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
【摘 要】:目的探究婚孕前健康体检教育对优生优育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婚育中心接受婚孕前健康体检教育的53对夫妇作为实验组,再随机选取没接受婚孕前健康体检教育的53对夫妇作为对照组,通过随访观察他们的健康认知能力以及新生儿缺陷率。结果实验组在健康认知能力以及新生儿缺陷率等观察指标上表现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婚孕前健康体检教育有利于优生优育,能够提高夫妻健康认知水平,减小新生儿缺陷率进而提升人口的质量水平。
【关键词】:健康体检教育;优生优育;新生儿缺陷率
婚孕前健康体检教育是一种能够改善人口质量实现优生优育的策略,在促进人口质量以及素质提高方面有重要的地位。孕前体检检查能够对夫妇的心理状态以及身体状况进行评估,进而减少新生儿出现遗传病以及传染病等疾病的概率,使夫妇能够合理备孕,以及使夫妇对健康认知层面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保证新生儿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而实现优生优育。为此,通过随访观察他们的健康认知能力以及新生儿缺陷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体检中心接受婚孕前健康体检教育的53对夫妇作为实验组,再随机选取没接受婚孕前健康体检教育的53对夫妇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1)年龄在30-35岁的夫妇(2)对照组未进行过任何孕前健康教育。(2)夫妇均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排除不配合随访的夫妇(2)严重的大脑功能失调患者(3)无认知能力(4)无完整肝肾功能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实验组的夫妇进行孕前健康教育,具体措施如下。
(1)告知目的和意义
为突出婚孕前健康体检教育的重要性,对夫妇发放出生缺陷防治系列孕前和孕期科普手册和不定期推送科普微信,告知婚孕前健康体检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2)咨询体检门诊
建立孕前健康体检门诊,要求相关医护人员专业水平精准,提供给夫妇免费体检以及相关问题的咨询服务。
(3)定期讲座
通过由专家报告进行讲解孕前备孕知识以及孕期健康保健等知識,丰富夫妇的备孕认知。
(4)进行干预
如果夫妇存在不适合怀孕或者会引起不良反应等及时进行告知,明确其严重性。孕期通过随访督促孕妇及时完成产前筛查和必要的产前诊断,并给予咨询和指导。
1.3 观察指标
1.3.1 健康认知水平
通过评分测定夫妇的健康认知水平,包括对遗传病、传染病、以及备孕知识考查,总分100,分数越高说明认知能力越强。(有测评表吗?)
1.3.2 新生儿缺陷率
观察记录两组夫妇的新生儿缺陷率。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数据用SPSS22.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表示,用t进行检验分析。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夫妇的健康认知水平比较
统计研究数据用t检验可知,实验组在孕期保健、遗传病以及围产期知识等指标的表现均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夫妇新生儿缺陷率比较
统计数据可知,实验组在新生儿缺陷率指标的表现均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夫妇进行婚前体检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新生儿的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水平。
3 讨论
随着国家对于优生优育的重视,已经开设了很多免费孕前体检机构。孕前体检的重要性必须引起重视,备孕夫妇对遗传病、传染病、以及孕期保养等知识有所掌握,才能做到科学备孕,才是对未来的新生命负责。
婚孕前体检教育能够使夫妇对双方的健康状况更加清楚,当下是否适合怀孕?后代是否存在遗传病?几率是多少?这些都可已通过婚孕前体检的结果给出评估结果。如果夫妇不进行孕前体检,新生儿的身体健康质量是未知的,对于家庭来说诞生有缺陷的新生儿是很大的悲剧。因此通过孕前体检健康教育能够使夫妇了解到孕前体检的重要性,提高产前筛查的参与主动性,是为促进优生优育,生育一个健康的孩子,减少缺陷新生儿的出生率[3-4]。
本研究发现通过观察统计,进行新生儿孕前体检教育的实验组在健康知识的认知水平以及新生儿缺陷率等观察指标上表现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明了进行婚孕前健康体检教育能够促进优生优育。
综上所述,婚孕前健康体检教育有利于优生优育,能够提高夫妻孕育认知水平,减小新生儿缺陷率进而提升人口的质量水平,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谷丽静,谢胡飞,GULi-jing,etal.婚孕前健康教育对优生优育的影响观察[J].中国健康教育,2015(10):992-994.
林如静.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与婚前相结合对优生优育的意义[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3(15):150-151.
郝清华.孕前优生健康教育对优生优育的促进作用探析[J].人人健康,2016(22):158-158.
傅雅丽,查树伟,吕年青,etal.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优生检查相结合的探讨[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9,30(2):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