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姝 陶静颖
【摘 要】研究插画设计的表现形式,完善并深化插画设计在武汉青山“红房子”片的应用,从而推广武汉青山“红房子”片的文化价值。通过历史追溯及分析,提出目前武汉青山“红房子”片在插画设计应用中的缺失,并发掘插画设计研究对于武汉青山“红房子”片文化推广的重要意义,以联系插画设计的相关表现手法,探求实现武汉青山“红房子”片文化基因传承的最佳途径。得出充分运用武汉青山“红房子”片视觉元素的插画设计研究策略,可使得武汉青山“红房子”片的文化基因传承的价值表现得更加丰富且亲切。
【关键词】武汉青山“红房子”片;插画;设计推广;文化基因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3-0119-03
一、武汉青山“红房子”片的溯源与现状
(一)溯源
2012年武汉市政府正式确定青山“红房子”片为武汉16大历史风貌街区之一,该片主要包括红钢城和红卫路两处,面积达37公顷。1954年,毛泽东主席批准建立武汉钢铁公司,定址武汉市青山区,武汉青山“红房子”片则成为仿照苏联规划模式修建的武钢职工大型生活社区。居民建筑住房外观为红墙、红砖、红瓦、红窗户,排列呈矩形,空中俯瞰建筑呈现“囍”字样。岁月峥嵘,年华峥嵘,周边相继建成的16个区域街坊,形成了“红钢城”独特的历史风貌,见证了中苏友好时代,开辟了一条新的中国工业道路,同时也是武汉市“老街坊”的轴心缩影。武钢承载了众多青山人的记忆,几代武钢人在这里辛勤耕耘、奋斗发展,熔铸着年岁与记忆。
(二)文化
武汉青山“红房子”片作为苏式民居建筑屹立于武汉半个世纪之余,其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将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于武汉青山“红房子”片中,建筑整体布局呈现“囍”字样,意味着人们对于和谐友善的邻里人际关系的憧憬。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结构与苏式建筑造型相结合,使其富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武汉青山“红房子”片中“团结户”“暗楼”等居民生态文化,蕴藏着钢铁工人简朴、奋斗、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红色建筑的“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建设的典型特征,武汉青山“红房子”片目睹了新中国“一五”计划时期建设及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全进程,记录了城市钢铁文化的起源,上一代工人前辈的奉献精神和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对于现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这片建筑的存在不仅是历史注定,也极具特殊的意义,其建筑本身及文化内涵都具有传承的价值。
(三)现状
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变迁中,青山“红房子”片跨越了大半个世纪,目前正面临着各类基础设施不同程度老化、建筑整体风貌破坏、人为开发建设损害明显等问题,因此红卫路区域块八大家·红坊里项目于2017年底更新完成。
八大家·红坊里项目作为青山区新商业体地标性街区,将青山标志性“红房子”与现代建筑结合,将历史印记与繁华商业完美融合。整体建筑造型上从历史建筑立面提取设计元素进行适当变形,强化“红房子”片的苏联风格建筑样式及文化特色;色彩意向上以展示老街区“红”色特征,采用中国红、灰等为主题色;街区公共艺术造型上,以俄罗斯风情和钢铁工厂物件为元素,体现中苏友谊与钢铁文化。八大家·红坊里项目的城市艺术设计保留当年建筑与文化特色,从三维空间和时间维度重现了武汉青山“红房子”片风情,发掘以及弘扬区域丰富的产业文化优势、底蕴,打造文化与景观独具特色的融合。
二、插画设计发展概述
(一)插画设计的低迷与崛起
中国的插画艺术历史悠久,纵观历史,中国插画每一时期都有其特色,这种图文并置的艺术形式延续至今。
20世纪末,中国插画发展却处于低迷、不稳定的境况,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新技术具有随意编辑图形造型的局限,设计师和艺术家在插图以及视觉元素的设计上迷失了方向,插画失去了艺术的吸引力,逐渐偏离了人们的审美方向。
而今,随着视觉文化的技术变革、艺术媒介的多元化发展、表现形态的多层次呈现,使得插画艺术逐渐擺脱传统的附图解说功能,中国插画面临更广阔的空间、视觉诉求。近年来艺术与经济呈现相互交融趋势,跨文化、跨领域的借鉴渗透使艺术呈现多样性,插画艺术的创作也随之有了新鲜的视觉面貌,同时手绘与数字媒体技术的互补,创作出多种生动、鲜明的插画风格。
(二)插画的设计表现形式
插画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中重要的艺术设计形式之一,这种快速有效的插画设计形式已经在文化活动、社会公共工程、商业活动、影视文化等诸多领域与当代设计产生了广泛的联系。插画设计创作运用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可分为手绘插画、数字插画、手绘与数字媒介结合的插画。
电脑的普及、信息技术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插画的数字化手段受到设计师、插画师的青睐。操作技能及电子文件的保存、输出、复制的简便性,能提高插画设计的效率。
手绘与数字媒介结合的插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设计师和插画师将花费更多时间来构思设计画面,使插画画面整体的呈现减少了机械感并提升活力与创新。
手绘插画相比其他表现形式,亲和力与独特性是其优点,设计师、插画师用手绘的形式可在最短的时间内,运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现画面效果或表达思想。手绘插画具有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与风趣性,在不同的纸张和绘画材料及工具中带给观众别具一格的视觉感受。
(三)武汉青山“红房子”片文化与插画的交互点
