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彪的阅读教学理论

2020-05-28 10:05白金声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识字理论读书

白金声

唐彪,字翼修,清初浙江兰溪人,曾历任会稽、长兴、广和训导。关于其人其事,官方史志少有记载。仇兆鳌称其“秉铎武林,课徒讲学”。毛奇龄则说他“久历庠序”,“:㈠为师氏者若干年”。可见他是一位老师宿儒。唐彪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参照古今先贤的论说,写成了被人称为“详而有法”的学规二书,这就是《读书作文谱》和《父师善诱法》。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任务。唐彪的《读书作文谱》和《父师善诱法》对阅读教学均有详细的论述,下面择其几个侧面加以简要阐释。

一、关于“博”与“约”的理论

从阅读宽广的角度,唐彪提出了“博”与“约”的理论。

他说:“学者读文,不可专趋一体,必清浓虚实、长短奇平并取。”又说:“从古未有只读四书一经之闲士,亦未有只读四书一经之名臣。故欲知天下之事理,识古今之典故,欲作经世名文,欲为国家建大功业,则诸子中有不可不阅之书,诸语录中有不可不阅之书,典制志记中有不可不阅之书,九流杂技中有不可不阅之书。”

第一段话告诫学生读文不可只倾向于一种风格,无论是清淡的、浓烈的、轻灵的、朴实的,或者是长篇的、短篇的、奇特的、平直的,都应当并取。第二段话告诫学生,在阅读中要兼收并蓄,各类书籍都应涉猎。也就是说,为了开阔眼界,增加见闻,没有不可读的书籍。

唐彪又指出,“读”贵约,而“阅”宜博。他说:“窃谓所读之时文,贵于极约。不约,则不能熟;不熟,则作文之时,神气机调皆不为我所用也。阅者必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识浅狭,胸中不富,作文无所取材,文必不能过人。”这里的“约”,即要求简要、精练。“博”与“约”,虽然是两回事,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阅读教学中同等重要。“急”与“缓”的理论。

从阅读计划的角度,唐彪提出了“急”与

二、关于“急”与“缓”的理论。

他把書分成五类:“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必当备以资查考之书。”他说:“书既有正有闲,而正经之中,有精粗高下,有急需不急需之异,故有五等分别也。学者苟不分别当读者何书,当熟读者何书,当看者何书,当熟看者何书,则下夫缓急先后俱误矣。至于当备考究之书,苟不备之,则无以查考,学问知识,何从而长哉!”

唐彪在这里提出了分类读书的道理。细究这段话,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要学会选书,书有正有闲,有精粗高下之分,不能拿来就读。二是读书时要区别对待,有读的书,也有备查考的书。三是读书方法也因书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有的只是翻看,有的需要读,有的还需要熟读。显然,不同的读法可以极大地提高读书的效益。相传孙权教吕蒙读书,以及诸葛亮读书都只观大意,他们读的书应属唐彪说的头两类,用现在的说法是“略读”,只有这样读,才能做到多读,知识才博。但对应该“再三细看”的书,也还是需要“精读”的。古人强调“学贵精”,“读书要理会得透”,“读书贵深造”,就是提倡精读的。把书分等阅读的主张,是解决既要“精”又要“博”的好办法,对于提高阅读质量和效率是很可借鉴的。

三、相关“粗”与“细”的理论

从阅读深浅的角度,唐彪提出了“粗”与“细”的理论。

他认为:“凡读文贪多者,必不能深造;能深造者,必不贪多。此理当深悟也。盖读一篇,能求名人指点,剖悉精微,从而细加审玩,则读十可以当百;若不求名人指点,更不精研细阅,虽平浅之文,尚不能窥其所以,何况精深者,虽读百,不如十也。”

