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供应链模式下的经济命运共同体

2020-05-28 09:38丁俊发
供应链管理 2020年1期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价值链

摘 要:经济全球化是构建全球供应链体系的前提。经济全球化是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的。文章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从全球供应链的视角入手,分析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之间的关系。指出它们是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从企业供应链、产业供应链 、城市供应链、国家供应链、全球供应链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各层级如何参与构建供应链模式下的经济命运共同体。并总结提出全球供应链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国际治理模式,经济命运共同体与全球命运共同体是全球供应链所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全球供应链;价值链;城市供应链;国家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934(2020)01-0011-0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这是继“三个世界”“和平与发展”之后,对世界全局新的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全球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就经济领域来讲,打造企业、产业、城市、国家、全球五个层级的供应链体系是全球经济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涵。企业供应链是基础,产业、城市供应链是重点,国家供应链是根本,全球供应链是前提。

一、经济全球化不可阻挡

2019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长江、尼罗河、亚马孙河、多瑙河昼夜不息、奔腾向前,尽管会出现一些回头浪,尽管会遇到很多险滩暗礁,但大江大河奔腾向前的势头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自解决。为此,他提出三点倡议。第一,共建开放合作的世界经济。当今世界,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深入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国经济融合是大势所趋。第二,共建开放创新的世界经济。创新发展是引领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三,共建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构建全球供应链体系的前提。经济全球化是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早就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国际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5页)。列宁也指出,“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已经越来越国际化了,社会主义会把它完全国际化”(《列宁全集》第19卷第239页)。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经济发展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习近平同志指出,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也是多元的,不同国家有极大的差异性,需要取长补短,国家之间既互相竞争又互相依存,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苏联解体以后,美国主导了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英国启动了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皆由美国引领,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曾参与其中。全球治理体系初步建立,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等。美国依靠强大的工业、军事、科技、美元、文化实力,称霸世界。

美国推动经济全球化经历了两个阶段:产业资本推进阶段(产业资本全球化)和金融资本推进阶段(金融资本全球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向欧洲并随后向全球输出产能,主导了全球制造产业链的形成,跨国公司遍布各国,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石油美元,为世界金融体系打下基础。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美国的全球化推进模式步入金融资本阶段。不仅向全球疯狂输出基础货币,还依靠强有力的金融投资能力,参与到各国的金融体系。严格来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次世界产业布局调整虽然是市场经济规律下的资源优化配置,但都与美国有关。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向多元化发展,美国的工业、金融、军事、科技、文化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特别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政府不愿接受这一现实。所以作出了重大战略调整,集中力量对付中国、对抗俄罗斯,削弱欧盟、控制中东石油,等等。另外,美国推行金融资本全球化所产生的贸易赤字和制造业空心化,加深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为了摆脱内外困境,美国从一己私利出发,挥舞单边主义大棒,以贸易逆差、知识产权、国家安全为由,通过加征关税、反对《中国制造2025》、打压华为等高科技企业等对中国极限施压,打响了中美贸易战。中美贸易战不仅损害中国利益,同样损害美国利益,也损害全世界利益。

从西方经济学的任何一个角度看,美国不可能放弃和真正反对全球化。事实上,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第一大消费国,必须大力推行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毁掉全球化就相当于毁掉了美国的根基。只有依靠全球贸易和投资体系,美国才能源源不断地从世界各国攫取收益,以供养昂贵的民主福利体系。

特朗普反对全球化,实际上反对的不是全球化本身,而是当前越来越对美国不利的经济全球化秩序,必须重构有利于美国自身利益的全球化,实现权力秩序重构。中美贸易战与全球贸易战的经济后果,必然加大全球经济增速与贸易增速下行的压力,这已得到充分证明,美国用政府行为扰乱全球供应链,可能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胀,成为全球經济衰退的罪魁祸首。但可以肯定,经济全球化不会止步不前,一定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国的崛起,根本原因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我们也不否认受益于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WTO,从而享受到经济贸易和产业链分工的全球化红利,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年贡献率超过30%。现在美国要打贸易战,并扩大到其他领域。当前形势下,中国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自己的事办好。