通过对武汉青山“红房子”片的调查发现,其在街区空间布局、视觉形象、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都有较为完善的城市艺术设计呈现,在二维视觉表现中仍有城市艺术设计研究的空间和意义。二维空间设计形式——插画设计,将武汉青山“红房子”片与现代化插画有机结合起来,在平面视觉上创造人文魅力与文化活力。在这种背景下,武汉青山“红房子”片选择插画设计来打造街区文化形象,通过插画艺术设计力争传承武汉青山“红房子”片的文化基因,对于未来在历史文化街区与艺术插画设计相结合的研究,做出科学性和创新性理论实践的忖量。
三、基于武汉青山“红房子”片的插画设计
为达到插画设计长期发展的理想状态,插画设计必须有区域的独特特点,使其具有区域自身的艺术性、地域性。优秀的插画设计作品,在构图、色彩及表现手法上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在东西文化相互碰撞、交互与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根据区域特点和文化特点,构思和设计插画艺术的活力是中国插画设计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将插画设计与武汉青山“红房子”片的区域特色相结合,是一次积极的、全新的尝试。在插画创作时,把武汉青山“红房子”片区域特色和现代化、时尚化有机结合,可以将武汉青山“红房子”片中建筑图案、色彩意象、独有的视觉元素等运用到插画设计中,将武汉青山“红房子”片的独特艺术效果和插画特有的表现手法相融合,既可以充足插画设计的模式与实质内容,也能够创作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插画作品,更应该拥有传承武汉青山“红房子”片文化基因的功能。
(一)色彩意象的提取
插画设计中,构图、视觉元素及图案等相关形式美法则的运用尤为重要,对于武汉青山“红房子”片色彩意向的提取也必不可少。现将武汉青山“红房子”片现有的建筑及周边基础设施进行色彩的提取,再根据CBCC中国建筑色卡国家标准深入分析,提出插画设计中的色彩使用选取,如图1所示。
红砖清水外墙,红瓦屋面,谓之“一片红”,清一色的红砖、红瓦,象征了坚定的革命性。这样大规模、大面积的红色建筑,在武汉、在全国都十分罕见。红色代表革命,是新中国发展初期的典型时代特征,红色建筑用鲜红、凝固的语言,分外彰显了革命气息,表达了新中国要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坚强决心,体现了中国改变历史命运的时代潮流。从色彩审美多样性的角度分析,纯粹的红色略显单调,容易造成审美疲劳,因而在建筑基础设施的色彩提取上,选取门牌上对比色蓝色及饱和度相当的黄色、报箱的绿色,体现中苏建筑色彩上的交融,既保留苏式建筑风情,又展现中式建筑色彩搭配,是新中国“一五”计划时期的历史见证,是中国工人辉煌的历史缩影。
(二)建筑图案的设计
建筑图案造型的特点是各个区域的特有文化的展现,同样,武汉青山“红房子”片每一个独特的建筑以及历史文化等都为其插画设计增添了别开生面的色彩。因此,武汉青山“红房子”片插画设计创作将传统、时代精神和独特的中苏文化交融的风格贯通始终。运用创意设计将武汉青山“红房子”片的特殊性信息进行归纳、提炼与组合,充分体现武汉青山“红房子”片的典型特色,苏式建筑造型与中式人文风情相融合,透过老旧的窗台体味“红房子”从视觉到内心的平静与温情,如图2和图3所示。在“形”与“意”的结合上,表现得更加自然、生动,使武汉青山“红房子”片通过插画设计更加直观展现其历史底蕴,以及使公众感悟其文化基因传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三)文化基因的传承
通过构思、设计、造型、插画的有力传播,将武汉青山“红房子”片的建筑风貌与文化基因传递给公众,展现出新中国现代工业文化和时代的独特美学,同时也呈现出武汉青山“红房子”片建筑文化的独有特色。现将插画设计的相关视觉元素与文化基因相结合进行分析及创作,如图4所示。
优秀的插画设计取决于良好的思想和独特的思维,武汉青山“红房子”片插画设计运用其特有的视觉元素,在构图上,画面以“红房子”特色的建筑为主体,将象征着苏联友好的套娃、时代特有的报箱、钢铁行业的代表螺丝钉、武汉钢铁集团logo等视觉元素排列组合;在色彩上,采用武汉青山“红房子”片典型的红色及提取的色彩。插画设计不仅可以使社会公众快速直观地了解文化、精神内涵,更有助于传承文化基因与精神,将武汉青山“红房子”片的历史底蕴流传至未来。
四、结语
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提出了文化自信的建設方向,在当今大力推动文化基因传播的大背景下,建立良好的文化形象迫在眉睫,运用插画设计的表现手法,可以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桥梁、文化与现代的纽带。当然,插画设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是在不断的延续与发展中前进,那么插画设计也应该建立在扎实的调研基础上,基于武汉青山“红房子”片大众对其的回忆,通过插画设计的视觉语言传达出来,既不失去武汉青山“红房子”片文化的特色,又能将浓厚的区域特色和悠久的文化基因传达给社会公众,最终树立了良好的声誉和形象,传递出独特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云燕,赵万民,杨光.基于文化基因理念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探索—重庆寸滩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08):83-92+100.
[2]孙君恒,陈星辰.武汉青山苏式建筑的文化魅力[J].荆楚学刊,2016,17(02):5-10.
[3]李娟.地域文化和视觉形象相融合的城市旅游插画设计及应用[D].厦门大学,2017.
[4]刘智勇,高甫.基于“文昌”地域文化的绵阳旅游插画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6,37(18):149-152.
[5]郭晨慧.现代插画的设计与运用[J].艺术评论,2017,(08):163-16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武汉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水平项目培育计划“服务设计介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 姝(1980-),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博士,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方向:艺术设计。陶静颖(1996-),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