《弟子规》要求儿童读书“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这与唐彪所说的“读文贪多者,必不能深造;能深造者,必不贪多”有异曲同下之妙,实际上二者说的都是精读。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目,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学习,对重要语句和章节的思想内容要透彻理解,这就是精读。在泛读的基础上进行精读,学习文章的语法、体裁、结构、修辞等写作手法的细微精妙之处,并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作者生平等,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当然,在阅读生活中,阅读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精读之外,还有略读、泛读、跳读、摘读、浏览等,°者应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灵活选用相应的阅读方式。

四、关于“读”与“看”的理论

从阅读声视的角度,唐彪提出了“读”与“看”的理论。

唐彪说:“今人读圣经贤传有细心理会者,至时艺则易视之,止于读时玩味而已,不知口既出声,气即飞扬,心即不能人细矣。文章须静坐细审,岂能以一读了其微妙。朱子云,文章要有三熟:读时熟,看时熟,玩味时熟。又曰:大凡读书,且止宜读,不可只管思。口中读取,心中安闲,则义理自出“读”与“看”的理论若阅时当细玩,又不宜读也。观此,分明读自读,看自看,丁夫不能一时并营矣。常人但于读时咀嚼其粗浅,不能默坐沉思以求其精深,岂能得文中窃妙乎!虽然,又有专看而不读者,文必不能熟,其弊又与读而不看者等也。”

唐彪所说的“读”和“看”,实际上分别指朗读和默读。

朗读是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法。一般说来,声音信号比文字信号更具可感性。朗读能够在更大程度上用声音刺激耳膜,并通过神经传至大脑,从而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朗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运用丹田之气吐故纳新的过程,使肌体更容易配合神经,准确有效地记忆。

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方法。默读时,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映大脑,化为思维活动,而不必通过发声来刺激听觉,因而视觉广度大,阅读速度快;同时,言语听觉分析器被抑制,默默无声,有利于思考、比较、推敲,看到不懂之处还可以重复看、反复想,有助于理解材料的内容。

朗读和默读各有优点。朗读可运用声音,弥补书面文字的不足,赋予文字以生命力,不止“绘色”,而且“绘声”,提高文章的感染力。默读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读书方法,查阅资料、文件,阅读报纸、杂志等,一般都采用默读。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默读练习,便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关于“认”与“读”的理论

从阅读程序的角度,唐彪提出了“认”与“读”的理论。

认,指的是识字;读,指的是读书。唐彪说:“凡教童蒙,清晨不可即上书,须先令认字;认不清切,须令再认,不必急急上书也。何也?凡书必令学生自己多读,然后能背。苟字不能认,虽欲读而不能;读且未能,鸟能背也?初入学半年,不令读书,专令认字,尤为妙法。”

识字与阅读的关系,不要说在古代,就是当下,也依然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阅读不仅能巩固识字,习得语文知识和提高阅读能力,而且在丰富认知、提升情感与审美水平方面的作用也尤为重要。因此,容易使人们产生重阅读、轻识字的意识。然而,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鉴于汉语、汉字的独特性,还是非常重视识字教学的。唐彪的这段话就体现了这样的意思:不要急于讲读课文,必须先解决识字问题;不仅要重视集中识字的基础条件,也要把握好分散识字,即随课文识字;识字尚“不清切,须令再认,不必急急上书(学习新课文)”。

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到今天,低年级仍然强调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这是由汉字特点和儿童身心特征决定的。“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不但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更关系到儿童知识的增长和智能的发展。一言以蔽之,立德树人离不开识字。

六、关于“读”与“讲”的理论

从阅读关系的角度,唐彪提出了“读”与“讲”的理论。

古人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讲解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清人王筠在《教童子法》一文中说:“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扎也,钝者或俯首受驱使,敏者必不甘心也。”

