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莱多定律”视域下的“三七式”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

2020-05-28 09:35周超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2期

周超

摘要: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自读“难着手”、教师教学“难入手”的教学现状。如何打破原有的对某一段落、篇章进行阅读欣赏的教学局限,转变为根据不同体裁、学情,从一本书的整体性阅读入手,挖掘文本内涵,领悟文本价值,创设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范式,来培养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为此,以“巴莱多定律”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为研究出发点,论述了“巴莱多定律”视域下“三七式”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索。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巴莱多定律”;“三七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随着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出台,有关阅读教学的内涵更为丰富,对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也更为清晰。

从统编版语文教材来看,自小学中年级开始,教材的编纂者就在各单元的“快乐读书吧”中对整本书阅读学习指明了方向,可见整本书阅读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打破原有的对某一段落、篇章进行阅读欣赏的教学局限,转变为根据不同体裁、学情,从一本书的整体性阅读入手,挖掘文本内涵,领悟文本价值,创设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范式来培养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以“巴莱多定律”为研究基础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三七”范式的探索和实践由此产生。

一、“巴莱多定律”与整本书阅读教学

(一)什么是“巴莱多定律”

“巴莱多定律”也称“二八定律”,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巴莱多提出,意思是“80%的结果是由20% 的时间创造的”,主张处理事务时应分析形势,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处理,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巴莱多定律”最早是从企业管理角度提出的,主张抓住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即关键少数进行决策分析,以此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从而优化资源结构、提高办事效率。

(二)“巴莱多定律”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适切性分析

整本书阅读是相对于单篇阅读和节选文阅读提出来的,是以结构内容完整的书为阅读对象的阅读行为,其主要特征就是强调阅读材料的完整性,以及读者对阅读内容把握的系统性。整本书阅读较之单篇选文阅读教学,同样有语言积累的要求,但更突出学生阅读整本书能力的培养、主题认识的深化。为此,笔者对苏州地区16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的14401名学生及286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如今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自读“难着手”、教师教学“难入手”的窘境,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很多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点,但学生往往什么都没有掌握好。

以此推论,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中,若要面面俱到地对学生的每一种阅读能力都进行较高要求的培养,是不可能的。所以,整本书阅读教学更需要教师在对阅读的教学设计时把握以“巴莱多定律”的视域来研究适应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式,特别是教学时抓住一本书的某几个特点,有方向地对学生某几个“关键少数”的突出能力进行训练培养。所以,“巴莱多定律”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是有很强适应性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巴莱多定律”视域下“三七式”整本书阅读模式建构

(一)三条主线——培养核心素养

1.以学生学情为出发点:阶段性培养阅讀素养

每个年段的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都有所不同。从统编教材设计来看,教材选定的阅读对象根据学生的不同年段有不同的文本及内容要求。

以小学4~6年级教材“快乐读书吧”中推荐的部分整本书阅读书目为例:

年  级 书  名

四年级 《中国古代神话》 《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 《十万个为什么》 《穿过地平线》

五年级 《中国民间故事》 《西游记》 《三国演义》 《红楼梦》

六年级 《童年》 《爱的教育》 《鲁滨孙漂流记》 《爱丽丝梦游奇境》

从上表可以看出,这些教材推荐的阅读书目,其内容难易程度是由故事集向连续性故事文本发展,由中国名著向外国名著发展。可见,其编排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能力的。

因此,教师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中,要以学生学情为基本出发点,阶段性、螺旋上升式地对学生的阅读素养进行培养。这是三条主线中最基础的一条,也是最根本的一条,只有抓住学生学情特点的主线,才能使整本书阅读与课堂教学同步,才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步,才能使师生相得益彰,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2.以书籍文体为设计点:针对性培养阅读能力

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另一条主线便是从书籍的“文体”入手,即关注这本书究竟是什么文学体裁。从统编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快乐读书吧”中所推荐阅读的书目来看,这些推荐书目分别是由不同文体组成的,根据“文学文体”与“实用文体”分类,分别涉及童话、寓言、神话、小说、散文等,以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因此,整本书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情特点,还要抓住这本书的“文体”主线。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所用的方法不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倾向也不同。如故事性文体特点的整本书阅读要关注情节,抓住情节主线教学,培养概括故事、表达、想象的能力;科普类文体特点的整本书阅读要关注科学知识的学习,培养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自传类文体特点的整本书阅读要关注作者情感的变化,培养在阅读时体悟文本情感、与作者共鸣的能力等。不同文体的书籍,教学时的设计点不同,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诚然,一本书在很多情况下会融合多种文体类型的表达方式。如在对科普类文体的品读中,我们也会发现有类似于散文的抒情类语句,叙述性文体的文字里也有类似于议论性文体的理性思索。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应秉持“巴莱多定律”的理念,取这本书籍的标志性文体的特点进行教学引导,千万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3.以内容表达为关注点:综合性培养思维品质