2019年11月21日,在由美国彭博社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2019创新经济论坛”上,许多中美政要与经济学家对全球第一与第二经济大国之间的对抗忧心忡忡,认为两国领导人考虑的问题“不在一个频道上”,中美关系处于“冷战的山脚”“即便谈判完成,故事也还没有结束”,为此,提出了不少建设性建议。希望在现有国际治理体系基础上进行改革,反对进一步激化矛盾,王岐山同志在发言中明确指出,“没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现代化是顺顺当当的。中国人民清楚自己有什么、要什么、准备付出什么”。

二、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是一个整体

2014年11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指出:现在需要对接各国战略和规划,发挥比较优势,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中占据有利位置,提高综合竞争力。2019年11月5日,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演讲中他又指出,当今世界,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深入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国经济融合是大势所趋。坚决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推动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更加完善。

为什么讲到全球经济要讲三个“链”?这涉及供应链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价值链

“价值链”这一概念于1985年由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提出,他把企业价值创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进向物流、生产运作、出向物流、市场与销售、服务等;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等。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的联系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上下游关联企业之间的联系构成了行业价值链,后来,又扩大到整个国民经济的价值链。所以,价值链是从价值和利润切入的,讲的是财富的创造,如GDP、人均GDP、资产利润率、劳动生产率,等等。

(二)供应链

供应链是20世纪80年代许多专家对企业管理研究的最新产物。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提出:“今后世界不存在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的竞争,存在的是一个供应链与另一个供应链的竞争。”所谓供应链,就是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为了将产品和服务交付给最终用户,由上游和下游企业构建的网链结构,这个网链结构是利用信息技术,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一个完整系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84号文)指出“供应链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是“产业组织方式、商业模式和政府治理方式创新”的软实力。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供应链所涉及的上下游没有任何区域的界限,空间上可以划分为微观、中观与宏观供应链。供应链是从市场的资源配置,从流程优化和集约化运作切入的,追求降本增效。

(三)产业链

由于社会的分工形成不同的产业。讲到分工理论,必然会联想到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1723—1790)。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第一次将分工置于经济学的基础地位。他指出,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依靠分工。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源泉。在人类历史上,由于分工而形成了不同的产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信息化技术的推进,这种分工,无论是社会分工或是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产业链是产业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系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客观形成的链条式的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可以分为接通产业链与延伸产业链,产业链可大可小,大的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但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又可以在不同层面划分不同的产业。所以,产业链主要是从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影响度切入的。

过去讲到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主要是以企业为核心,但这个概念已延伸到产业、城市、国家、区域与全球,如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全球价值链发展合作战略蓝图》《建立APEC供应链联盟倡议》等。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者是什么关系?它们是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产业链是基础,离开了产业链,也就离开了财富创造,也就不存在价值链与供应链。在这个世界上有四种生产:农业生产农产品,工业生产工业品,服务业生产服务产品,人本身的劳动力生产。产业链是供应链依附的载体,离开了产业链,供应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反过来,供应链可以促使产业升级,使产业链得到新的发展。价值链是产业链与供应链的目的与归宿,产业链与供应链的绩效要靠价值链来衡量。但反过来,只有产业链与供应链的效率与效益才能保证价值创造的实现。

三、着力构建供应链模式下的经济命运共同体

(一)企业供应链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如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流通、全球消费,所有企业都在不同的供应链体系中,成为协同供应链的成员,进入不了供应链,就意味着淘汰,意味着死亡。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企业供应链的运作模型,最典型的就是SCOR模型(见图1)。

