容.湛轩燕记:衙门诸官[M]∥林基中.燕行录全集:卷49[M].首尔:韩国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44-46.
徐宗孟是会同四译馆门禁大权的实际掌握者,六品通官。宗孟的通官一职是弟承兄业,“其兄宗顺,久执朝鲜使价之权,名震东方。宗顺死后,由宗孟承其余业”(11)洪大容.湛轩燕记:衙门诸官[M]∥林基中.燕行录全集:卷49[M].首尔:韩国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44-46.。徐氏兄弟虽官秩不高,却能“名震东方”是由于其家族长期把持使价之权。徐氏家族利用特权,聚敛财富,甚至垄断了朝鲜使团在中国的雇车业。宗孟的叔父家在凤城,使行卜驮之雇车皆由其垄断,诸译畏惮之,亚于宗孟。受尽宗孟家族盘剥勒索的朝鲜使团对这个贪官又惧又恨,“性又挚悍贪欲,善朝鲜语,临事机警过人,诸译畏恶之如虎狼也”(12)洪大容.湛轩燕记:衙门诸官[M]∥林基中.燕行录全集:卷49[M].首尔:韩国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44-46.。
洪大容是如何和这位贪婪、狡诈、强悍、机警的通官交往的?简言之,交之以币、待之以礼。洪大容利用金钱、智慧、礼仪赢得了宗孟的好感。在衙门门禁绝严、门禁重开、门禁全无的变化过程中,体现了洪氏恰到好处地掌握了和这位难以相处的中国通官的交往策略。
洪大容通过贿赂各位通官取得的门禁自由,因徐宗孟的归来而终止了,原因是朝鲜人不知礼。初六当日,通官鸟林哺设宴款待各位译官,各位译官全部赴宴,竟然无一人迎候宗孟。宗孟将此举视为无礼,因此大怒。翌日,宗孟一声令下,门禁绝严。洪大容只好和诸译商量对策,诸译面对这位强硬的中国通官又惧又恨,无计可施。无奈之下,洪大容只好找来马头商议。一个叫世八的马头提出的计策令洪大容茅塞顿开,“世八曰:‘徐通官虽凶悍,亦虚怀。若待之以礼,交之以币,一得其欢心,余不足忧也’”(13)洪大容.湛轩燕记:衙门诸官[M]∥林基中.燕行录全集:卷49[M].首尔:韩国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47.。
门禁重开是由于洪大容的知礼、守礼。宗孟虽未与洪大容谋面,却早已从其他通官处得知洪氏为知礼之人。为进一步打动宗孟,洪大容将副房送给自己的岁馔送给了衙门一桌,令宗孟大为感动。宗孟亲往视之,洪大容“下炕迎之,谢其先屈”的举动无疑再次彰显了朝鲜人的礼数。朝鲜贵族公子的尊重和礼遇令宗孟倍感荣光,“宗孟笑曰:我以主人而先受远客之馈,宁不知愧……自前以公子来者,待人不以礼。今公子礼意甚勤,不以贵骄人,不唯为我辈之感,真儒者古风”(14)洪大容.湛轩燕记:衙门诸官[M]∥林基中.燕行录全集:卷49[M].首尔:韩国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47.。
初次邂逅,洪大容给徐宗孟留下了温文尔雅、知书识礼的良好印象;而徐宗孟留给洪大容的印象呢?“盖宗孟年已六十余,长身、面瘦黑、深目多白、短髯、磔如蝐毛,望之可怕。携小筇长齐心”(15)洪大容.湛轩燕记:衙门诸官[M]∥林基中.燕行录全集:卷49[M].首尔:韩国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47.。显然,洪大容眼里的徐宗孟不仅相貌丑陋,而且望之可怕,对其并无好感,只是为了实现自由游观的目的,勉为其难地与之交往。朝鲜人的以礼相待,效果极佳,此后,门禁遂解。
宗孟有感于洪大容的厚意,在家为之设宴且邀伶人助兴。面对洪氏的辞谢,宗孟说出了一番肺腑之言:“公子如不肯,是不以人视我也……公子贵人也,待我以礼。我亦将以礼报之,何为过谦。”(16)洪大容.湛轩燕记:衙门诸官[M]∥林基中.燕行录全集:卷49[M].首尔:韩国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48.礼尚往来,厚往薄来本就是中国人的传统。真正打动徐宗孟的并不是洪大容的“一桌之馔”,而是朝鲜公子对于自己的尊重。经过初九日的宴请后,宾主双方情谊大增,“盖自是门无禁也”(17)洪大容.湛轩燕记:衙门诸官[M]∥林基中.燕行录全集:卷49[M].首尔:韩国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48-49.。
