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笼引鸟 满园雀声

2020-05-28 02:36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搬迁户高标准易地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当头炮”,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量力而行、保障基本、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自力更生、精准脱贫”的要求,对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零星搬迁,整体安置。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根本问题,并加速落实后续扶持政策措施,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有保障”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一、搬迁对象入住情况

天龙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位于高田村杉树园,共分两期完成建设,占地48亩,涉及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82户285人,为达到正真意义上的“拎包入住”,天龙镇多方发动社会各界力量,筹资26万元为搬迁户统一安装窗帘、购买床、沙发、茶几、生活用品等。第一期搬迁户已于2016年12月16日搬迁入住,第二期搬迁户于2017年6月23日搬迁入住。为满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还配套建设完成综合服务大楼、文化广场、山体公园、公厕等设施,现已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目前安置点搬迁户生产、生活设施齐全,教育、医疗、健身及文化等设施完善。

二、产业发展筑巢穴

结合已搬迁82户285人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后续产业帮扶实施计划,根据高田村现有的产业资源,按照搬迁户意愿,有计划地发展有机蔬菜种植、林下养鸡、生猪代养、马铃薯种植、食用菌种植等扶持产业,同时借助全省高标准蔬菜种植基地落户于安置点附近的契机,镇、村两级听取包保干部的意见后,有针对性的拟定了搬迁贫困户未来3—5年发展规划与措施,其中发展优质蔬菜种植的有7户、生猪代养扶持的有 5 户、林下养鸡扶持的有 8 户、冷水鱼养殖基地务工扶持的有 4 户、合作社务工的有12户、黄牛养殖的有1户、公益性岗位护林员有3户。按照“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对搬迁户后续产业扶持进行了人员的责任包保。

在后续产业帮扶中,天龙镇积极探索,总结出多种模式联结搬迁贫困户。

一是订单模式。主要为生猪代养和蔬菜种植,结合高田村现有的年出栏6000头生猪的养殖场,将其中600头通过“公司+合作社+農户”的养殖方式划分给贫困户代养。生猪代养一般1—2人就可以饲养,饲养170—175天达到130公斤以上,出栏率不低于94%,饲肉比控制在1∶2.3—1∶2.55,药品消耗每头猪不超过45元,每头可以获取代养费150—200元,600头生猪可以获得9万—10万元的经济收入,每户贫困户可实现年收益6000—8000元,目前有7户贫困户参与其中,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户5户;蔬菜种植户采取与公司签订购销合同的模式,贫困户在合作社流转的土地上按低于市场价25%的标准获取,每亩节约成本投入200余元。栽种过程中所需的种苗、农药、化肥及生产资料全部由公司提供,有效地从源头降低了贫困户的种植风险,待种植的农产品上市后,公司按合同价保底回收,排除了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核减成本投入后,种植贫困户拿到手的就是全部纯利润。

二是分红模式。采取合理有效分配机制,养殖场扣除600头贫困户代养的数量外,在余下5400头生猪产生的净利润中拿出30%进行利益分配,其中1/8作为合作社的风险补偿金、2/8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余下5/8作为合作社联结的贫困户分红,目前高田丰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联结的分红贫困户为12户,平均每年分红约9000元。

三是入股模式。主要通过贫困户扶贫小额贷款入股合作社参与分红的方式,共三年分红期,每年3000元。通过入股模式,即扩大了合作社的经营,又解决了贫困户单打独斗面临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不稳定因素的困境。目前已签订入股协议的贫困户有27户,第一笔分红已于2017年6月发放到位。

四是务工模式。对于有劳动力的搬迁贫困户,结合合作社的务工需求,签订劳务合同,每月保底工资1800元,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目前已有16户易地搬迁贫困户长期在安置点周边基地务工,据统计2017年、2018年在村集体合作社和周边产业务工人数达到3200人次,其中贫困户占980余次,有效提高就业增收的目的。

除了上述村集体合作社自主经营与联营的农牧一体化项目中贫困户四种利益联结机制外,通过多方大力支持,2018年底,市、区两级政府引进了贵阳农投公司,着力打造落户于高田、合旺村区域内为中心的万亩高标准蔬菜示范基地,该基地按“136”模式进行建设,“1”即1000余亩先行区,“3”即3000亩核心区,“6”即6000亩示范区,目标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投入2.6亿元(先行区3200万元,核心区9900万元,示范区1.298亿元)创建1万亩高标准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并辐射带动周边5—6万亩种植区。基地主要种植品种为豇豆、生菜类、花菜类,现蔬菜正在进行采收并直供粤港澳大湾区,每天从基地运出去的蔬菜近80吨。

三、就业增收暖民心

示范基地的建设,主要采取“三权共股、三主共赢”的模式(即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入股到股份制公司,以农户为主体,合作社主推,公司主导开展高标准蔬菜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土地股权化,经营专业化,种植市场化,从而实现三方共赢),有效激发了搬迁贫困户的积极参与性,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化、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的高标准方向发展,实现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源头上彻底解决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有保障”的目标。

从起始阶段就注重利益链接机制建立,为确保群众利益,示范基地按照产业发展有市场、生产经营有收益、农民集体有分红的原则,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以“土地入股分红+利润分红+劳动收入”的方式,有效建立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推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战役取得关键性的胜利。

有效利用安置点周边的产业发展契机,搬迁群众依托农业产业发展项目解决就业务工是关键。部分安置点的贫困户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现在什么都不愁,技术有人教,务工每天有钱进,年底有分红!”在安置点附近的高标准蔬菜基地里,很多搬迁群众娴熟利落地将蔬菜育苗托盘上的莴笋苗进行移栽,15分钟就可以移栽完一盘莴笋苗,按计件算,光是工资收入一天就有100元。移栽过程里面学问大得很,比如每一株苗的间距、行距都有讲究,都关系着莴笋能否充分吸收养分和接受光照。

公司安排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服务,手把手、面对面的指导群众如何种植。每次技术培训时,大家依然难掩兴奋,都喜欢在田间地坎上实践。这样一来比较接地气,二是不耽误工天。100多人参加,地坎边都站满了人,学习蔬菜的播种育苗、施肥管理、病虫防治等实用知识。

高标准蔬菜种植基地和安置点周边的产业发展,依托天地和生态农业发展公司和贵阳农投公司加强技术服务,解决搬迁群众及周边贫困户就业问题,技术服务上,老百姓需要什么,政府就积极联系开办种植、养殖、技工和驾驶技能等各种专业知识的培训,并在培训后发放相关的“结业证”,农民持证上岗,成为职业农民,保障就业和发展需求。

高田村安置点周边除重点发展1500亩蔬菜种植基地,还发展了茶叶、中药材及食用菌等八项产业。每项产业都离不开各级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高田村的农业产业吸收了来自政府和龙头企业的专业能量,运用现代科技提升了产业效率。各级组织了农技服务专家220余人次,在高田村面对面开展技术服务3000人次,最大限度为安置点周边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服务,破解了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同时,也为安置点搬迁贫困户就业务工提供有力保障。一个个基地的建成,一项项产业的兴起,让高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广大群众脸上洋溢起了幸福的笑容,有力地诠释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猜你喜欢
搬迁户高标准易地
铜鼓县:以“四真”提“四感” 高质量推动易地搬迁后扶工作
建设高标准农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022年我省将建成5000万亩高标准农田
释放“六有”活力 抓实后续扶持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山西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复工
臧学万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适应困境研究
高标准要求未尝不可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