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玉龙 马智伟 王洵
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
我国是一个拥有多个陆地邻国的国家,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及“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我国与周边邻国的经贸往来正在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就是两国之间跨境客货运车辆数的不断增长,从而也增加了相关管理部门对跨境客货运车辆的管理难度。为了提升对跨境车辆的安全管理能力,管理部门正在逐步引入数字化的管理手段,而北斗系统提供的导航定位服务,正是提升跨境运输车辆安全管理能力的关键所在。
我国的邻国当中,俄罗斯是率先与我国就利用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两国跨境车辆管理的国家。此前,中俄双方开展了多次的沟通和交流,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中俄卫星导航重大战略合作项目委员会及运输合作分委会上,中俄双方一致同意利用北斗/格洛纳斯系统服务两国跨境运输业务。之后,中俄双方技术人员开展了密切的合作,目前已完成了中俄跨境运输车辆监管系统的开发工作,在中方135辆、俄方88辆客货运车辆上安装北斗/格洛纳斯兼容终端,并接入系统开展了试运行活动。中俄跨境运输车辆管理系统(测试版)如图1所示。
图1 中俄跨境运输车辆管理系统(测试版)
2018年6月,中俄双方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俄罗斯联邦政府国际道路运输协定》(以下简称《协定》)。《协定》中明确要求未来中俄跨境客货运车辆均要安装北斗/格洛纳斯兼容车载终端,实现对两国跨境运输车辆的全面管理。
其实,早在中俄开展跨境运输试运行活动之前,我国就已经开始利用中俄大连-新西伯利亚、中越、中吉乌、中蒙俄、中塔乌等国际道路运输试运行活动对北斗系统境外服务能力进行了测试,测试区域覆盖了与我国陆路接壤的南北西三个方向。在这几次试运行活动中,我国派出了技术保障组,在试运行的客货运车辆上安装北斗定位车载终端,为试运行活动提供了安全保障的同时也为后续北斗境外推广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为后来顺利开展技术对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图2)。特别是在中俄大连-新西伯利亚国际道路运输试运行活动中,出现了俄方车辆因车辆故障造成了掉队的情况,该车辆正是利用北斗系统确定了车队位置,最后成功归队。
图2 大连-新西伯利亚试运行活动中安装了北斗终端的跨境运输车辆
除建立中俄国际道路运输试运行的系统之外,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还启动建设了“基于北斗的国际道路运输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工程”。2017年11月,交通运输部与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联合印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交通运输行业应用专项规划(公开版)》中将该工程纳入“行业应用示范工程”,旨在通过工程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北斗系统国际应用,推动北斗系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1)研制并推广应用北斗车载终端12568套;2)建设三大应用系统;3)建设六大应用支撑平台;4)建设数据库;5)建设系统软硬件支撑平台;6)制定配套标准和规范。其中三大应用系统为国际道路运输管理系统、国际道路运输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和国际道路运输物流服务系统。国际道路运输管理系统由业务办理、现场查验、综合查询、统计分析、国际道路运输车辆监管和运行管理等5个分系统组成。统一为8个边境省份、边境口岸的业务办理部门提供车辆出入境业务办理、口岸查验、车辆监管和统计分析等电子化服务。国际道路运输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由业务申报、国际道路运输信息资讯、监控与统计3个分系统组成,可为行业用户提供基于网站和移动端的出入境业务申报、国际道路运输信息资讯等多种信息服务。国际道路运输物流服务系统由企业服务、国际道路运输物流业务办理、移动接入和物流平台运行管理4个分系统组成,可为社会公众和国际道路企业提供物流信息服务。
通过系统的建设,可实现行业北斗信息化管理,利用北斗提供的位置服务,结合互联网、北斗短报文等通信技术手段,实现联检部门的数据互联及车辆监管,提高国际道路运输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口岸通关的便利、顺畅和高效,极大地推动与周边国家国际道路运输和区域经济合作。
同时,通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可为国际道路运输企业、从业人员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便捷的手续办理渠道,国际道路物流服务系统也可以保障车辆通行安全,提升国际道路运输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多直接的经济效益。
通过系统建设,未来不仅可实现国内口岸的信息化水平及对国内出境车辆的有效监管,还将借助北斗全球系统建设契机,推动外方入境车辆安装北斗兼容车载终端,实现对入境车辆的有效管理,同时实现双方出入境车辆数据的相互连通。目前除俄罗斯与我国签订了相关的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协定,明确注明双方车辆将利用卫星定位车载终端实现对双方出入境车辆的管理外,我国目前正在积极推动北斗系统落地哈萨克斯坦及老挝等国家,未来将全面实现北斗系统在我国跨境运输领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