由上可见,从“禁门绝严”到“门禁遂解”最终到“门无禁也”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并不是“币”,而是“礼”。这里所谓的“礼”,是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相互尊重。中国古代社会是公认的伦理型社会,梁漱溟认为,“伦理社会所贵者,一言以蔽之曰:尊重对方……所谓伦理者无他义,就是要人认清楚人生相关系之理,而与彼此相关系中,互以对方为重而已”(1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80-81.。日本学者新渡户稻造认为,“礼有善解人意之意,它意味着对正当事务的尊重,也意味着对社会地位的尊重”(19)(日)新渡户稻造.日本的本质[M].青山,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6:33.。徐宗孟的官秩仅为六品,而朝鲜使团的三使基本是二品或三品,即便没有官职的洪大容也是贵族子弟,家庭出身和文化修养远远高于宗孟。在社会交往的双方中,往往社会地位较低的一方更加渴望得到尊重,更加看重自己的“面子”,看重“自我”在“他者”心中的地位。徐宗孟初回衙门,朝鲜竟无一人迎候自己,这种不给“面子”的态度是无礼的体现。朝鲜人因而受到了惩罚,陷入艰难处境。洪大容重新调整策略,主动以礼结交宗孟,同样得到了对方的信任和礼待。宗孟每问及近日所观时,洪大容都据实回答。“宗孟喜曰:‘前来公子皆指东为西,今公子不然。且公子善汉语有见识,必不妄入禁地以累我辈’。鸟林哺亦曰:‘他人尚可虑,唯公子终日出游,我辈皆放心’。余笑曰:‘公辈放心,然后我亦放心’。通官及诸译傍听者皆大笑。”(20)洪大容.湛轩燕记:衙门诸官[M]∥林基中.燕行录全集:卷49[M].首尔:韩国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50.在“公辈放心,然后我亦放心”的诙谐玩笑中,透露出中国通官和朝鲜使臣互相信任、亲切友爱的人际关系。以诚相待,以礼相交,中朝关系终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甚至开创了夜开门禁、多人夜游的壮观场面。
朝鲜燕行使和中国通官的交往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交之以币”;第二层次是“待之以礼”;第三层次是“动之以情”。这里所谓的“情”即人情、情义、情谊。儒家历来强调“礼”与“情”的结合,“故圣人作则……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21)滕一胜.礼记译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33.。“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伦理之‘理’,盖即于此情与义上见之”(2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72.。徐宗孟对待洪大容即是由礼而生情,由情而生义。
考验洪徐交情的是朝鲜马夫行窃事件。二十一日,朝鲜三个刷马夫在集市上行窃,宗孟的上司提督大怒,门禁又恢复了绝严状态,洪大容亦不敢出入。宗孟问明缘故后,当即表示提督之令对洪氏无效。翌日,宗孟亲自前来探视,一番话令人感动:“马夫作贼,何有于公子?独中国无强贼乎?一行五百余人,乌得免杂人滥充乎?公子之自引,过矣。且提督之禁,在杂人而不在公子也。”(23)洪大容.湛轩燕记:衙门诸官[M]∥林基中.燕行录全集:卷49[M].首尔:韩国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50-51.宗孟不仅善解人意地宽慰洪大容,还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甚至不顾提督之令给予洪大容自由游观权。此时,一位重情重义、有血有肉的中国下层官员形象呈现出来。这位中国普通官员既有贪婪成性、强悍凶恶、性格暴戾的一面,也有待客以礼、温情脉脉、重情重义的一面。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立体化体现了洪大容刻画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原则。徐洪二人甚至约定,他日若宗孟为勅行使赴朝,洪大容亦当为之图谋遍游朝鲜,“宗孟笑曰:‘早晩至朝鲜,公子亦使我遍游乎’?余笑曰:‘使我为远接使,当为公图之’。宗孟亦笑”(24)洪大容.湛轩燕记:衙门诸官[M]∥林基中.燕行录全集:卷49[M].首尔:韩国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51.。徐洪的他日之约仿佛挚友间的承诺,至此,二人的关系由“礼”的层面而上升至“情”的层面。“人情的联结在中国文化中是把人与人牢固地联系起来的纽带。人情的建立有时非常不易,但是一旦建立起来,将导致一个人为另一个人奔命,甚至可以达到是非不分的地步……所以‘重人情’成为中国文化中天然的倾向,具有强大的、不可阻挡的力量”(25)方朝晖.中国文化的模式与儒学:以礼为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3-91.。宗孟对待洪大容可谓深情厚谊,为了洪大容甚至可以越礼越规,是为“情高于礼”。
徐宗孟有感于洪大容的“以礼相待”亦“馈之以礼”;有感于洪氏的一番情谊亦“报之以情”。然而,当转换视角,以“被注视者(中国)”回望“注视者(朝鲜)”时,关于两个事件的记录不禁令人心生疑惑:洪大容对于徐宗孟的“礼”,到底是“真礼”,还是“虚礼”;洪大容对于徐宗孟的“情”,到底是“真情”还是“假意”呢?