图1 SCOR模型

资料来源:美国ASCM供应链管理协会。

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文斯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伊文思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模式。”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把生产过程从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分销直到最终把产品送到客户手中,作为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链条,通过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计划、控制、协调等经营活动,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系统优化和它的各个环节之间的高效率的信息交换,达到成本最低、服务最好的目标。一体化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精髓是实现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实现物流的快捷高效的配送和整个生产过程的整合,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世界五百强企业无一不把全球供应链战略作为自己的核心战略,如美国沃尔玛、亚马逊、苹果、韩国三星、日本丰田、德国西门子、中国阿里巴巴和华为,等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供应链战略已成为跨国公司的头号战略,优化供应链管理已成为成功企业的重要标志,实施与不断优化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必然选择。因此,把供应链提升到国家战略,立足点要放在企业上,实现企业的降本增效,高质量发展。

(二)产业供应链

许多国家也把供应链作为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即以全球地域为空间布局,打造某些优势产业的“微笑曲线”,建立从战略资源、金融资本到制造生产再到销售与服务市场的全产业链与价值链。就制造业而言,从19世纪初的英国开始,先后有美国、日本、德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崛起,依靠的就是全球产业供应链战略。德国提出“工业4.0”,不仅预示着一次新的工业革命,也是德国推出的产业供应链战略。20世纪末,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形成了新的制造业优势,成为新的全球制造业中心。2018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2.18%提升到28.8%,制造业41大类、191中类、525小类一应俱全,成为制造业体系最完备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美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50%,1978年占33%,2018年占14%,世界制造业布局在发生深刻变化。但必须看到,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还不是制造业强国,产业供应链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缺乏知识产权,对战略资源与国际市场治理缺少话语权,仍处在产业链的末端。因此,提升产业链水平是中国必须面对的挑战。文中指的产业不仅仅是制造业,还包括工业、农业、流通业、建筑业与金融业等服务业。

(三)城市供应链

在互联网与物联网时代,人们开始研究与打造智慧城市,实际上一个城市的管理,是“五流”即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文流等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以实现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空间布局、运作流程的最优化。迈克尔·波特提出,城市竞争力的发展有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中囯城市基本处于投资导向阶段,有些城市已向创新导向转移。城市的情况千差万别,城市供应链战略有共性,更有个性,正因如此,形成了不同的城市水平与风格。国家已安排“17+55”个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开。

每个国家都以中心城市或城市集群为经济枢带,以带动全国经济,包括“三农”的发展。城市运作至关重要。201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59.58%,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达到70%才稳定下来,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城市基本建设投资要增加10万元。城镇化过程中,交通、教育、医疗、住房、老龄化、就业、恩格尔系数、物价等都要统筹,这是一个全方位的供应链协同系统:不仅涉及经济发展,也涉及社会发展;不仅涉及城市内部资源整合,也涉及与外部城市以及城乡资源的整合。城市供应链体系,特别是城市群以及大湾区供应链体系,在国际上也缺少成功案例,都在起跑线上。

(四)国家供应链

2012年,美国奥巴马总统提出了“美国全球供应链国家安全战略”,指出“我们谋求加强全球供应链,以维护美国人民的福祉和利益,保障我國的经济繁荣”。研究历史上世界三次经济危机与三次产业革命,美国凭其超强的全球供应链整合能力,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美国始终把整合全球资源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美国全球供应链有两个核心:一是安全,二是效率。安全高于一切,工业、科技、军事、金融、文化永远第一。

英国、德国的供应链政策着力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实际是一种国家层面的产业供应链政策。2013年英国政府发布《制造业的未来:英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015 年又发布《加强英国制造业链政府和产业行动计划》,提出推进供应链创新,加强上下游企业协作,提供供应链融资渠道、推动供应链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举措。2013 年德国推出《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德国工业 4.0 战略实施建议》,指出 “工业 4.0 将通过信息物理系统使企业业务流程实现动态配置,推进供应链持续调整,工程流程和制造流程更加灵活、可塑”,构建柔性、智能、敏捷的供应链被作为德国工业4.0 战略的重要内容。

