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光唐
我们家兄妹数人年逾花甲,每年团聚不易,聚少离多。近年来春节,我们因去外地照料年幼的小孙女,春节下乡陪伴老母亲的重任,就落到了上海哥哥、妹妹身上。老母亲不习惯城市生活,故土难离,特别留恋乡村老家的小桥流水。但孤苦伶仃,只身蜗居总不是办法。2016年开始,母亲入住托老院,我们隔三差五地“常回家看看”,倒也其乐融融。每年春节前夕,接回老家,兄妹数人一个不缺的团聚,自然成了奢望。
2020年元旦前夕,我们老两口刚刚来到南国绿城大儿子家。元旦后几日,老母亲就连续三天茶水不进,哥哥妹妹处于一级战备状态,24小时值守。医生诊断,年老各种器官衰竭,特别是心血管功能,一旦出现发热症状,就相当危险。
我们人虽在外,一天到晚都提心吊胆,生怕有什么坏消息传来。还好,老母亲身体三好两歹,总算顺顺利利地挺过了农历除夕。我提前购买了正月初三飞上海浦东的机票,不曾想受抗击新冠病毒影响,该日起上海开往苏浙皖的长途班车一律停运。
3月上旬,国内疫情有所好转,我们老两口冒着风险,回到老家。一路上,“14天去向证明”“国内航班旅客信息登记卡”“苏康码”“易来通”“健康码”等等,均是防疫抗疫需要,我们一一配合。
根据当地政府要求,主动居家隔离之后,有幸和母亲、兄妹团聚。我们到家那天晚上,102岁的母亲由妹妹搀扶着,从卧室来到堂屋餐桌前,6個人围坐一桌,清一色的老年人,妹妹最小也65岁了。母亲看着她的儿女们欢声笑语的,乐得合不拢嘴,一个劲地要我们再加点米酒。平时可不是这样,老是不忘教育我们喝酒要适可而止,不可贪杯。有微信从远方来,视频聊天时,我那才19个月大的小孙女出镜,我引逗她用通东话叫“嗲嗲”,因近两个月我每天都在培训她,刚分别不久,不至于忘性那么大。甜甜的几声“嗲嗲”,赢得欢呼声一片。 母亲看着围在身旁的几个老小孩,朗声笑曰:“我这不是在做梦吧?”
因两个多月没有回我南通小家,许多杂务亟待处理,那天,我们回通时与母亲打了招呼。想不到,我们离开后,母亲居然哭了。事后,妹妹建议我,以后临时外出,不用吱声,悄悄地走,早出晚归,母亲如果询问我去向,妹妹就谎称我在地里干活,省得她老人家多愁善感。
退休前所在工作单位组织捐款,我们兄弟俩踊跃参加,老母亲也见贤思齐。某日,哥哥获得稿酬若干,老母亲提议捐款武汉,爱心满满。
陪伴母亲,我们兄弟妹分工合作,配合默契,把母亲服侍得妥帖。只不过,毕竟都一大把年纪了,看看不少同龄人,身体棒棒的,早就过上了让人伺候的潇洒日子。我们也曾探讨过,雇个保姆,让自己也轻松些。但转念一想,即便是顶尖级高素质保姆,再专业、再敬业,能替代亲情吗。
母亲食量大减,少吃多餐,有时候半夜里感觉饿了,陪伴身旁的妹妹就得起床给弄吃的。母亲白天休息时间长了,夜里睡不着,烦躁不安。妹妹也跟着睡不着,两三个月下来,腰酸背痛、任劳任怨。母亲看在眼里:“让你受苦了!”
我老伴心灵手巧,多年前自学成了家庭理发师。她选择了个比较暖和的日子,为母亲、妹妹两人理了发。对着衣镜,童颜鹤发的老母亲,怎么看都看不出这是个102岁的老人。
天晴了,我们让母亲坐着轮椅,妹妹推着去门口晒太阳。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看到不远处一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老母亲乐了。
人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润物无声,却在不经意间挑动你的心弦,它是生命中悄然萌动的爱意。家有期颐老母,平凡中的陪伴,最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