事件一:洪大容中途退席而赴他约。
徐宗孟专为洪大容设宴,不仅设馔丰盛,还邀译官及各通官作陪,邀伶人助兴。面对宗孟的一番盛情款待,洪大容有何反应?“时余约李德星往天象台,请宗孟以先出”(26)洪大容.湛轩燕记:衙门诸官[M]∥林基中.燕行录全集:卷49[M].首尔:韩国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48-49.。李氏朝鲜素以“礼仪之邦”自称,以朱子之学为治国安邦之准绳。以朝鲜儒学大师金元行为师的洪大容怎会不知礼数?既知礼数又怎会中途退席而赴他约?既知今日之约又怎能再和他人另有别约?“人是一种具有社会交往理性的主体,能够从自己的情感、欲望、需求出发,进而推导并满足他人的情感、欲望、需求,最终实现相互理解、相互满足的社会交往”(27)朱汉民.《六经》与《四书》的思想互补与内在张力[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136-143.。作为人际交往双方的洪大容和徐宗孟应该是一种互为主体的关系,一方的所作所为不是个别经验和一厢情愿,而需要得到对方的情感呼应。宗孟为款待洪大容可谓煞费苦心,然而主方的热情周到却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得到客方相应的情感回应。洪大容一再破坏宴席气氛,再三请辞之举,不禁令人对其此前对于宗孟之礼的真实性和纯粹性产生怀疑——到底是真心实意的尊重之“真礼”,还是为达目的、勉为其难的“虚礼”?对于洪大容的坚持请辞,徐宗孟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宽宏大度地称赞洪大容的儒者风范,表示将送伶人至馆中。洪大容对此的评价是:“盖观此,可见其机警过人也。”(28)洪大容.湛轩燕记:衙门诸官[M]∥林基中.燕行录全集:卷49[M].首尔:韩国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49.难道洪氏只看到了宗孟的“机警过人”而没有意识到宗孟不拘小节,宽宏大量的一片热诚之心吗?
事件二:洪大容的西山之游。
洪大容和徐宗孟关系的破裂缘于洪氏的西山之游。宗孟一再告诫洪大容:西山为禁地,不可妄游。宗孟因妻病而归家前承诺洪氏已为其安排了西山之游,可谓深情厚谊,考虑周全。二十余日后,宗孟信守承诺为使行安排“往观西山”。出人意料的是,洪大容竟然于前一日瞒着众人,私自前去西山游观。待宗孟归来,听闻洪大容已先往时,“大怒曰:‘公子不待吾言,是慢我也’”(29)洪大容.湛轩燕记:衙门诸官[M]∥林基中.燕行录全集:卷49[M].首尔:韩国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51-53.。此后,不再允许洪大容私自出游。
“诚信”是儒家重要的伦理范畴。孔子云:“人而无信,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哉。”(30)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30.“信”是作为个体的人,能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也是君子需要具备的基本道德修养。朱熹把孟子所言的“诚者,天之道也”解释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3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1.。可见,“诚”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本体论色彩。饱读经典的洪大容不可能不知晓儒家的“诚信之道”,然而既然做出了承诺,为何又要违背诺言,失信于人?既然有错在先,为何还要强词夺理,振振有词呢?(洪大容不仅没有向宗孟赔罪认错,却反诘宗孟“但昨日之行,乌老爷谓之‘逃往’,则我实惭焉”(32)洪大容.湛轩燕记:衙门诸官[M]∥林基中.燕行录全集:卷49[M].首尔:韩国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53.。)洪大容西山之游的言而无信,出尔反尔,不仅违背了儒家“朋友有信”(33)杨伯峻.孟子译注: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0:125.的基本道德准则,也不由让人对其此前对于宗孟情义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洪氏对于宗孟的所言所行到底是肺腑之言,真情流露,还是为了结交中国通官的虚情假意呢?
