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岩画的文化与审美研究

2020-05-28 09:45马奕兰
戏剧之家 2020年13期
关键词:阴山

【摘 要】阴山岩画作为审美中的一项艺术品,不仅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水平。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体现的内容真实且广泛,从人们最早的狩猎、祭祀、信仰、战争和文明时期各个生活状态几乎在里面都有所体现,可谓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民在生产技能上的转变。阴山岩画所具有的强烈艺术感,是当时人们审美的结晶。

【关键词】阴山;岩画文化;审美研究

中图分类号:J2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3-0128-02

东西绵延千里的阴山山脉,横亘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南部,它的南北拥有广阔的草原,且气候适宜,是一个在古诗中真正能体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当时在这里生活着很多北方的游牧民族,诸如匈奴族、鲜卑族等等。这些民族都在此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在公元5世纪,郦道元就在《水经注》里有了详细的记载。近现代,这些当时的游牧民族雕刻在岩石上的画像被大量发现。这些石头上凝练的画风记录了游牧民族丰富的文化,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阴山岩画的研究。本文将对阴山岩画的特征和审美进行探究,通过阴山岩画文化和地方特色对岩画图像进行分析,以便于研究者更深入地了解阴山岩画的文化色彩。

一、阴山岩画的文化研究

(一)阴山岩画的成像特征

阴山岩画主要是以点线面按照一定的规律连接起来作为成像的基本造型规律,图像构成基本是由单幅图像和抽象图像为主,既可以组成复合图像又有着独立的成像效果。每一个图像都运用了模仿、变形、简化和夸张的手法,通过创作者独特的智慧进行了空间位置转换。虽然延时图像的运用在空间的表现上较为模糊,但是创作者在创作时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和画面的关系,营造出了一种空间立体效果。这也是阴山岩画的创作者们所取得的绘画成就。

阴山岩画的内容取材于当地先民们的日常生活,并通过图像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制作上显示了轮廓的简化和凹凸不平的成像效果。而当时岩画的创作者们通过这些取像规则,把整个情景通过艺术的手法利用空间形式展示给人们,这是阴山岩画独有的成像特征。

(二)阴山岩画的艺术特色

阴山岩画在我国已经有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内容最为丰富的岩画区,真实地记录了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与生活的现实情景,以及信仰崇拜与审美观。其制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使用材料较为硬的金属或者是石头制作的器械,在岩石上凿刻成点再连点成画。创作者运用了夸张、对比等手法刻画出自己心里想表达的创意。深浅不一、疏密相间的线条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阴山岩画的艺术特色较为淳朴,且具有生动浓厚的生活气息。岩画在各个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题材多来源于自然,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创作者在身处的生活环境中构思和表现的,并不是对原有情景的照搬,而是在表现上具有了原始的艺术再创造的特征。创作者把从生活中捕捉到的物象典型特征进行想象和二次加工,把想要表现的物象内容以最简化的方式刻画出来,并努力突出自己的意愿,进而使作品生动形象地再现当时的情景。其表现内容丰富、中心突出,在表现形式和艺术表现上都堪称世界岩画之最。

二、阴山岩画的成像原则探究

(一)阴山岩画的成像简化原则

对某一事物的研究应该多思维、多角度进行,这样可以避免断章取义以及主观臆断。对图像的成像研究更应该客观全面,阴山岩画的图像成像只是创作者对某一情景的部分截取,体现出图形基本成像的自身演化特点。我们研究阴山岩画的轮廓取像,发现当时的创作者用得最多的是局部带整体的抽象造型方法,用以表现物象的轮廓。可以看出当时创作者创作的重点在于选取物象的典型特征。

阴山岩画轮廓取向的简约造型方式也引起了中国岩画研究学者的注意,由于受当时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局限,当地先民在阴山岩画物象成像的同时把对象高度简化,把局部当作整体,舍弃一些细节而把主要的特征强调出来。这种成像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则具有了文化的一些特点,例如:把一个人物形态刻画在岩石上,即使不画五官,那么这个人的基本轮廓形态和形态的曲线规律也是要有的。而世界岩画的一个共同点则是当时的创作者把轮廓取向作为一项重要的艺术风格,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当代,对于中国和西方的绘画成像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阴山岩画的轮廓成像基础与西方绘画略有不同,阴山岩画的物象轮廓表现得更为简约大方。以局部代整体这样的表现手法是当时人们最主要的表现方式,比如“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流则远矣。”这样抽象的表达方式是局部代整体的重要表现。阴山岩画所表现的原始简约的简化原则正是现在创作者努力追求的方式,这种造型技巧也被人们改进一直延续到现代。

(二)阴山岩画成像最大化轮廓原则

從上面的成像简化原则中我们发现,在造型上古人主要以投影式的截取方法为主。在岩画创作的时候遵循最大化的原则,即他们在截取图形的时候以最大面积的轮廓为主。从阴山岩画的分布和内容上看,岩画中数量最多的是动物和人物图像,这类岩画在创作时只要描绘勾勒出最大的轮廓即可。所以最大化原则在这类题材上表现得较为明显。国外岩画成像的最大化的原则与阴山岩画略有不同,例如:一些印度岩画的人物虽然以正面造像为主,但是腿和脚却都是从侧面进行绘画,主要为了表现腿部的曲线。而阴山岩画则是采用最大面积的视角,也是最大化的轮廓取向的方法作为清晰绘画的选择。

