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何人初见月,非我所知。何年初照人,亦未尝明也。但望月思乡念亲是中华传统,更是从古至今中国人所无法割舍的感情。从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孟浩然“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的月下感怀;从女子情怀的“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到忧国男儿的“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的归乡不可期,多少人于月下思乡!明月何皎皎啊!无怪张九龄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来慰藉自己,还道“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仰望天上月,我又想到了许多人。季羡林老先生写过一篇《月是故乡明》。季老家乡的月是孤单的,是无山水相衬的月。他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记忆中的月,那确实是最为平凡的景色。每逢良辰,饱览胜地风光,季老思乡病犯,未尝顾而乐之,却怅望南天,心向故里。我想,他对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的喜爱,想到了他“子不嫌母丑”的深情,定让那景在他心中变得胜却人间无数。
我还想到了老舍。《四世同堂》里的中秋片段,十足的熱闹,十足的喜庆。老舍的北平之秋也极美,“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华一点呢!”老舍这样在书中写道。
我因月想起的人,还有徐志摩,他的文字最唯美,也是最“悲哀幽骚,悱怨沉郁”的,满是泪水。秋思,于“盖见月而感秋色,因秋窗而拈新愁”的徐志摩而言,就是“愁”。一轮秋月遍洒着“悲哀的轻霭”和“传愁的以太”。他曾说:“秋月呀,我不盼望你团圆。”他还将秋月比作“送丧的丽姝”,这些语句将徐志摩心中月的特色描摹得淋漓尽致。
我还想到了周作人,他笔下的月多少有点“可怕”,他对自然还是畏大过于爱。苏轼的“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在他看来,很能写出明月的精神,他于赏月实在无甚趣味,中秋的意义,于他而言,“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而还账又过于吃月饼”。
我还想到了许多以月喻乡愁的人,但去年12月14日离世的余光中老先生笔下的月,乡愁最为沉重。一道海峡,那边的同胞更害乡思。明月不谙离别苦,月若无恨月长圆!余老先生的故去,让我们发现,和余老先生一样远迁台湾的一代人正在逐渐逝去。未来的台湾同胞还能不能读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我还想发自内心地问句:乡关何处寄乡愁?
献上余光中老先生的《中秋》的一小段,谨以此祭奠他,并寄托我与所有华人共同的乡愁:
一刀向人间,剖开了月饼,
一刀向时间,等分了昼夜,
为什么圆晶晶的中秋月,
要一刀挥成了残缺,
刀锋过处,落我们在两旁,
中间是南海千年的风浪,
寞寞是我的白昼惊短,
悠悠是苦你的夜长……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二中学盱笛文学社,指导老师:周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