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往察来通流变 明智历史述情怀

2020-05-28 21:52吴富林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智慧人类历史

吴富林

摘 要 文章提出明智历史的教学主张:通过学习历史,汲取人生正确前行的智慧,培育家国情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这缘起于 历史学的认识、教育和借鉴功能,落地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在品读历史中,生发启迪于“今”的智慧;运用“新三镜”,培 育历史成长型思维;知行合一,践行主张,达成“意义之教”。

关 键 词 彰往察来;明智历史;教学主张

一、回望初心,缘起于“人”

历史学是人文社会学科,根本任务是通过认识历 史,从表象中深寻发展规律,认识当今的社会,把握时 代脉搏,展望未来发展,实现历史的认识功能。历史 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它有唤醒人们高昂 的民族意识,点燃炽热的爱国情怀的教育功能,通过 历史信息“温情与敬意”的传递和教育,潜移默化、润 物无声地增进国家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影响学生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历史更重要的是借鉴 功能,历史本身不能复原,但往事并不如烟,曾经出现 的社会现象在特定的时空下会以类似的方式重演,人 们在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中,寻找到观察、认识和 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

“明智历史”缘起于历史学的认识、教育和借鉴功 能,落地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从四方面服务于新 时代新型人才的培养。其一是滋养高尚人文情怀,指 导学生破译人类文明绵延发展的核心密码,探索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溯求人类社会的演变规律,理 解当代社会的基本源流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深刻领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意义,以此哺育 学生的人文素养。其二是涵育健康人格,历史学是 “人”学,培养学生善良的人格,是历史教育的重要根 柢。古今中外圣贤先哲对人性的辩论研讨,对人生正 向价值的凝思践行,对健康人格的执着修炼,所形成 的积极乐观、坚忍不拔的处世态度,可助力学生形成 平衡协调的良好人格素养。其三是促进自主发展,运 用丰富多彩、活色生香的历史细节,激发学生学习历 史的盎然兴趣,掌握基本的史学思想方法,习得实证、 诠释和评价的基本思路,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 习能力,进而培育学生成长所需宝贵的自主发展力。 其四是增强参与意识,世界因丰富多样的文明而精 彩,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古今中外多样文明,逐步形成 开放、多元、理解、包容的文明观,主动参与社会主义 先进文明的建设,争当中外文明交流的新使者。

二、品味乡愁,聚焦于“智” 有学者提出,历史是“故乡”的回忆。那么,人类 历史“回忆”的依托在哪里?在元谋人、山顶洞人、半 坡人、尼安德特人等古人类活动的遗迹里;在长城、故 宫、巴黎圣母院、埃及金字塔、古罗马斗兽场等雄伟精 美的古建筑里;在人们建起的一座座规模宏大浓缩着 时间、文化、空间的博物馆,以及人们征集、珍藏、陈列 代表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件件古文物里;隐藏在古今中 外浩瀚的史学巨著、原始的各种文书档案、海量的音 像资料等材料里。这些遗迹、史学著作、文书档案、音 像资料等寄托了人们浓郁的“乡愁”,记录着人类筚路 蓝缕、趔趄前行的足迹,蕴涵着人类生生不息的“文明 密码”。在品读“乡愁”,破解“密码”中,历史学逐渐形 成了。人们品味“乡愁”,并非单纯抒发思古之幽情, 而是为了获得“智”,即启示于“今”的智慧。

历史,是人类智慧的源泉。马克思曾说,历史是 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它真实记录着一个民族、 国家盛衰兴亡,是人类继续前行的最好导师。中国古 代有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毛泽东同志指出“我 们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1]。这里的“最好导师”“知 兴替”“看前途”,都是因为历史里有“智”,所以英国著 名思想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智慧是人们稳妥 处理事务以及创造的能力,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资源。 在提出实践核心素养的今天,智慧也应有核心智慧。

