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感的形塑

2020-05-28 09:45徐德成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媒材统整活动室

徐德成

美感是人类运用感官对外在世界理解的一种带有愉快感受的精神体验。幼教课程主张以统整概念来进行,认为分科教学不适合幼儿的学习,而是应该以幼儿的兴趣、需求出发,让幼儿从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个人的能力及学习态度,而非只是分科的专业知识学习。因此,统整课程强调把具有相关性的学习内容连接在一起,使知识更能灵活运用,促进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任何一种学习,都包含各种的专业知识,无论在何种的统整活动状态下,总是有某种学科为主导的现象,当我们不强调分科而是以统整概念进行时,应如何掌握统整与学科的关系?了解认知、感官、情境可有效地引导幼儿进入美感的学习。以下将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一、艺术统整与学科之关系

艺术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表演艺术,虽这三种同属艺术形式,但其属性及专业性不同,一位教师要拥有这三种艺术领域的专业知能,实际上并不容易。统整与学科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关系,学科着重专业性,侧重对本领域深入的探究,统整则是学科之间的连接,若只顾及连接到某一学科领域,可能会失去该学科的学习本质。邱忆惠(2015)认为幼儿教育并不支持分科教学,分科教学经常造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无法让幼儿理解,因此统整课程需建立在学科的基础上。若无学科基础,幼儿统整性课程可能很快退化到只是好玩却无意义的活动或是微不足道的追求。因此要做到学科的统整,就需要有相当的学科基础,才能做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学习。

二、不同艺术媒介的统整

美感领域的学习,主张以“情意”及“媒介”来达成美感领域的目的。情意指幼儿在美感经验中的感受,可分为创造性情意、表达性情意及美感情意。这些情意反应是幼儿从探索、理解到表达,把已有经验与新经验交织而形成的,也就是当感官接收到讯息后,幼儿对讯息依个人情感而做出的反应。媒介主要是指三种艺术媒介(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戏剧艺术),如视觉艺术运用绘画、雕塑、拼贴材料。听觉艺术运用乐器、声音作为发声的工具。戏剧艺术运用肢体动作或是偶戏表演作为演绎。形成不同性质的艺术表现就需要不同的媒介物,三种艺术媒介在情意表达上各自有不同的诠释,更由于媒材的独特性,会呈现特殊的风格。在统整学习上,两种艺术形式在连接上就会依据共同主题,运用艺术形式来各自表达,同样的概念在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在感受上亦有不同。但回到艺术学科本身的元素来讨论,不同形式的艺术元素,也许它的名词相同,但所呈现的特色是不同的。以节奏为例,视觉艺术的节奏,通常是指线条的高低起伏变化,但在音乐上可能是音乐拍子的快慢,两者给你的感觉不同,但彼此之间有其相似的概念。同样是节奏,幼儿在绘画与音乐上就有不同的理解感受。所以在不同的艺术媒介统整上,每种艺术媒介可以运用本身的风格依据主题给予幼儿不同的美感经验。

三、学科中的统整学习

统整是把两个不同概念连接在一起的学习。对于视觉艺术,个体一般会将其作为单一的学科领域性质来看,就如一般人在欣赏绘画作品时,只看作品画什么,画得像不像,美不美等问题,但如仔细了解,视觉艺术结构中包含着多种内涵,并不只是纯粹的艺术形式。如我们到美术馆欣赏画作时,讲解员讲解的重点常放在作品的故事情境及表达意念上,而作品本身的艺术形式及艺术元素则是简略描述。但视觉艺术包含艺术形式(材料的表现)、内容、艺术元素、技巧等,这些结构内涵包含各种学科知识,这些不同的学科组合,实为一种统整性创作。统整课程分为单学科、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等统整方式。以统整课程的观点来分析一件视觉艺术作品,其结构涉及造型、材料、内容、艺术元素等不同的性质,如色彩的物理性,材料的结构性以及其他领域的相关学科知识,因此属于单学科的学习统整。

四、认知取向的美感学习

艺术包含各种学科知识,彼此之间有一种统整的连带关系,知识不仅是纯粹的认知,还包含美感的范畴。美感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连接,其中取决于个人对欣赏事物的认知及情感关系的连接。认知取向的学者强调在自然美感的欣赏中,知识扮演重要的角色。美国环境美学专家Roston区分两种美感特性:一是美感能力,指的是观赏者的经验能力,另一种是美感性质,指客观存在于事物的东西,这两种特性具有一种相互关系。美感经验是指个体之前对美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必须要对事物有所理解,发现其本质,当知道其本质的意涵,美就随之而产生。因此,美感经验需依赖于欣赏对象本身的性质才能产生,若对象没有美感性质,美感经验不会出现,美感是主客体合作的经验。如我们讨论花朵为何是一种具有美感的植物,分析其自然结构是放射形的一层层花瓣,表面有鲜艳的色彩吸引昆虫来采花蜜,经由昆虫授粉而开花结果。我们从前面文字描述花朵的样貌时,不只谈到花朵的性质,还从性质中了解其放射形的结构及吸引人的鲜艳色彩,也就是说这段文字描述是从认知了解其性质,而这一美感来自性质中结构形式、大自然规律及人对自然美感的经验得出。美感的形成涉及形式、结构、规则、色彩、调和、统一等美的原则。因此,美的产生基础是个人对事物的认知,认知越深刻时个人的感受越强烈,同时会发现人类的美感源于自然规律之美。

