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二课堂盐文化普及策略探究

2020-05-28 09:35张芝豪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0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普及语文

摘 要:盐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不仅与人类历史相关,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呈现。本论述以唐诗宋词为例,在初中语文第二课堂开展盐文化的传承与普及,以盐人盐事为题材,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运用于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从而形成盐文化特色初中语文第二课堂。并对现代语文拓展教学和初中语文特色课堂构建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语文;第二课堂;盐文化;普及

盐为百味之祖,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盐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简史。盐文化以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呈现,以独具特质的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延续。而唐诗宋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本论述以唐诗宋词为例,开展盐文化第二课堂拓展学习,普及盐文化知识,梳理盐文化的演绎过程,关注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期在语文教学中能够更好的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促进初中语文义务教育的实践性和多元化。

一、盐文化内涵特征

(一)盐文化人物形象

(1)盐民生活

唐代在第五琦进行榷盐法改革之后,实施盐业管制,盐民归盐铁使管辖,对私贩现象加大了追究与处罚力度。盐民生活较为困苦。杜甫的《盐井》诗,就生动刻画了当时盐民的生存现状。“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阗。”官府收购价格低微,每斗只有三百钱,而转手之间,每斛(十斗)就变成了六千钱。像这样艰苦而收入微薄的劳作,只有处身于社会最底层的盐民还在默默坚持。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用诗记录下来的真实历史”。杜甫所描述的唐代盐井生产和盐民生活真实可信。

宋代盐法,比唐代更要严峻。生产和贩卖私盐都是犯罪。北宋词人柳永最著名的就是乐府体裁的《煮海歌》。在诗题后注明了“悯亭户也”四字,亭户,就是盐民。明确表示这是为同情怜悯亭户而作。《煮海歌》语言平铺直叙,开门见山的指出了当时盐民没有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条件,其唯一“衣食之源”就是煮盐。全篇32句,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说明了造成盐民贫困的原因。描述了当时的制盐过程,也以诗人的悲悯对盐民的艰辛发出感慨。诗人在最后悲愤地发问:“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

(2)盐官盐商

除了关于盐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白居易在新乐府诗《盐商妇》中则是以批判的形式,描绘了“小家女”嫁给盐商一夜暴富奢靡无度的生活场景。“盐商妇,有幸嫁盐商。终朝美饭食,终岁好衣裳。”深刻地揭示了盐商巨额财富来源于:“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正是因为实行盐铁官营,盐商不属州县管辖,而直属朝廷盐官。每年应当上交的盐利,大部分都被盐商截留,中饱私囊。

唐代诗人元稹在《估客乐》中批判了无良商贾们卖假贩私,官商勾结,依靠偷税漏税的方式追逐暴利的社会现象。“小儿贩盐卤,不入州县征”,贩盐卤即为贩私。

宋代王安石不仅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政治家,因“王安石变法”而闻名。其《收盐》诗“州家飞符来比栉,海中收盐今复密。穷囚破屋正嗟郗,吏兵操舟去复出。海中诸岛古不毛,岛夷为生今独劳。不煎海水饿死耳,谁肯坐守无亡逃。尔来贼盗往往有,劫杀贾客沈其艘。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表达了希望放弃“与民争利”的盐铁官营政策,因为百姓生活本来就很困苦,如今为了完成盐课,生活就更加艰难,只会逼迫盐民陷入绝境做劫杀商旅的海盗。

(二)盐文化风物习俗

(1)风物人情

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君从九卿来,水国有丰年。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以诗意的笔触记录了经济繁荣,市井一派繁忙景象的唐代宣州。由此可见,在古代,充满鱼盐布帛的市井是市场和经济的重要象征。

柳宗元《柳州峒氓》:“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形象地描述了柳州峒氓的民风民俗。与汉人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听不懂的方言乡音,用碧绿荷叶包着饭去赶集买盐,再用青色的竹叶将盐带回山村。

唐代诗人吕渭《状江南·仲冬》:“江南仲冬天,紫蔗节如鞭。海将盐作雪,出用火耕田。”以诗意的句子勾勒了一幅江南水乡冬天,物产风物的美景。状若皮鞭的紫色甘蔗拔节,而洁白如雪的海盐铺满了滩涂与盐田。

韦应物《送唐明府赴溧水》:“鱼盐滨海利,姜蔗傍湖田。”虽然描写的是捕鱼晒盐,种植姜蔗等诸如此类的经济活动,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希望发展经济生产,百姓安居乐业的心愿和场景。

唐代“花间词派”鼻祖温庭筠,在一首《送淮阴孙令之官》写到:“鱼盐桥上市,灯火雨中船。”描绘了集市之上,卖鱼贩盐,人流攒动,灯火闪烁,舟楫穿梭的一幅繁荣景象。

(2)食盐习俗

以水果蘸盐待客,应是古代食盐习俗。李白《梁园吟》:“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诗人用杨梅蘸着雪白的吴盐佐酒,面对梁园追古忆昔,发出无尽感慨。吴盐,就是江浙一带出产的海盐。白如雪花,细如面粉,适宜蘸食。

李白在另一首《题东溪公幽居》诗云:“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只有水晶盐。”友朋二三,清酒几盏,盘中佳肴,水晶盐尔。水晶盐,顾名思义,剔透晶莹。是白盐的一种,名君王盐,也叫玉华盐。

宋代苏轼《江神子·寄朱康叔》词:“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可见古人是常以水晶盐待客饮酒。虽不似一般美味佳肴,却也别有风味,情趣横生。