名师名校> 十三五”名师名校长论坛 那么,历史的核心智慧是什么呢? 首先,是顺乎历史潮流的自觉。孙中山先生曾 说:“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要引 领学生认清新航路开辟以来,人类历史由点到面,从 分散到整体的全球化趋势;人类社会历经五种形态从 低级到高级演变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穿越漫长的五千年岁月,感悟中华民族斗争融合多元一体的发展态 势;考察各种文明源流,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丰富性, 进而尊重各种独特的文明,形成开放包容的国际意 识。从中领悟李大钊“历史的进路,纵然有时一盛一 衰、一衰一盛地作螺旋状的运动,但此亦是循环着前 进的、上升的,不是循环着停滞的,亦不是循环着逆反 的、退落的,这给我们以一个进步的世界观”的历史发 展观。[2]

其次,是涵泳与社会商洽的价值观念。任何人经 过学校教育阶段后,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在社会中生 存竞争发展,他们参与公共生活,独立思考,自主决 策,担当责任,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然而,随着 信息化、全球化迅猛发展,社会变化复杂多样,如同海 洋有波峰浪谷,人生有顺境亦有逆境,人们经常徘徊 在十字路口,须作艰难的抉择。在这样的环境中,怎 样选择保持正确前行的定力呢?必須确立正确的价 值观念,价值观念是基于人的一定思维感官之上得出 的判断或抉择。历史教育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就是要引导学生确立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能用正确 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商洽,和世界握手,学会思考、选 择、行动,成为社会公正的捍卫者,国家发展的推 动者。

最后,滋养自我与他人对话的人文情怀。人与动 物不同之处,是拥有“情怀”,情怀是指人的心境、心情 或情感。人文情怀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包容 的人文精神。首先要修身立德与自我对话,曾子说 “吾日三省吾身”,要经常审查自己的内心与行为。在 品读历史中神交崇高先贤,在比照与仿效中见贤思 齐,完善自我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做到自省、自 励、自重、自警,成为美德显著、个性鲜明、意志坚韧和 人格独立的人。其次,秉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与他人对话,营造 和谐的人际关系。再次,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 园,常怀绿色发展意识,以绿色价值观与自然和谐共 生,“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诗意地栖居在 这美丽的星球上。然后,家国民族是我们的梦里“故 乡”,“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从“故乡”的历史中 探寻维系它的文化基因,描绘今天“故乡”的蓝图,思 考应为未来“故乡”做些什么。最后,在全球化的今 天,应具有国际视野,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用文明 “多样、交流、互鉴、发展”的理念与世界对话。

三、培育思维,建构于“思”

思维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历史属于过去的现 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是历 史思维。历史思维是基于唯物史观,依据丰富的史 料,在大历史中思考、分析当下问题,寻找实现问题解 决的科学思维。明智历史的核心是建构正确的历史 思维。

历史思维,建构于“思”,“思”指积极思索。人本 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主观能动鲜 活、朝气蓬勃、人格独立的生命个体,蕴藏着深厚的学 习潜质,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意境情景”,激活 他们探索渴望,自主建构历史知识意义。唐太宗在总 结经验时提出著名的“三镜”说,今天要以学生为中 心,用“新三镜”建构历史思维。

戴上唯物史观的“眼镜”,站在高处眺望历史,建 立“鉴往知来”的规律性思维。从唯物史观人类形态 发展规律看历史,明确今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历史定位,进一步树牢道路自信。透过整体与局部 结合的历史探究,看到经济发展潮流是全球化,而逆 流是贸易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应当顺应全球化潮 流。历史虽然纷繁复杂、眼花缭乱,但戴上唯物史观 这副“眼镜”可以探微究隐,查看事物运行规律,顺应 规律在历史逻辑中前行,在时代大潮中健康成长。

运用时空的“显微镜”,定位过去现在和未来,谋 划“立足当下”的发展性思维。“当下”是“过去”的延 展,运用“显微镜”对当下遇到的问题进行时间聚焦研 析,在过程中追寻因果逻辑,明晰其特征。对问题发 生的地域实施空间定位,观察其整体模样,进而研究 思考实践,最终实现问题解决。例如,我运用“显微 镜”聚焦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时代课题,通过 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探究中外历史上出现过哪些“大 变局”,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何时开始,中国和 世界发生什么变化,面对“大变局”我们该怎么办等。

举起智慧的“望远镜”,贯通古今,培育“放眼未 来”的创新性思维。创新是人类发展的灵魂和不竭动 力。历史不是尘封的遥远记忆,更不是淹没于故纸堆 里的陈年往事。毛泽东同志说过,“读历史的人,不等 于是守旧的人”。读史是让我们有更大的自由和能动 性去创造未来。让我们把“望远镜”的镜头对准生产

