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燕
【摘 要】:神经内科的疾病是一种中枢、周围或植物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功能障碍,由多种因素引起,引起感官、运动、意识或植物神经紊乱。由于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困难、长时间的治疗周期、严重的疾病和不良的预后,患者在神经治疗期间或多或少处于昏迷状态,有生命迹象,瞳孔异常变化。许多研究表明,神经紊乱患者伴有视觉变化,这是瞳孔变化的更高指标,通过观察瞳孔的变化,可以评估病人疾病的轻重、预后和临床治疗的易感性。据报道,监测瞳孔变化是诊断神经系统关键疾病的一种简单、有效和可靠的方法,提供动态信息,在临床中及时了解疾病。
【关键词】:观察神经内科病人;瞳孔变化
在神经内科疾病中瞳孔的变化是复杂的和不均匀的,通常意味着病情的变化。因此,在照顾病人的过程中,必须密切监测瞳孔的变化,这对诊断治疗和预测都很重要。因此,需要理解正确的瞳孔监测和它们变化的临床意义。
一 信息与方法
1 一般信息。共有187例脑病,其中7至84岁的男性和63例,平均为56.1 10.3例。疾病:110例血管疾病,51例癫痫,16例脑炎和10例其他病例。
2 方法。一是观察。对于昏迷病人,每天观察瞳孔。急性期每隔1小时严密观察瞳孔。病情稳定后,根据具体情况观察。一般采用目视观察来判断是否有光反射消失和散在的表现,是否有颅内病变的进展,判断疾病的结局。观察并记录重症患者瞳孔直径及瞳孔变化的反应时间。绘制线形图,分析变化趋势、升降,记录瞳孔收缩速度。在瞳孔检测过程中,有必要严格控制数据采集的环境质量。例如在光反射检测中,光线应在瞳孔的中间,角度应严格控制,以保证定量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可靠性。检查时应规范检查程序,控制心理因素等干扰因素,使患者在检查前保持清醒,避免过度紧张引起瞳孔变化。二是护理管理。椭圆形与异常散大的瞳孔患者,病变部位位于的叶后部与颞叶、脑干周围对象。左右侧头眼反射、光反射与眼心中反射。
在进行侵入性操作前后,也进行瞳孔检查,判断出现刺激患者瞳孔变化,若患者瞳孔变化较明显,应寻找刺激的原因。出现严重异常的瞳孔变化,如异常散大,立即通知医师处置,做好检查的准备。每日都向医师提交瞳孔监测指标。对于瞳孔检查量化数据,如直径、反应时间不断恶化的对象,也需要通报医师。
3 观测指标。有不受欢迎的瞳孔恶化,包括疾病的发展、出院延迟、手术、严重并发症等。在统计计算中使用了SPSS20.0软件,在不受欢迎的情况下使用示例或系数,在对照组中使用P < 0.05的统计值来比较。
二 结果
56例瞳孔异常反应主要发生在光反射速率下降和瞳孔直径变化中。与严重并发症、颅内疾病的发展、医院出院延迟、手术和治疗以及新意识疾病的出现,比非异常情况更重要的是统计意义(P . < 0.05)。
三 讨论
1 由于神经内科疾病的病情變化快,难以预测;通过密切观察瞳孔改变,有利于了解疾病的发展动向,为临床治疗护理而提供依据,预防并发症发生。大量研究表明,神经内科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瞳孔改变较为复杂,常预示着疾病的预后及转归。通过观察瞳孔直径的大小,对光反射情况,为评估神经内科疾病严重程度、疗效、转归及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依据。本研究中,轻度昏迷组、中度昏迷组、重度昏迷组患者的光刺激前瞳孔直径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神经内科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光刺激前瞳孔直径具有相关性。由于重度昏迷组患者的光刺激前瞳孔直径与光刺激后瞳孔直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提示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瞳孔直径缩小过程中,对光反射迟钝,提示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预后较差。此外,孙艳丽[4]研究指出,瞳孔改变与器质性病变密切相关,受到全身性疾病的影响,瞳孔改变程度与疾病预后恶化程度呈正相关。在本研究中,双侧瞳孔散大固定或瞳孔大小多变的患者死亡率显著大于单眼瞳孔缩小;不同的瞳孔改变程度患者的死亡率具有差异性;提示通过观察瞳孔改变,评估患者的预后及病情转归。
2 神经内科疾病与瞳孔变化的规律。瞳孔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或副交感神经受到破坏者瞳孔则扩大, 反之则缩小, 上述两种神经均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额叶和枕叶有调节瞳孔大小的中枢。双侧瞳孔散大, 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消失, 伴视力完全丧失, 而神志清楚, 表示双侧视神经受损, 可见于双侧视神经炎, 多发性硬化症等。双侧瞳孔散大, 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伴有昏迷者, 表示中脑动眼神经核受损或小脑扁桃体疝。见于癫痫大发作时、脑干脑炎的晚期、脑血管病、各种脑炎、脑膜炎等多种疾病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症及临终前的表现。一侧瞳孔散大, 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表示原发性动眼神经损害或原发性中脑损害。若神志清楚多表示动眼神经损害, 伴有昏迷及对侧肢体瘫痪者, 表示中脑损害。若伴会聚调节反应迟缓, 表示中脑顶盖病变, 见于动眼神经麻痹、脑干的炎症血管病变引起的中脑被盖综合征、脑动脉瘤及占位性疾病引起的中脑顶盖综合征。若双侧瞳孔不等大, 边界不整齐呈锯齿状, 对光反射消失而调节反应存在, 应视为阿罗氏瞳孔,偶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 目前无论是实验室还是在临床,尚缺乏比较完整的测量瞳孔直径的工具,实验室比较常用的方法是齿卡尺米尺测量法,这种方法在测量过程中精确度不高,误差较大。瞳孔测量板的设计保留了齿卡尺米尺测量瞳孔直径的原理及优点,所测结果集中在7~ 8 mm 之间,由于测量瞳孔直径时卡孔直径读数一步完成,所测结果比较准确,误差小。新型测量瞳孔直径的工具,使用瞳孔测量板正确的观察瞳孔的的改变,对于判断病情,提供治疗及估计预后效果都有深远的临床意义。
总的来说,神经内科疾病严重程度与瞳孔直径呈负相关,随着瞳孔对光反射减弱,病情进一步加重,预后较差;在神经内科护理中,需密切观察瞳孔改变,为临床评估疗效及预后而提供依据。瞳孔的变化与病人的病情和进步有关,需要更多地关注加强质量控制、积极的经验概念化、接受和量化分析以及指导病人。
参考文献
宋虎连,郭建勋,王双珍,等.瞳孔变化与疾病的相关性临床护理[J].全科护理,2017,09(12):1123-1124.
韩艳丽,于海港.神经外科患者瞳孔改变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7,16(z2):351-352.
张勇. 观察瞳孔变化对昏迷病人鉴别的价值[J].北方医学,2019,7( 11) : 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