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瑜,张文富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广西 南宁 530001)
眩晕病为临床常见病,临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常合并恶心呕吐、耳鸣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中医治疗眩晕病疗效显著,本研究在常规西药基础上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病痰浊中阻证患者30例,并设单纯西药治疗组30例作对照,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均来源于2018年1月—2019年10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中医内科门诊就诊的眩晕病患者,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总计60例,按随机数表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37~70(52.6±5.3)岁;病程 3~8(4.6±1.1)年。对照组男14例,女 16例;年龄 35~70(51.9±4.9)岁;病程 3~8(4.3±1.0)年。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关于眩晕病痰浊上蒙证的诊断、辨证标准,主症: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头重如裹;兼证:恶心呕吐,胸闷,呕吐痰涎,纳呆汗出,面色苍白,舌体胖大有齿印,苔白腻,脉弦滑。②年龄18~75岁。③治疗前1个月内未服用过同类治疗眩晕的药物。④患者本人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①排除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等导致的继发性眩晕;②排除合并2种以上内科疾病患者。③排除精神病患者。④排除依从性差、不能完成治疗疗程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商品名:西比灵,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30003,规格:每粒5 mg),每次1粒,每晚睡前服。并嘱患者清淡饮食、合理作息。
1.4.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基础方:半夏9 g,天麻15 g,茯苓12 g,橘红12 g,白术15 g,甘草6 g,生姜3 g,大枣5 g;辨症加味:呕吐频繁者加竹茹、代赭石,脘闷纳呆、腹胀者加砂仁、木香,肢体沉重、苔腻者加藿香、佩兰,耳鸣者加石菖蒲、郁金,口干、口苦者加黄芩、黄连。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两组疗程均为2周。
1.5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治愈:眩晕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与生活。显效:眩晕症状、体征明显好转,仍有轻微症状,正常工作与生活不受影响。有效:眩晕症状、体征减轻,但正常工作与生活受影响。无效:眩晕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者治愈20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治愈12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中医认为,眩晕病因以内伤为主,多由虚损所致,常因人体食甘厚味,饥饱劳倦,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浊停滞中焦,清阳受阻不升,引发眩晕。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为眩晕发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后世朱丹溪也提出痰火致眩的观点,认为“无痰不作眩”,临证应以健脾燥痰为主[3]。现代医学认为眩晕病发病原因多与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有关,而常见病因为脑动脉粥样硬化或狭窄[1]、颈椎骨质增生[4],临床多予钙拮抗剂、抗组胺类等药物以改善微循环及脑代谢,效果仍欠理想。本临床研究在单纯西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基础上运用中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法治疗眩晕病痰浊上蒙证30例,药予祛风痰经典方——半夏白术天麻汤,结果显示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P<0.05)。方中半夏味辛性温,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入肝经,可平肝熄风,为治疗眩晕之要药,李杲在《脾胃论》有曰:“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半夏、天麻合为君药;白术健脾祛湿为臣;佐以茯苓健脾渗湿,助祛痰湿,橘红理气化痰,甘草为使药,调和药味,煎以姜枣调和脾胃[5]。半夏白术天麻汤在二陈汤基础上加入白术、天麻,全方共奏健脾化痰祛湿之功,风熄痰消,眩晕当止。针对呕吐较甚者加竹茹、代赭石降逆止呕,脘闷纳呆、腹胀者加砂仁、木香理气化湿健脾,肢体沉重、苔腻者加藿香、佩兰醒脾化湿,耳鸣者加石菖蒲、郁金通阳开窍,口干、口苦者加黄芩、黄连泻中上焦郁火。对症加味,效果益佳。
综上所述,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西药治疗眩晕病痰浊上蒙证患者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