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华 张道田 于学奎 罗干 李延民 单秀灵 沈家成 高景春
摘要 荃优822是安徽省皖农种业有限公司和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不育系荃9311A与恢复系YR0822配组选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本文介绍了该品种在华南作晚稻种植的特征特性,并总结了其在华南作晚稻种植的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杂交水稻;荃优822;晚稻;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9-0023-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荃优822是安徽省皖农种业有限公司和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不育系荃9311A与恢复系YR0822配组选育的杂交水稻品种,該品种已通过湖北、安徽、贵州、华南等区域审定,在湖南、江苏、江西、河南、福建等省的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稻区域已通过引种备案,在长江上游重庆、四川等地也通过引种备案。现对2017年和2018年荃优822在华南作晚稻种植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进行探讨,旨在为该品种在华南的应用及推广提供参考。
1 特征特性
1.1 植物学性状
荃优822参加华智联合体华南感光晚籼组区域试验,2017年试验结果表明,荃优822全生育期116.7 d,较对照博优998迟熟1.5 d;有效穗246.0万穗/hm2,株高108.5 cm,穗长23.7 cm,每穗总粒数148.0粒,每穗实粒数119.7粒,结实率81.1%,千粒重27.6 g,结实率小于65%的试点1个。2018年试验结果表明,荃优822全生育期118.8 d,较对照博优998迟熟2.5 d;有效穗234.0万穗/hm2,株高98.2 cm,穗长23.6 cm,每穗总粒数147.0粒,每穗实粒数114.6粒,结实率78.8%,千粒重27.4 g,结实率小于65%的试点2个。
1.2 产量
2017年区域试验汇总结果表明,荃优822各试点平均产量6 925.05 kg/hm2,对照博优998平均产量6 912.15 kg/hm2,荃优822较对照博优998增产0.19%,增产不显著,增产点比例为50%;2018年区域试验汇总结果表明,荃优822在各试点的平均产量为6 962.40 kg/hm2,对照博优998平均产量为6 688.50 kg/hm2,荃优822较对照博优998增产4.10%,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为85.7%
1.3 抗性
2017—2018年,荃优822在华南作晚稻栽培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鉴定单位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上杭县茶地镇水稻抗病育种协会,2年鉴定结果如表1所示;另外,对荃优822主要病虫抗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1、表2可知,荃优822抗性表现为:稻瘟病综合指数3.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中抗稻瘟病;白叶枯5级,中感白叶枯病;褐飞虱9级。
1.4 品质
2017—2018年2年分别对荃优822的稻米品质进行检测,由广东湛江、广西南宁、福建泉州3个试点提供稻谷样品,递交至农业农村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进行检测。
由表3可知,荃优822米质2年综合表现:出糙率81.7%,整精米率61.3%,垩白粒率8%,垩白度2%,直链淀粉含量14.9%,胶稠度71 mm,长宽比3.2,主要理化指标达到部标二等优质稻谷质量标准。
2 栽培技术
2.1 适时播种
荃优822在华南作晚稻,一般7月上中旬播种,大田用种量22.5 kg/hm2,秧田播种量225 kg/hm2,稀播培育壮秧[1]。
2.2 适龄移栽
育苗移栽一般秧龄为20 d左右,不要超过30 d;抛秧一般在秧苗3.5~4.0叶时期最佳。栽插规格16.7 cm×20.0 cm,每蔸栽2粒谷苗,基本苗插足105万~120万株/hm2 [2]。
2.3 肥分管理
一般底肥施25%水稻专用复混肥525 kg/hm2,栽后5~7 d结合施用除草剂,追施尿素90~120 kg/hm2,幼穗分化初期施氯化钾112.5 kg/hm2,后期看苗适当补施穗肥[3]。
2.4 水浆管理
浅水活蔸,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当大田总苗数达到375万株/hm2时,及时落水晒田,严控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孕穗期至抽穗期保持田间有浅水[4-5]。灌浆期干干湿湿,保持根系活力。切忌落水过早,以免根系和叶片早衰。
2.5 病虫害防治
坚持强氯精浸种,预防恶苗病等种子带菌病害的发生。大田期根据病虫预报,及时施药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白叶枯病、纹枯病等病虫害。稻瘟病重发区,注意施药防治稻瘟病。
3 参考文献
[1] 张云虎.杂交水稻荃优822在皖、鄂、黔的种植表现[J].园艺与种苗,2017(7):44-45.
[2] 杜宜新,阮宏椿,王茂明,等.福建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7):217-221.
[3] 朱小源,杨健源,刘景梅,等.广东水稻品种抗稻瘟病性分析与利用策略[J].广东农业科学,2006(5):34-37.
[4] 冯爱卿,周继勇,朱小源,等.华南杂交水稻新组合稻瘟病抗性评价[J].杂交水稻,2016,31(6):52-58.
[5] 潘俊峰,钟旭华,黄农荣,等.不同栽培模式对华南双季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19,31(6):857-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