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涛 燕亚飞 李东升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环境育人理念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校园广场景观中体现大学精神也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基于此,从大学精神与大学校园广场概念着手,分析校园广场景观融合大学精神的必要性,探讨大学精神在校园广场景观中的表达途径。
关键词 校园广场;大学精神;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05.022
校园广场是学校的展示窗口,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精神是大學最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将大学精神融于校园广场景观可以有效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和校园环境的美化。
1 相关概念解读
1.1 大学精神
学术界对大学精神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李辉和钟明华[1]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简单来说,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是大学气质风貌的凝聚,也是对大学人行为的约束和规范[2]。
中国大学精神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养分,也受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念影响,崇尚研究学术的探索精神、止于至善的道德精神、引导社会的批判精神[2]。西方大学的起源远离社会政治,源自自由,而中国的大学精神是在国家危难时期产生的,受到科学和民主思想的冲击,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滋养,肩负了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义务,治学以报国,科学以图存。因此,中国大学精神可以总结为自由和独立精神、科学和人文精神、批判和创新精神、爱国和民族精神[3]。
1.2 大学校园广场
校园广场是为了满足校园生活需要而建设的,由建筑、道路、绿化和地形等围合,多种硬软质景观构成的,以采用步行交通为主,具有一定主题思想与规模的结点型校园户外活动空间[4]。作为大学校园重要的公共空间,校园广场体现了大学的整体风貌和精神品质,是校园活动的中心场所,也是重要的室外教育场所。大学校园广场的服务对象较之城市广场更为集中、明确,即在校学生和教职工,因此一个好的校园广场必须满足教师和学生在交通、聚会、休息和交流等方面的日常需求。
大学校园广场按场地附属特点可以分为入口广场、建筑广场与生活广场3类[5]。入口广场需满足仪式功能、交通功能。建筑广场是指建筑的附属广场,其景观设计需考虑附属建筑的功能定位和服务对象。生活广场是指靠近学生生活区的广场,此类广场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其景观设计需要考虑到他们的行为习惯和使用需求。
2 校园广场景观融合大学精神的必要性
2.1 大学精神的塑造对校园文化建设影响深远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大学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推动并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点和落脚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精神的塑造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约束规范大学生行为,并激发大学生的精神动力[2],鼓励学生为共同的价值观而奋斗。大学是科学文化发展的航标,也是思想道德文化的灯塔。当优秀人才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后,他们所继承的大学精神也将继续延续、辐射于社会之中。
2.2 校园广场景观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
校园环境不仅是学生生活成长的场所,也是培育学生精神文明的载体,大学精神可以通过校园景观得以传达。广场作为校园文化的展示窗口和主要公共活动空间,是大学校园景观的灵魂。好的校园广场可以利用景观元素营造浓厚的立体环境文化,向学生传达学校的办学理念、治校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审美起到点拨渗透的作用,引导学生继承和延续校园文化。师生在校园广场的使用过程中,留下无数学习、生活的印记,这里的一草一木所蕴含的精神内涵都会唤起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物质、人文与自然在校园广场景观中相互交融汇合,使其成为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
3 大学精神在校园广场景观中的表达
3.1 场地的认同感与唯一性
校园广场作为大学精神的物质性载体,通过其丰富多彩的空间环境向师生传达着校园的文化、历史与价值观,形成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校园广场见证了师生的成长,无数人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收获了自由与独立精神,在朗朗书声中领悟了科学和人文精神,在时代的召唤中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在历史的教育下团结统一、自强不息。校园广场饱含师生的共同记忆,其景观设计应借助广场所蕴含的大学精神唤起师生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荣誉感。
