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权云
经过数月的严密防控,目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遏制,全国大多数地区已转为低风险地区,社会经济正在回到正常的运行轨道。
战疫成果来之不易。除了广大医护人员挺身而出,一项项如人工智能测温系统和辅助诊断系统的新科技也织起一张防疫大网,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超算、物联网等创新技术搭建的IT基础设施,不仅在病毒溯源、疾病防治,也在联防联控、科学施策、重塑秩序等人民生产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计算机与多媒体产业本部总经理李健航表示。
据悉,此次战疫期间,同方股份就打出了科技“组合拳”:在机场、海关和地铁站,同方威视研发的太赫兹红外复合人体安检仪等设备提供无接触、低风险、高效率的安检方式;太原市热力集团则借助同方“启慧3.0供热软件平台”,对供热设施运行进行云端管理和远程监控,以无人值守的方式实现了1.7亿平方米的“智慧供热”。
李健航指出,同方面对疫情能快速做出响应,主要得益于企业二十余年摸索形成的“自主+协同+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体系。
此次疫情不僅对医疗健康领域提出了新的考验,也是一次对城市信息化应用、信息共享机制和应急能力的大考。可以预见的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经济建设,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将成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李健航看来,数字经济的核心动力源自自主创新能力和重大底层核心技术的突破,这不仅能补足信息产业在信息和网络安全上的短板,更有助于构建国家完整的自主技术体系和数字经济产业体系。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以下简称信创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2019年12月,龙芯新一代通用CPU产品3A4000/3B4000正式发布。据悉,该国产芯片支持专用安全可信模块和多种加密算法,集成安全机制,有效实现自主可控。作为龙芯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同方也于同期发布了基于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系列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以打通信创产业上下游产业链。
“与国际主流的IT技术相比,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CPU等计算机基础元器件、操作系统和软件,在技术成熟度、稳定性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适配性和应用习惯方面,会有更长的市场培育和接受过程。”李健航坦言,当前,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不再是某一个核心企业为主导,而是要发挥一种聚合生态系统的协同效应。
基于这样的认识,同方股份始终把自己定位于一个产品级和系统级的IT解决方案供应商,以开放共赢的态度发挥自身优势,向上对接合作伙伴,通过市场的应用反馈使核心技术不断得到适配优化、性能提升和迭代升级;向下对接用户,直接为市场和用户提供真正够用、好用的产品。
同方计算机(广东)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在云浮落成,助力地方信创产业转型升级。
在聚合产业生态的基础上,同方股份与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广东云浮、浙江金华、湖北襄阳等地合作建立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品生产基地也相继投产,填补了区域信息化发展中在超算、国产创新等高端信息制造产业化能力上的空白。
2020年4月16日,同方股份参与筹建的国家信创核心基地在京启动建设,这也是国家首个正式启动的攻关适配云公共支撑平台。
“实际上,一个企业永久的生命力就是创新,而同方创新的源泉是市场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更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李健航指出,二十余年来,同方信息产业的发展是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的,如果这个主导方向有问题,即使有技术创新的成果,也不会有很好的市场价值和应用价值。
目前,除了技术相对成熟的传统X86产业体系外,同方股份基于自主创新的信创产业体系也已形成,两种技术生态均构建了完整的业务布局和市场体系。
“从企业内部技术研发来讲,两条线又是一种融合发展的架构。两个技术体系相互支撑、资源共享、互为促进,共同来满足市场的需求。这种融合发展架构也可以推动国家信创产业在良性竞争下,形成一种输血、造血自主生存机制,让中国的自主技术尽快走向规模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李健航补充道。
事实上,同方股份在加强信息产业技术研发能力、沿产业链纵向构建自主创新产业生态的同时,还以政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横向连接起政府、大学等科研院所、企业和市场的创新资源,为区域协同创新搭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
当下,传统省域经济正向中心城市群转移,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城镇化也愈加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和结构协同化的特征,围绕区域布局、产业结构和市场体系不断产生新的机遇和挑战。构建和优化基于市场机制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先导和主力。
“与一般城市相比,城市群已进入资本和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阶段。”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燕宪文指出,城市群高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汇集,在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产业集聚效应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更具优势。
然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仍未改变。相对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等发达地区,西部地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科技成果承接能力较弱。如何在西部地区实现均衡协调发展,仍是各方探索的命题。
“很多地方招商引资倾向于引进大的企业,其实相比之下,把这个区域的创新体系搭建起来,盘活本地的创新资源,才更为重要,也更放眼长远。”燕宪文坦言。
2018年,陕西省西咸新区与同方股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就推动新区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创新发展达成共识。2019年12月,西咸同方丝路未来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丝路院”)正式在西咸新区落成。
《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行动计划(2018—2020年)》指出,要坚持创新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打造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示范区,走出一条具有西咸特色的发展新路。
作为首批入选的西安市科技创新智库单位,丝路院一方面定位于“软科学智库”,立足西咸新区智慧城市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一带一路”产业发展辅助科学决策;另一方面,根据西部地区的发展需要,链接同方成熟的市场应用场景,拓展创新源头,成为“硬科技加速器”,加速当地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同方的创新研发体系不只做前瞻性的技术探索,更希望使有实用价值和得到产品化的科技成果尽快落地,给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在燕宪文看来,创新成果和区域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这个着眼点非常重要。
用经过二十余年实践论证的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的“三链融合”,搭建开放、融合、共享的区域创新平台和产业转化中心,这是同方股份打造“西咸模式”的精髓所在。
在搭建创新链的过程中,丝路院为入驻企业提供各类孵化空间,拓宽创新源头。落成当日,便有6家来自区块链、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科创型企业入孵。除了独具优势的政策指引和市场机会,吸引他们的还有资金扶持。一方面,针对符合西咸新区主导产业方向,并具有核心关键技术的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丝路院将为他们争取三年最高700万元的颠覆性技术政府奖励资金;另一方面,还正筹措规划布局一只科创基金,从专业投资领域支持产业化落地项目。
当前,创新主体越来越向科技实业倾斜,这是大势所趋。源于创新驱动不仅需要科技理论体系和人才支撑,更需要有对市场需求的把控和成熟产业体系的加持,以及资金的有效投入。
在燕宪文看来,同方把已经得到验证的“三链融合”模式复制到西咸新区,并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既是同方二十余年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经验的复制落地,又是同方创新孵化体系内基于模式创新的一次全新探索。
“同方希望将区域一体化协同创新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个可复制、可扩展的发展模式,面向长三角、粤港澳等各具特色的城市群,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营商环境,做到因地制宜的创新发展。”燕宪文表示。
显而易见的是,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正成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的关键。
2019年底,同方股份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高校企业的改革意见,推动校企改革。12月31日,同方控股股东由清华控股变更为中核资本,实际控制人随之由教育部变更为国务院国资委。
有分析指出,此次改革,将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国有资产配置,完善公司产业结构,也可以更充分地发挥战略引领作用,深入构建国有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进一步探索并释放政府、高校、企业等市场创新主体的战略协同效应。
从自主创新产业生态,到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国家科技创新机制的完善,既是技術、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不断流动的结果,也离不开产学研各类创新主体系统提升科技创新能效的努力。构筑开放共享的自主创新平台,同时打造区域协同发展高地,才是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逻辑。
同方支持清华校友三创大赛,产学研联合提供创新孵化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