五、组织美感的艺术元素

艺术家创造艺术品,观赏者在欣赏时建构对艺术品的认知与观点,无论是艺术家或是观赏者,他们对作品的建构有一套共通法则,虽然每个人的美感经验法则不同,但却有其共通点。这些法则包括:艺术元素(线条、形状、明暗、色彩等)与组织原则(和谐、平衡、比例、节奏等)。當艺术家把这些元素包括主题、内容、个人观点及经验依据组织原则完整地建构作品时,作品便大功告成,美感也因作者把这些元素完美的组织整合而产生。幼教课程主张在教学时让幼儿体验各种艺术元素,增加其对美的敏锐度。如何引导幼儿感受艺术元素的性质及美感,可分为以下两种方法:

1. 材料所呈现艺术元素的性质

在创作上可以依据材料所能表现艺术元素的特质来提供,如在美工区中对线条的学习体验,我们可提供材料给幼儿进行学习探索,如棉绳、线条、吸管、毛根、竹签等,透过材料的特性让幼儿了解线条的曲、直、粗、细,从创作中感受到线条的变化(节奏、快慢)、个性(视觉软硬的感觉)所产生的美感。又如点的体验可提供豆子、小石子、圆点贴纸、瓶盖等,运用点的排列组合方法,表现出多少、疏密、节奏等美的组织,呈现点的美感。

2. 艺术元素的欣赏分析

对于艺术元素的理解与感受,除了在创作时可以引导幼儿探索艺术表现的形式外,在欣赏时也可以让幼儿了解作品中艺术元素的构成组织。艺术品的欣赏一般我们会先从感性入手,感性是指作品传达的内容、意念及故事。当幼儿对作品内容理解后,再与幼儿讨论艺术品是如何创作的。如一件绘画作品,除了使用的创作媒材外,如何运用点、线、面的元素来组织造型及构成画面,这将是理解艺术构成的方法。在讨论时我们会运用图像的解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作品中造型的结构及运用了哪些元素。如欣赏日本浮世绘版画家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巨浪》作品,在幼儿讨论画中海浪汹涌及船只快被海浪吞食的描述后,再来提问艺术家如何表现出汹涌的海浪,画中使用那些线条(曲线)?巨大海浪与浪花所使用的曲线有什么不同(长曲线、短曲线)?线条是往那个方向?方向给你什么感觉(海浪像在吞食船只)?你如何看出船只被吞食(比例:海浪很高大,而且比山还要高)?艺术家表现海浪只有曲线吗(引导幼儿说出浪花是用点来绘画)?如果你坐在画中的船上,你会有什么感觉(摇摆的感觉)?你怎样看出船在摇摆(看到船只倾斜)?画中使用到那些色彩(蓝色)?使用到几种蓝色(引导幼儿了解色感的细腻度)?为何使用蓝色(海浪的固有色)?蓝色给我们什么感觉(海水凉快感觉)?等等。这些一连串的提问,都是从作品内容带出艺术元素是如何构成艺术家想要表现的画面的。因此幼儿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可以在幼儿对作品内容有足够的认知下,引导他们以艺术元素及组织原则来分析,提升幼儿美的感知能力。

六、多样性的感官学习

感官包括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及动知觉等,幼儿是透过这些感官进行学习并与外在世界沟通的。因此,幼儿教育教学主张教师需提供运用感官探索的媒材与经验,鼓励并引导幼儿探索。在艺术领域中,视觉艺术通常是指视觉学习,音乐是指听觉学习,戏剧则是指动知觉的学习。但每种艺术就只有一种感官学习吗?其实并不尽然,如视觉学习包含各种感官,在媒材的使用时,黏土会引发幼儿对媒材的软硬冰冷有触觉感受,在撕色纸时会听到纸张撕裂的声音,在使用墨汁时会闻到墨汁特殊的味道。因此,教师在观察幼儿的学习时,应随时引导幼儿关注各种感官的现象。此外,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画中的内容也能引起幼儿不同的感官经验,如画中的食物,让幼儿联想起曾经吃过该种食物的味道,画中的毛毯给幼儿一种柔软的感觉。