那么怎样讲解呢?唐彪的观点有三。第一,要随读随讲。他说:“凡书随读随解,则能明晰其理,久之,胸中自能有所开悟。若读而不讲,不明其理。”第二,讲解不宜过深。他说:“弟子年虽幼,读过书,宜及时与之讲解,以开其智慧。然须专讲其浅近者,若兼及深微之书,则茫乎不知其意旨,并其易者皆变为难,不能解矣。”第三,讲解要联系学生实际。他说:“书虽浅近,若徒空解,犹未能即明其理,而亦無益身心,唯将所解之书义尽证之以日用常行之事,庶几能领会、能记忆。”唐彪的观点概括起来就是:教师上课,不能不讲,讲的内容一定要尊重儿童的发展水平,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反观当下的语文教学,有的老师“谈讲色变”,怕一提“讲”字,便有“注入”之嫌。我们说,“讲”不是洪水猛兽,对“讲”更不能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阅读教学中,要给“讲”一席之地,教师要名正言顺地“讲”,理直气壮地“讲”。在当下的语文课上,还有一种现象,那就是盲目追求所谓的“高雅”。有些老师比较喜欢凌虚蹈空,把本来浅显的课文,硬要讲得深奥难懂,以示自己的能耐了得,这实在不可取。

七、关于“读”与“背”的理论从阅读方法的角度,唐彪提出了“读”与“背”的理论。

背诵是凭记忆朗读出所识记的材料的语言活动,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和学的方法之一。背诵不但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而且还可以发展智力,其过程是由两个基本阶段构成的,即“熟读”和“成诵”。“熟读”是“成诵”的准备,“成诵”是“熟读”的结果。

那么,唐彪对背诵持何观点?首先要检查学生对材料读得熟不熟,方式以背诵为主。他说:“凡经书文章既解者,必宜令学生复解始背,用心参究,不然,模糊错误居大半矣。”在背诵上,有遍数要求,宽严相济。他说:“古人读书,必细记遍数;虽已成诵,必须满遍数方已。…‘凡幼学,本日所读书,但随其资之高下,令读之若干遍,必满其数,能背固佳,即不背亦可。次日加读若干遍,均令满数,然后总背,生则示傲。”今人看古人背书,可能会笑其迂腐,但能够养成温书的习惯,比背过几篇文章,可能意义更大。

对学生背书,唐彪又有什么要求呢?他说:“凡学生背书,必使其声高而缓,先生用心细听,则脱落讹误之处,了然于耳,然后可以记其脱误而令其改正。若声轻而且速,则不及察矣。又有书不能背,倩同堂之人哄然读书,以乱师之听闻者;又有书不能背,将所读之书,或书之掌中,或书于片纸偷视而背者。凡此诸弊,为师者亦当时时觉察也。”在背书中,学生作弊现象当然不会很多,但如果教师不注意,就会纵容学生的错误行为,很可能贻误其终身,所以教师在检查学生背诵时,态度一定要认真,这样才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八、关于“读”与“写”的理论

从阅读规律的角度,唐彪提出了“读”与“写”的理论。

他指出读书是作文的基础,初学者“以所作之文请教于人,必不如以欲读、已读与当读之文,请教于人之为愈也”。这是因为“所作之文之下拙,必本于所读之文之下拙,用不离乎体也”。唐彪又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文成之后,自以为辞意皆已出也,他人视之,则以为句句皆从他文脱胎也,非熟之至,能如此乎?是境也,唯亲至者乃知之,能言之也。”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儿童正处于记忆力惊人的年纪,让其阅读、记忆大量经典篇章,有利于培养其对语言的感受、领悟和想象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其语言的鉴赏和表达能力。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程端礼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孙洙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实际上,长期读一个人的作品,或者一类作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个人读某位作家的句子多了,自己语言的节奏感、用词、思维模式、行为审美,都会与之相仿。许多小说家最初的师承,都是他们读过最多的人,比如早年马尔克斯熟读海明威和福克纳。