由上可见,朝鲜燕行使洪大容根本没有对中国通官徐宗孟产生“真礼”和“真情”。那么,为什么洪徐之间不可能有“真礼”和“真情”呢?洪大容出身于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其父洪栎官职为罗州牧使——正三品堂下官;祖父洪龙祚官职为司谏院大司谏——正三品堂上官;曾祖父洪潚任参判——从二品(34)朴趾源.洪德保墓志铭:湛轩书·附录·墓志铭[DB].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 洪大容早年师从朝鲜儒学大师金三渊的孙子金元行,不仅熟谙儒家经典,而且学识渊博,眼界开阔,天文历法、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数学音乐、兵制教育等无所不晓,堪称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徐宗孟的官职仅为六品通官。李在学在《燕行日记》中曾载:“朝鲜通官凡八人,皆是我国人后孙也。使行到京后,公故及凡有事通官居间知委,而其为我国言语者不能成样,如小儿始学之语,不及于我国之译官矣。”(35)李在学.燕行日记∥林基中.燕行录全集:卷58[M].首尔:韩国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186.通官虽为朝鲜人后代,然而其朝鲜语水平不甚高。“平等主义的礼只是广泛地发生于相同阶层的成员中间”(36)[加]贝淡宁.为弱势者而设计的礼:从荀子到现代社会[J].洪浩,译.求是学刊:2007(2):6-14.。洪徐之间身份地位的巨大悬殊、文化水平的巨大差异,加之通官阶层一贯的贪腐作风导致了洪大容对徐宗孟不可能待之以真礼,动之以真情。
洪大容曾经自言燕行的目的,“此来无他意,只愿一见天下奇士”(37)洪大容.湛轩燕记:乾净笔谈∥林基中.燕行录全集:卷43 [M].首尔:韩国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30.。洪氏最渴望结交的“天下奇士”是“隐居修道,无事不入城府,有达官来见者,必峻拒之”(38)洪大容.湛轩燕记:乾净笔谈∥林基中.燕行录全集:卷43 [M].首尔:韩国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20.的中华隐士高人(比如西林先生);洪氏实际结交的是才华横溢、文章人品卓然可传的中国知识分子(如严诚、潘庭筠、陆飞等)。显然,徐宗孟既不属于前者也不属于后者,徐宗孟不仅不具备洪大容所欣赏的才华出众、人品卓绝、不随流俗等特点,相反其贪婪狡诈、暴躁严苛等品性为洪大容所厌恶。从徐宗孟的角度而言,朝鲜贵族子弟的主动示好,以礼相待,令其受宠若惊,故一腔真诚地报之以真礼、真情;从洪大容角度而言,洪氏带着强烈的文化自矜心理与才学修养远远低于自己的中国通官交往,故不可能待之以真礼、真情。
梁启超强调历史人物在历史研究中的史料价值:“人物本位之史,既非吾侪所尚,然则诸史中列传之价值不锐减耶?是又不然。列传之价值,不在其为史而在其为史料。”(39)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47.正是由于洪大容以独特的视角,饱满的笔墨记录了中国正史所不屑详细记录的下层官员形象,清代一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中国下层官员形象才得以呈现。这段“交之以币”“待之以礼”“动之以情”的中朝交往,暴露了乾隆朝中国的官场腐败、贿风盛行;彰显了“礼高于币”“情高于礼”的中国传统礼义观;揭示了交往双方在身份地位、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及朝鲜人的文化自矜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