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代英
【摘 要】目的探讨心脑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以及防范措施。方法将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96例心脑血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研究组患者给予全面性护理,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脑血管内科的安全隐患实施全面性的防范措施能够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心脑血管内科;护理工作;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随之提升,“三高”已成为普遍现象,尤其是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因心脑血管疾病的反复无常,医生经常需要进行抢救,也造就了心脑血管是高风险科室以及医疗纠纷高发科室的地位[1],特别体现在护理工作上,一旦护理工作有所差错,则很容易引发医患纠纷或法律纠纷。因此,应该加强对心脑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安全隐患的探讨,然后进行针对性的防范。本文为此,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现将具体结果进行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8月期间我院心脑血管内科收治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有患者48例。研究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2:26,年龄在48--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3.1)岁。参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7:21,年龄在45--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4.6)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全面性护理模式。即:
(1)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普及法律法规知识
护理安全与法律法规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加强自身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从而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患者,要以病人为中心,全面开展护理工作,积极争当一名懂法、守法的医护人员。
(2)增强业务能力
医院应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或鼓励护理人员参加自考,从而丰富其护理知识,为护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3)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消除隔阂感,使患者充分的信任护理人员,对于患者提出来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并向患者宣传健康教育,包括入院指导、用药指南、饮食指导以及疾病相关知识等。在执行医嘱时,对于模糊的问题要与医生先行沟通,确保执行无误,若发现一点,要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调整,保证正确实施医嘱的同时也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4)护理工作规范化实施
医院应定期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检查,并对于业务能力进行考核,对于业务能力低的护理人员应主动对其进行培训。同时,护理人员自身也要增强护理意识,护理工作中的危险因素要提前告知患者,比如摔倒、坠床、压疮等,避免因宣传教育不到位引发护患纠纷。
(5)书写规范
对于医护人员的专业书写方式,患者本就难以理解,若字迹潦草理解难度也会随之上升。所以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书写标准进行规范化书写,尤其是护理记录,应保证真实准确。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工作中的风险事件发生数量并进行记录,然后统计出风险事件发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越低表示该组防范措施越高,护理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单位采用x2检验,并以n%表示结果,计量单位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结果,当p<0.05时,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处理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无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发生率为(0%),而参照组中发生9例风险事件,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8.75%),对比后p值为0.002,<0.05表明统计学意义显著。
3 讨论
心脑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隐患有以下三种因素:
(1)患者因素
多数患者能够给予护理人员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且能够积极配合,但还有一小部分患者自觉性较差,不能按时用药或擅离医院等,从而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且医院的环境大都嘈杂,更易造成患者身心俱疲,导致疾病的恶化,患者会将这些责任归咎给护理人员,由此引发安全隐患。所以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与患者做好良好的沟通,不可与患者发生争吵,告知其治疗的重要性,使患者在最大程度上配合治疗。
(2)护理人员因素
心脑血管科的护理人员工作强度比较大,长时间高负荷的工作使其產生烦躁感、厌烦感等不良情绪,因此导致其与患者之间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或宣传教育不及时,从而很容易引发医疗纠纷,所以护理人员应学会释放自身不良情绪,将患者当成家人,在开展护理工作时,首先耐心的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患者表示理解后在进行护理工作。
(3)医院因素
医院方面疏于管理,从而导致医疗纠纷的频发,所以医院应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且要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安全风险的管理,成立专业的部门,任命责任人解决专业性的医疗纠纷,从而降低安全隐患[2]。
本次研究中,将患者分为两组进行研究,研究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患者,由此可见,完善的护理制度能够降低心脑血管科的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只要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加强法律意识、业务能力、自身素养就能够降低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王爽,曹艳杰,史好巍,etal.探讨心脑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9):173-174.
贾莉莉.心血管内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和防范措施探讨[J].当代医学,2016,22(27):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