陆游多次在诗中描述青梅蘸盐,他在《山家暮春二首》里说:“苦笋先调酱,青梅小蘸盐。”《初夏幽居偶题四首》:“青梅旋摘宜盐白,煮酒初尝带腊香。”《村居初夏五首》:“梅青巧配吴盐白,笋美偏宜蜀豉香。”说明青梅跟吴盐,一青一白,相得益彰,乃是绝配。

不但杨梅用盐蘸了吃,古代也有将其它水果蘸盐吃的習俗。宋代词人周邦彦《少年游(商调)》:“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细腻描写了蘸着吴盐,品尝新橙的惬意和胜景。

二、盐文化普及策略

盐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以唐诗宋词为例,在初中语文第二课堂的普及尤为重要。对传承与弘扬盐文化,提升学生人文修养和诗词鉴赏能力,进而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机制,起着积极作用。

盐文化的普及,应充分利用唐诗宋词的影响,和格律特征。对盐文化普及内容,传播媒介以及效果进行把握,以盐文化为主题,合理协调课程与拓展学习关系,构建初中语文第二课堂特色文化。

(一)盐文化于初中语文第二课堂的普及障碍

(1)盐文化的传播普及性不及其他传统文化

从语文教学角度,在传统模式中,按照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制订相应教学目标,采用讲授式教学使学生吸收教学内容。而盐文化与其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较,其相关常识与内涵特质并未传播深远。因此教师在对盐文化普及策略设计上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因为文化普及不仅要了解相关文化的常识内涵、时代背景,还要编写教案与制作课件,并且学生提供与之相关的诗词进行佐证。增加了教师负担的同时也没有表现出比传统教学模式更高的教学效果。因此有些教师习惯传统教学模式,排斥盐文化普及教学。

(2)对盐文化内涵特质与教学方式把握不当

部分教师对盐文化的实质、内涵理解得较为模糊,在盐文化普及策略的思路上延用传统教学设计思想,使第二课堂沦为传统教学课堂。并且在盐文化普及策略方面容易将所有文化一概而论,采取单一固化的普及策略,而不是针对盐文化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特质来进行教学设计等重难点的把握。因此教师的自身专业文化素养的不足,与教学策略固化、方法单一也成为目前盐文化普及障碍的因素之一。

(二)盐文化于初中语文第二课堂的普及策略

(1)构建盐文化课堂。应当充分利用初中语文课堂,开展盐文化的拓展学习,课前通过导学案使学生针对盐文化的特质进行自学研讨,课中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重点知识的突破,课后结合涉盐诗词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并且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比如PPT,或者音像资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会和感悟盐文化诗词作品。对盐文化历史、人物形象、风物人情有所了解,同时对盐文化涉及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涵进行思考和分析。以促进盐文化在现代社会,新时代背景下的弘扬与发展。

(2)学习盐文化修辞。通过诵读唐诗宋词里的盐文化作品,我们可以更好的培育学生语感,因为是格律诗词,诵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可以充分体会唐诗宋词的古典魅力。在第二课堂中,通过诵读理解作品内涵,并进而寻找学习规律。对古代诗词的情感表达方式,句式结构,修辞手法,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对唐诗宋词中盐文化作品意象与修辞手法运用等方面的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自身语文素养,进而促进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3)传播盐文化内涵。盐文化与我们息息相关,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发展。唐诗宋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盐文化的载体。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第二课堂,以大众所熟悉的传播媒介,传播盐文化。传统媒体如教材、期刊、著作,或者广播电视,新媒体如微信、播客、微博,或者电子产品,都可以进行盐文化的传播,展示学习成果,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使盐文化不仅走进校园,更以唐诗宋词的形式,使学生身体力行,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受益人。

(4)培育盐文化传承。盐文化的普及与传承需要高效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唐诗宋词里的盐文化作品的拓展学习,培育盐文化传承,在思想和人文方面,充分吸收和领会盐文化的精神与内涵。盐文化与诗词文化互相依存,相互作用。盐文化因为具有其不可复制的特点和地域特色,可以在鹽文化的学习,普及与传播中,有意识地进行渗透教育。并与时俱进,以唐诗宋词里的盐文化为基础,鞭挞丑恶,抒发情怀,弘扬正能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盐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载着历史的印迹,也承载着弘扬与发展的使命。在初中语文第二课堂开展基于唐诗宋词里的盐文化拓展学习,通过以盐为主题的诗词,或者以盐为意象的作品,设立专题,有的放矢,普及盐文化知识,传承盐文化特色。并且通过对涉盐作品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学习,培育语文素养,提升鉴赏能力。进而促进初中语文第二课堂多元文化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何清,曾凡英,罗小兵.诗意之盐——唐代盐诗辑释[M].成都:巴蜀书社,2011.

[2] 任欢欢.宋诗中的盐业生产[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3] 张荣生.《中国历代盐文学作品选注》绪言[J].盐业史研究,2013(06).

[4] 陈然,曾凡英.盐,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盐文化论纲[M].成都: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5] 钟文.盐文化与民众生活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3.

[6] 张银河编著.中国盐业诗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7] 陈炜.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J].社会科学家,2018(08).

[8] 曾凡英.再论盐文化[J].盐业史研究,1998(02).

[9] 王余.井盐文化视域下的地方文学创作研究——以盐都自贡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10] 徐杨.《全唐诗》里“盐”飞花[J].中国盐业,2019(03).

基金项目:文章系四川轻化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唐诗宋词里的盐文化在初中语文第二课堂普及策略探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19051。

作者简介:张芝豪(1993.05- ),男,汉族,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普及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引导发展 推广普及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