工具发展的历程,感受人类创新的铿锵步伐。

四、知行合一,实践于“行” 在教学中怎样践行明智历史教学主张呢?要“知 行合一”,即实现思想和行动的统一,认识论与实践论 的统一。“知行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古代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重要途径。教学实践应随 着时代的发展,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首先,立德树人,正思想。“教学的终极价值就是 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理解他人、理解自我,从而不断充 盈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要深入学 生的内心世界,达成“意义之教”。[3]明智历史要求以 立德树人为指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其课程观是 “文明密码,智慧学说”,历史是智慧的学说,通过思接 人类千载文明,破译天人演进密码,传承人类共同价 值,矫正人性的悖谬和社会的失衡。教学观是“用正 确历史观点亮智慧的光芒”,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和价值判断”,[1]在学史中生成鲜活的智慧,烛照前行 的道路。人才观是“德为先导,才干悠长,全面发展”, 运用历史智慧“育德”“育智”“育美”和“育劳”,实现情 智交融,促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其次,成长思维,重深度。明智历史是一种成长 型思维,即“通过坚持、努力及专心致志地学习,一个 人的智力将得以成长或发展”的一个信念体系。[5]实 施基于历史的深度教学,能有效培养成长型思维。所 谓的“深度”是超越历史知识的浅层结构,探寻蕴含在 其中的思维方式,揭示背后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观念。 教学中运用适切的教学模式,引发学生思维深入知识 的发现和创造,激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获得新的正 确的感悟和判断,从而实现智慧的增长。培养成长思 维的教学模式有很多,如采用“主题—情境—问题— 思考—表达”“五环”主题教学模式。例如,学习“五四 运动”,为了体会其“爱国”精神,选取周策纵《五四运 动史》著作的部分材料,设计“透过‘宣言'看‘五四'” 学习主题,设置问题:依据“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指出 游行的背景和诉求是什么?依据“五四”游行中学生 们给美国公使的说帖,反映了游行者怎样的想法?5 月9日蔡元培为何请辞校长?19日北京所有大专学 生为何“拒绝上课”?分析25日以后北京政府态度更 加强硬的原因是什么?27日上海学生的做法推动运

“十三五”名师名校长论坛 V名师名校丨 动发生什么变化?挖掘历史细节,设置层递式问题, 每个环节设计渗透爱国主题,引领学生“神入”当年五 四现场,回望五四运动由“温”到“火”的进程。

再次,劳力劳心,做中学。学生学习活动包括外 在和内在活动,陶行知先生把它称为“劳力”和“劳 心”,认为“劳力而不劳心,则一切动作都是囿于故常, 不能开创新的途径;劳心而不劳力,则一切思想难免 玄之又玄,不能印证于经验。”“真正之做须是在劳力 上劳心”。[6]学生学习从“劳力”到“劳心”的过程,就是 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发展的途径是个人的 实践、体验和感悟。明智历史倡导杜威先生提出的 “做中学”学习理论,它包括“情境—问题—资料—方 法—检验”五个步骤。当学习主题确定后,指导学生 下开展史料的搜集活动感知历史现象,通过思考,尤 其是批判性思考,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进行历史解释。 即在“做”中“思”,“思”中“问”,“问”中“解”,“解”中 “验”。

概言之,“明智历史”的教学主张叩问我们“从哪 儿来”,欲“往哪儿去”,以“明”达“智”,以“智”啟“明”。 以史观为枢纽,史实为骨肉,从抚今追昔中神交贤人, 在文献古籍里采撷智慧的甘霖,把对家国民族的赤诚 认同,以及中华民族发展的坚定自信奋力书写到历史 的深处。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4:537.

[2]        李大钊.李大钊史学论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 社,1984:245-246.

[3]        李松林.深度教学的四个着力点:兼论推进课堂教学 纵深改革的实质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1).

[4]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1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

[5]        〔美〕玛丽·凯·里琪.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M].北 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10.

[6]        周洪宇.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M].福州:福建教育出 版社,2018:52.

(责任编辑:赖一郎)

猜你喜欢
智慧人类历史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谁变成了人类?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