日本政府的供应链政策主要关注重要物料供给安全风险对供应链的威胁。2012 年,日、美 两国共同发布《美日全球供应链联合声明》,提出更好地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等人为灾害对经济繁荣和全球供应链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加强供应链协作,构建更加强韧、富有弹性的全球供应链。

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拉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必须有中国的全球供应链战略。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84号文件)明确提出,供应链是引领全球化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推进供应链全球布局,加强与伙伴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共赢,有利于我国企业更深更广融入全球供给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落地,打造全球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建立基于供应链的全球贸易新规则,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保障我国资源能源安全和产业安全”。

(五)全球供应链

全球供应链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国际治理模式。经济命运共同体与全球命运共同体是全球供应链所追求的目标。2019年1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指出,“我们应该谋求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持多边贸易体制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各国应该坚持人类优先的理念,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机制做实、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國要积极推进供应链全球布局,加强与伙伴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共赢,有利于我国企业更深更广融入全球供给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落地,打造全球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建立基于供应链的全球贸易新规则,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保障我国资源能源安全和产业安全。中国供应链未来主要有三个发展方向:一是智慧物流和智慧供应链。智慧物流,就是“互联网+高效物流”。智慧供应链,就是供应链与互联网、物联网的深度融合。要让物流与供应链插上高科技的翅膀。二是从物流大国走向物流强国,成为全球重要的供应链创新中心。三是建立完备、高效的物流与供应链服务体系。中国供应链发展有四个主要目标:第一,全球供应链绩效指数经10年努力,从2018年的全球26位进入前10位。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物流市场国相匹配。第二,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经10~20年的努力,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即10%左右。2018年我国这一比例为14.6%,这一方面是中国产业结构的反映,中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另一方面是物流粗放经营与供应链优化程度低的反映。第三,中国成为全球重要的供应链创新中心,有近百个企业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供应链优秀企业。这个任务任重道远,非常艰巨,但华为给我们做出了榜样。第四,现代物流和现代供应链的运作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这涉及政府改革,也涉及行业自律管理。

发展科技,发展经济,夯实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让全人类生活更幸福,更美满。习近平同志告诫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互联网在改革世界,供应链也在改变世界。供应链作为一种创新的组织方式、商业运作模式,其核心理念是资源整合,流程优化、集约化运作、合作共赢,因此,用供应链思维、供应链模式构建世界经济命运共同体作为全人类的共同目标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丁俊发.供应链渗透于所有产业中[N].国际商报,2017-11-02(A02).

[2]丁俊发.美国用政府行为扰乱全球供应链体系目的何在?[N].国际商报,2019-06-14(003).

[3]丁俊发.“一带一路”与全球供应链[J].全球化,2016(7):22-31,132.

[4]丁俊发.对中国供应链突破发展的建议[N].现代物流报,2017-02-15(A02).

[5]丁俊发.世界因供应链而变[J].中国流通经济,2015,29(8):1-5.

On Building Economic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under the Supply Chain Model

DING Jun-fa

(Modern Supply Chain Expert Committee,The Ministry of Commerce,Beijing 100731)

Abstract:Economic globalization,which occurred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is the basis for building global supply chain system.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ustrial chain,supply chain and value ch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supply chain and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Different but connected,these three kinds of chains are integrated as a whole.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ways of building economic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from different levels of chains,such as enterprise supply chain,industrial chain,urban supply chain,national supply chain and global supply chain.It concludes that global supply chain is a new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and governance model;The economic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is the goal of global supply chain.

Keywords:economic globalization;global supply chain;value chain;urban supply chain;national supply chain

猜你喜欢
经济全球化价值链
数字化转型与价值链成本管理研究
价值链会计研究的现状和管理理论
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
《价值链重构》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生存发展分析
探究新时期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成本价值链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