关注学生语言发展,培养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出发点。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叙事类书籍、科普类书籍还是抒情类书籍,教师在指导时都应重点关注文本的内容表达。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形式,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平台,在欣赏、感悟、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关注文本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思维品质。

一者,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时,要有针对性地关注文本语言要素的搭配,通过抓重点字、词、句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感悟、理解欣赏能力。二者,教师应以文本突出段落为抓手,在引导学生对富有代表性语言特征段落的品读中,锻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度与敏感度。三者,教师在整本书阅读的整体把握方面,要以整本书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精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能力。四者,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方向地发展学生分析、赏析、思辨等多项思维能力,或可对重点语段进行精读指导,以段辐射全篇;或可以某一篇章进行教学引导,以一篇带全文;或对整本书的阅读方法形成体系,以一书之方法类比一类书之方法,从而多方面、综合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达到对学生阅读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七种手段——夯实阅读能力

整本书阅读的价值追求,其逻辑终点应该聚焦在学生阅读的生长性与可持续性上。如果要达到这样的阅读目标,整本书阅读、研讨与实践的重心就应该移置于关键能力视域之下,否则,泛泛地谈阅读策略,那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不能把整本书阅读教学停留在比较简单的、课型单一的自由阅读阶段,或是无导向性的句段摘录、点评交流,而是需要根据不同文本设计培养不同能力的基本模式。只有有目的地培养和夯实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使整本书阅读教学真正落地。

因此,在确定好三条主线以后,我们对主线以外的其余基础部分进行有效梳理与整合,总结出七种手段,以如下七种阅读方式为抓手,进而促进学生整体阅读能力及整本书阅读能力的生成,即听、说、读、写、思、辨、议。在教学时,“三条主线”引领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向、主要内容以及重难点,而七种手段中的“听、说、读、写”便是基础辅助部分,“思、辨、议”便是能力提升部分。这七种手段并不是每一节整本书阅读课的主要内容,但恰恰是每一次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教师所要注重培养、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相关阅读能力,可以说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式。

1.听、说、读、写是基础

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基本能力。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应根据此四项基本能力对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学情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整本书阅读教学引导中可以穿插听故事的环节,增加课堂趣味性;对于小学中年级学生,则多以交流、复述与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能力及自身的表达能力;对于小学高年级或初中段学生,可以边读边写、读写结合的方式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

在实际教学中,此四者相辅相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只有充分结合此四项能力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升阅读品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读写结合是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读写结合有助于打牢语文基础知识,字词积累、语文常识性知识、写作等能力的积累可以夯实语文的基础;日常书面语言的积累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读写结合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思、辨、议是提升

整本书阅读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篇章式文本教学的,其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对全书的自读能力,所以其较传统教法而言,指导性更强,更侧重于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及阅读能力的培养。整本书阅读对学生各项阅读能力的指向更为丰富,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更高。我们在教学时,在运用传统“听、说、读、写”方式的同时,还需要侧重于学生“思、辨、议”思维品质的训练。

“思”是思考,在阅读过程中,质疑方式充斥整本书阅读的始末,让学生在疑中有思,在思中解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便是强调了阅读过程中“思”与“疑”的辩证统一。“辨”是求证,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往往会从文本中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意见,这些意见有时也只是代表作者的观点,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事實,这就是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进行辨别求证的地方,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更需要养成如此的求证能力。“议”是议论,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议”的能力,无论是课堂阅读引导中与同学之“议”,还是课外阅读过程中与文本之“议”,都是对学生思辨表达能力的一种培养。

因此,我们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时,若能根据“巴莱多定律”,运用“三七式”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以学生学情为出发点,以书籍文体为设计点,以表达内容为关注点,抓住阅读教学的“关键少数”,并有的放矢地通过“听、说、读、写、思、辨、议”的阅读方式进行辅助筑基,就一定能在教学时把眼光放宽、要求定高,真正把握好整本书的阅读教学,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提高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徐光辉.基于二八定律的中文图书采访模式研究与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0( S1) : 116-118.

[2]林秀平.基于文体意识视阈下“整本书阅读教学”[J].基础教育论坛,2019(03).

[3]林汇波.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表达交流课探析[J].语文建设,2019(06).

[4]官炳才,黄太平.关键能力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10).

[5]吴丽钦.浅谈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J].黑河教育,2019(12).

[6]逯恒艳.新课标背景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11).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