(三)阴山岩画局部凸显的原则

以个人感情和时代爱好作为岩画图像的成像原则,而这种图像的成像原则也是创作者对于不同题材的兴趣点和爱好的一种表现,这种原则在阴山岩画中表现较为突出。创作者忽略了物象在现实中的比例,通过想象把物象特征扩大,表达出想抒发的感情。创作者通过这种形式表达了对于岩画的创作习惯,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通过阴山岩画图像,我们可以判断古人对于物象的关注程度。扩大物体某些局部特征的凸显原则并不占整个岩画的主要部分,例如阴山岩画中对于一些老虎和鹿的纹路和动作的刻画。创作者将它们与原有物象进行对比,把视觉形象表达得更规范,表达出作者对于岩画的感情倾向。特征凸显也是岩画成像的一个重要原则。作者在对物象形态勾勒时,利用凸显的原则来强调凸显的地方在成像中的位置,这种凸显的方法表现了岩画创作者的创作手法的新颖与娴熟,更表达了创作者意到而止的审美方式。

(四)阴山岩画的多点平视原则

阴山岩画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特点是画面的垂直性,所以从阴山岩画不同的角度所观察到的岩画图像是不一样的,阴山岩画的创作是以图像本身为侧重点,并不是注重环境的搭配。阴山岩画的创作者在创作岩画时采用多点取向的方法,视觉上看起来既简单又直接,而且不受视野的限制,以垂直的构成方式存在于人们的视线中。无论是对创作者还是观赏者都是以垂直面的形式存在,充分发挥了绘画构图的优势。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自然的审美观念是缓慢进行的,一直到南北朝时期绘画中才出现以山水等自然景物为环境的绘画样式。而阴山岩画中的图像是基本不考虑物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岩画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是单纯的,而这一单纯的观念则是通过独特的视角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阴山岩画的这几种成像原则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最大化轮廓原则是最简化原则的发展,二者互为因果关系。因为最大化轮廓的需求才造就了平面的发展,所以说平面上的图像是多个视点的集合。这些成像原则使得创作者在创作时将动物的皮毛和人物的外观形态,通过简化原则和最大化轮廓原则与意境相结合,突现了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联。

三、阴山岩画的造型特征和审美研究

(一)舍弃细节大胆强化典型特征

阴山岩画刻画在石壁与岩石上,受当时社会条件下物质和技术的局限,当时的创作者在刻画细节的时候只能把握住物象的基本特征,同时汲取一些典型特征进行细节刻画,把主要的轮廓勾勒出来。

阴山岩画在对动物形态的刻画上是以侧面形态刻画为主,这种方式对动物的动态影响不大。岩画中牛、马、羊、骆驼、鹿等动物的成像构成是以侧面构成为主,另外一些常见的行动动态,例如,撕咬、奔跑、狂逃、哀鸣等等也是以侧面形态为主,通过对动物形态进行夸张的刻画突出其典型特征。阴山岩画在对人物形态的造型上也不进行细节刻画,利用轮廓最大化原则只把人物形态的大概轮廓刻画出来,对面部特征、表情、手指和脚趾只保留简化的概括。重点对人物形态的行动动态进行了丰富刻画,例如,骑射、侧身射、半蹲等动作,这样大胆取舍的造型方式是阴山岩画的主要特征。

(二)夸大突出主体的形象特征

因为阴山岩画的原始性的存在,创作者通常以自己的情感进行形象处理,通常会对一些形象进行夸张借以突出物象的典型特征。在狩猎题材的岩画中,被猎捕的动物都体型偏大且雄壮。在人类群体活动题材岩画中,人物形态被夸张用来表明人物的重要性。

阴山岩画中史前的狩猎岩画基本都呈现这一面貌,无论是独猎、双人猎、三人猎还是多人群猎,画面中的猎人位置安排合理,配合紧密,动态自然,基本都是夸大了动物形态和武器的特征,体现了野兽的凶猛、健壮和人的渺小。当时这一地域人们的生产生活主要以狩猎为主,一方面表现了他们受到野兽的威胁和危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们对于野兽的占有欲,而这也就成了最有价值的绘画内容。岩画创作者把这种观念和情感融入绘画当中,这是阴山岩画主要的审美特征。

四、小结

阴山岩画的创作者以最原始的形态来表示物象的根本,同时把物象形态概括成为一种几何样式。在阴山岩画漫长的艺术发展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阴山岩画的物象形态造型也发生了一定的衍变。在社会逐渐进步的影响下,阴山岩画的成像向简化概括的方向发展。

阴山岩画的早期创作者已經能够运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进行物象的造型,通过高、低、疏、密等方式的结合,把岩画和自然相关联。同时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注重其中的内涵,无论是物象的内涵还是外在景象,都使得我们发现了阴山地区先民的信仰、崇拜和世界观,同时还揭示了当时人们的真实情感和美学观念,展现了阴山岩画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李悦笛.分析美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2]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

[3]邓启耀.云南岩画艺术[M],昆明晨光出版社,2018年.

[4]陈耀复主编.中国岩画全集[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

基金项目:《阴山岩画的文化与审美研究》,项目编号:HYSY201923。

作者简介:马奕兰(1980-),女,汉族,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河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学、民间美术。

猜你喜欢
阴山
Poesía En la frontera
滇中记(组诗)
阴山岩画的感性图像形式
对于一座山的个人注解
卵叶阴山荠
——福建省十字花科植物一新分布种△
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