七、环境与美感学习

环境的创设与学习内容的连接也属于统整学习的概念,美感学习除了创作体验与欣赏外,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在近年来备受关注。在美感领域的教学要点中,主张提供幼儿探索与创作的美感环境,规划多元丰富的空间、材料与情境,使幼儿能在其中发挥想象,并回应个人的美感经验。环境创设并不是只通过图片、材料及教具摆放,让孩子看到就能产生美感学习的效果,而是需要经营安排,透过形式、色彩及视觉编排,使环境因美感而产生吸引力。如在活动室的环境创设中,强调如何运用美感传达讯息,以下将讨论各种环境创设的方式。

1. 媒材教具之美感展示

媒材摆设是指如何运用收纳的器皿整齐地展示出各种媒材。要达成美感功能,放置媒材的器皿就需具有高明视度效果,如美工区摆放的教具篮使用浅色来突显教具,使用高透明度收納的瓶子让材料更清楚。虽然媒材教具是多样的,但由于收纳器皿的形制及色彩统一,使得多样的媒材能在整齐的摆设下产生统一美感,又由于色彩对比衬托出媒材的明视度。在美感的情境下,能吸引孩子的目光,进行媒材的选择。在视觉原理上所说的统一与多样,是指将元素整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也就是把活动室中杂乱的媒材教具,运用色彩规律的方式,产生一种协调的美感。

2. 图片信息的展示

在活动室中,教师常张贴与幼儿学习相关的主题图片、学习历程、复制画、绘本作家介绍、幼儿作品等,让幼儿透过情境得到学习的信息。一般活动室中会布置各式各样的图片,若教师没有依据审美原则来规划,活动室就可能出现类似于张贴海报的杂乱画面,导致幼儿不知从何观赏。活动室的情境布置,通常会分为不同的区域,当中会展示特定的主题,内容包括图片和文字,如何突显图文,让幼儿在欣赏阅读时有一顺序,就需要合理的版面设计:一般在文字的安排上,大标、中标、小标以及内文依其重要性进行大小编排;而图文之间也会有适当的间隔,使幼儿知道这是不同的内容分类,以达成既具有美感又能易于阅读理解。另外在图片信息的展示上,可用浅色的底纸来衬托图文,若图片需要特别强调时,可在图片上加深色的细边框来突出图片视觉效果,使图片信息的展示产生美感,使幼儿得到文字及图像讯息的同时,感受设计之美。

3. 活动室整体的美感

艺术的呈现包括主题、形式、媒材。主题是指作品所表达的意涵,形式是指作者如何运用艺术元素来呈现风格,媒材是指材料所带出来独特外观。在活动室的情境布置中也涉及这些部分。在进行活动室整体环境创设时,教师需注意活动室的整体性,首先是选择活动室所要呈现的美感风格,如采用大量的自然素材来表现的自然风格,运用简单黑白色彩及简单造型来呈现的简约风格,使用大量的纱布营造出的温馨风格,等等。风格的创设需随班级幼儿的年龄及教师对幼儿学习内容的呈现而有所不同。此外,色彩也是活动室营造的重要选择,一般活动室建议使用统一的色调,勿用太多或鲜艳的颜色,以免看起来杂乱或色彩过于丰富而引起幼儿过度兴奋导致专注力不足。因此,在色彩选择上建议使用明度较高的色彩,使活动室明亮柔和。尤其是活动室各个不同的壁面,最好都使用同一色系,使活动室整体产生独特的美感。除了活动室的风格及整体色彩需特别注意外,教师还需要注意活动室中的空间分隔,活动室的各区基本上以教具柜来区隔,除此之外,教具柜上方形成空白的空间,若能在教具柜上方摆设悬挂半透明的屏风,并在上方展示图片,或是装饰性的摆设,将使活动室成为一间具有空间美感及丰富学习内容的区域。

美感是由学习个体的情感、认知、感官知觉反应以及与环境互动所建构而成的。美感领域除了保留以往的艺术创作体验外,更强调个体对生活外围美的知觉力。以统整的方式引导幼儿体验美的事物,统整虽然不主张分科教学,但需要学科知识才能使统整学习具有深度。美感不只是一种感受,还需要认知了解事物的本质,因了解而产生美的感动。美虽然没有标准,但教师需要了解艺术元素的意涵及建构美感的组织原则,才能引导幼儿发现美。除此之外,幼儿教育强调环境对美感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活动室的经营布局上,也要考虑其对幼儿美感学习的价值。

猜你喜欢
媒材统整活动室
8个教室
统整教学的策略研究
构建适合学科核心素养转化的课程统整设计
赋材料以生命一一自然媒材单元课程教学探索
残葵余姿——基于媒材拓展的儿童线性写生实验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
对小学数学学科统整的探索
活动室不同区域的布置
活动室隔断
徐冰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