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婷 魏献策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史学”在学界的研究不断深入,高中历史教学也突破传统的书面史料教 学模式,影像史料的教学作用凸显。利用影像史料进行教学的前提是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如搜集、分类、甄别、技术指导 等。文章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影像史料的分类与甄别进行探讨。
关 键 词 高中历史教学;影像史料;分类;甄别
运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是高中 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史学界研究领域的 不断拓展,影像史料越来越受历史研究者的重视,影 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逐渐被关注,但在具体 的实践环节中遇到一些问题,如对影像的搜集、分类、 甄别、技术指导、应用、总结等。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 中运用的影像史料的分类与甄别作探讨。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影像史料的分类
1988年,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Hayden White) 对一部有关的历 史影片作评论时,首次提出 “Historiophoty”一词:“以视觉影像和电影话语来表现 历史和我们对历史的见解。”[1]台湾的周樑楷教授首 次将“historiophoty”一词译为“影像史学”,并提出影像 资料的概念: “远自上古时期的岩画,历代以来的静态 历史图像,以及近代的摄影、电影、电视和数字化多媒 体。”[2]随着影像史学深入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吴琼 博士对“影像史学”作了更为具体的表述: “影像史学 是以视觉影像材料和影像完成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包括书画、碑文、石刻、文物、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 产的影像化过程和成果,涵盖民族民俗、传统节庆和 传承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记录对象,又包括 公共媒介音像作品等以视听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历史 文化产品。”[3]而高中历史教学运用的史料具有自身 的特点:一是真实性。选取一手史料,尽可能将历史 本来面目通过史料呈现,有利于学生更加客观地分析 和解释历史现象,加上教师的引导,形成正确的历史 观;二是科学性。教师在兼顾史料真实性的同时,要 考虑学生自身接受能力,选择符合学生年龄和思维接 受能力的史料,高中生理解能力较初中生更强,因此 选取的史料应更加有针对性启发历史思维;三是趣味 性。结合中外史学界对影像史料的界定以及高中历 史教学史料运用的特殊性,笔者大致把高中历史教学 运用的影像史料作了以下分类(见表1):
此表格对影像史料的分类仅代表笔者的观点,分 类的完善还需要大量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总结,其中存 在一些不尽恰当之处,有待不断完善改进。笔者认 为,影像史学研究尤其是影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研 究方面的深入,可以利用如今的互联网技术建立史料 分类数据库,在不断探索中加入新鲜血液。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影像史料的的甄别 对高中历史教学影像史料的甄别应该遵循以下 三个原则:
(一)素材的真实性
历史是一门求真的学科,历史教学目标的完成也 是基于史实的基础上,能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像 史料,它应该具备符合历史史实的条件。因此,在史 料的选择上应以一手影像史料为首选。从表1“高中 历史教学运用的影像史料分类表”中,在只考虑真实 性原则的条件下,应以“史料型影像史料”為首选,历 史纪录片、历史资料片、历史影像和新闻等,通过实时 实景和对历史人物、历史场景或历史遗存的拍摄,具 有真实性和历史感的高度统一,较为客观展现历史。 通过对这种影像资料的学习,学生可以自己发现、体 会,从而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理性认知。
例如,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 命与中国共产党》的第四子目“抗日战争”,当教师在 讲解“日军滔天罪行”时,由于年代久远,学生代入感 和同理心不强,靠教师的语言无法全景再现真实历史 史实,因此影像教学是讲解这一部分较为合适的教学 手段。而如今,关于抗战的影像史料盈千累万,如何 在其中甄别出最适合教学的史料是教师在备课中的 重要环节。曾流行的“抗战剧”《亮剑》《雪豹》等,虽然 这些剧作都有相关的历史专业人员作指导,但其中也 掺杂了许多错误的信息和夸张的成分,这些影像都不 利于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而《中国抗日战争全纪 实》《南京大屠杀》等历史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大 量原始影像、文物资料等,其背后有许多历史学家、思 想家等做专业指导,这些历史影像能更好地给学生时 代的代入感,通过感受当时当景及教师的讲解,提高 对这段历史的理性理解,培养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 素养。
(二)目标的科学性
课程目标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首要准则。 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强调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 题的能力。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对学生史料分析能力 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影像史料的选择应紧紧围绕课程 标准要求,以教材的重难点为核心精心挑选,以帮助 学生提高对课堂重难点的理解。如高中历史岳麓版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政治 家》第11课《圣雄甘地》一课学生在理解甘地“手纺车 运动”,崇尚印度传统手工业时,给学生放映一分钟 1931 年甘地赴英访问向群众致敬的历史影像,影像中 西装革履人群中一袭白布的甘地格外显眼,从甘地访 问他国的服饰上,学生更容易理解甘地主张手工纺 织,抵制西方经济侵略的决心。
(三)教学的有效性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接触了更多庞大数据 的影像史料,但一节课课堂容量有限,在考虑影像真 实性和内容贴切之外,我们还要考虑对影像的处理, 选取最精华的部分用最恰当的时长发挥其作用。
首先,宜精不宜多,宜短不宜长。对于历史纪录 片等时间较长的影像史料,在课堂教学应用前应对影 像史料进行有效处理,比如,通过剪辑精华、视频截取 等手段,压缩时长,契合课堂容量需求;其次,教师在 课堂应用影像史料时应注意介绍其来源,让学生认识 到不同性质的史料对历史研究的不同影响;再次,处 理好影像史料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关系,要有连贯性不 宜重复;最后,要从影像中获得对历史理解的有用信 息,精心设置问题,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让影像资料 真正服务于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Hayden White. 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 [J].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988(5):1193-1198.
[2] 周梁楷.影视史学:理论基础及课程主旨的反思[J]. 台湾大学历史系学报,1999(6)
[3] 吴琼.影像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探析[J]史学理论与 史学史学刊,2014(1)
(责任编辑:徐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