九、关于“疑”与“悟”的理论

从阅读思维的角度,唐彪提出了“疑”与“悟”的理论。

他引用朱熹的话说:“读书有疑者,须看到无疑;无疑者,须看到有疑。有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得有疑,其学方进。横渠云:‘濯去旧见,以来新意。,此之谓也。”可以这样说,“疑”是创新的起点,读书有疑须看到无疑,无疑须看到有疑,如此才能“濯去旧见,以来新意”,有所创新。此语乍一听不明所以,其实还是强调读书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唐彪引用朱熹的话,是想阐明学习应该除旧布新的道理,这在讲求师承、讲求“疏不破旧”的传统盛行的旧时代,不能不说具有积极意义。

唐彪义说:“微言精义,古人难以明言,而待人自悟者,可将其书熟读成诵,取而思之。今日不彻,明日更思;今岁不彻,明岁复思;数年之后,或得于他书,或触于他物,或通于他事,忽然心窍顿开,从前疑义,透底了彻,有不期解而白解者。”实际上,无论是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还是解决问题,只要精心思考,反复研究,自然有得。

读书要明确“疑”与“悟”的关系。他说:“凡理不疑必不生悟,惟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故学者非悟之难,而疑之难。其所疑与悟者,何物也?是心窍中之生机也。”学者非悟之难,而疑之难,这实在是一种重要的读书心得。

当代阅读教学,在“疑”字上显然做得很不够。一是课堂上质疑明显不足,以教师发问代替学生质疑,表面上看起来阅读教学的效率得到提高,但实际上学生无法获得能够达到“悟”的思考训练;二是学生质疑的能力明显不足,主流的课堂观念都不看好学生静心思考,喜欢热闹的课堂,导致学生没有时间与空间进行质疑。这二者,需要以极大的勇气与智慧加以克服,唯其如此,阅读教学才有希望进入新的境界。

十、关于“学”与“问”的理论

从阅读态度的角度,唐彪提㈩了“学”与“问”的理论。

古人创造“学问”一词就已表明“问”的重要,要得到学问,必须既“学”义“问”。汉代王冲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唐彪认为二者相比,“问尤紧要”,他说:“天下无不问而知之理,更无不问而人自教我之理。”甘心不知,不肯下问不好:肯于下问,才能学有长进。但很多人不善于提问,一方面做不到“屈己下問”,却义畏惧向教师提问,一部分人好不容易能够做到向自己的同学好友提问,却由于同窗好友的水平与自己相差无几,往往语焉不详。很多人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觉得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丢身份;向比自己有学问、有威严的人请教,义生怕对方嘲笑与呵斥,所以丧失了弄明白的机会。

唐彪还主张“驳问”。一种是在学生复讲过程中,教师加以“驳问”,“层层驳问,如驳物相似,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书理始见透彻,不可略见大意,即谓己是也。”学生复讲是一种很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唐彪对此提出了具体的操作要领,即老师要对学生的复讲适时提出驳问,这种层层驳问,也要由浅人深,由表及里。另一种是教师讲解时,学生向教师提出驳问,他说:“先生所讲未彻处,弟子不妨以己见证之,或弟子所问先生不能答,先生即宜细思,思之不得,当取书考究,学问之相长,正在此也。”先生“切勿掩饰己短,支离其说,并恶学生辩难”。唐彪在这里具体地提出了师生间如何实现教学相长。一是先生讲得不清晰或不彻底的地方,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来补充证实;另一方面是学生质疑,教师不能回答的,也不要紧,不妨去细细思考,如果思考不出来,还可以到相关的书中去查找研究。在那个时代,强调学生也可以驳难先生,颇有几分民主的思想。

综观唐彪的阅读教学理论不难看出,他的这些观点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他的经验、他的真知灼见极具民族性。如此经典传统的东西,是我国语文教育的宝贵遗产,我们应当有分析、有批判地加以继承。尽管时序更新,岁月不同,但汉语的“根”没有变,语文教学的“魂”还在,我们也应当思于斯,行于斯。

猜你喜欢
识字理论读书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识字儿歌
“理论”与“实践”
识字儿歌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识字故事
识字谜语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