同时校园广场景观也应遵循场地唯一性,不同大学由于所在地域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校园文化。受所在城市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大学校园广场景观设计必须符合当地气候特点,可适当引入城市历史文脉,使其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景观特色。此外,大学有着不同的类型,每所大学对于大学精神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所以校园广场景观设计应契合本校精神,并与学校类型相得益彰,表现校园的个性和文化,传达场所精神。而对于一所大学的不同广场,也因其所处位置、周边环境、功能定位的不同而具有唯一性,如图书馆建筑广场侧重于展现学校的文化底蕴,而教学楼广场侧重于营造具有学院特色的使用空间,这些都是大学精神在校园广场景观中的表达。
3.2 景观空间的营造
大学校园广场景观的空间布局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行为及个性发展。一个良好的景观空间可以创造可信赖的情感沟通场所,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尺度适宜的使用空间,可以促进学生之间交流学习、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调动学生室外活动的积极性。
校园广场景观空间规划设计需合理配置交通动线,形成有序的校园广场交通组织,便于师生安全、便捷地通行;并根据使用功能及使用人群需求设计不同尺度的活动场所。集会广场需要开阔的活动场地与良好的空间秩序;生活区广场可以布置林下空间,既起到遮荫的作用,也能满足学生聚集、交流的使用需求。基于功能性和人性化的景观空间可以帮助每个学生找到一个自由独立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广场进行的各项活动,如散步、驻足观景、朗读背诵、娱乐交流等,都将给广场带来亲切的活力,从而赋予思想和情感无限的空间界址。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广场空间凝聚了大家的智慧和灵感,这些印记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将会成为师生的集体记忆。
3.3 景观设施的文化性与艺术性
校园广场景观的构成要素不仅要满足师生的使用功能,也要按照美的规律来构建,使其具有丰富的文化性与艺术性。广场中景石、雕塑、构筑物、艺术装置、指示牌和灯具等景观符号都能以大学精神为语义,展示优秀的校园文化,这些具有学校特色的景观设施,在激励师生、美化校园等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承载人文与艺术功能的景观设施是大学精神的物化表现,景观设施往往通过形的表达,增加设施的可读性,便于公众充分理解、领悟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历史等精神理念。校园雕塑常被作为广场的中心和视觉焦点,雕塑蕴含的主题也会赋予广场无限的意义和魅力,成为广场中的点睛之笔[6]。此外,大学精神也常借助匾额、题刻、碑记等文字景观形式来表达,如镌刻校风校训的景石、弘扬时代精神的文化景墻等景观设施,都发挥着美化教育功能,引导学子们树立正确的目标,引发师生的共鸣、感动与遐想。
3.4 植物景观的文化性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以植物隐喻精神品质和情感的文化传统。如桃树和李树表示桃李满天下,寓意学校培养的优秀人才遍及各地;竹则寓意谦逊虚心的美德和身处逆境仍不屈不挠的气节;荷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成为洁身自爱、廉洁诚信的象征;松柏因其挺直的姿态和常绿的特性代表了持中秉正的品格和顽强的生命力;紫薇花常被认为是仕途和友谊的象征。校园广场景观中恰当借用植物的文化寓意,可以使师生获得联想与感悟,意味无穷,同时能够帮助师生建立良好的品格修养,是大学精神在植物景观中的体现方式。此外,植物的色彩能够烘托场所的氛围,如红色象征革命和胜利,在校园红色文化广场中可以利用红花檵木、枫香、乌柏和红枫等色叶植物营造出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景观氛围,有助于激发师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4 结语
校园广场景观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提高校园广场景观品质可以推动和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师生对校园广场的认同感及其自身唯一性、广场景观空间的营造、景观设施的文化性和艺术性以及植物景观的文化性都体现着高校自身的校园文化,校园广场景观设计应从以上4个方面着手,传递大学精神,增加校园景观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李辉,钟明华.“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及其建设思路[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16-120.
[2] 蒙永忠.中西方现代大学精神的比较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7.
[3] 李洛丹.浅析大学精神[D].兰州:兰州大学,2011.
[4] 徐峰.行为模式下的大学校园广场空间形态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5] 杨光.需求导向下的大学校园室外公共空间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9.
[6] 薛超.大学校园文化广场人性化的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责任编辑:赵中正)
收稿日期:2020-01-13
作者简介:郭志涛(1994—),女,河南安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E-mail: 19473924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