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摘 要: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教学,需要教师综合性分析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表现,设计真正高效的数学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质量。为此,教师应当按照“新课改”的教学思想,并以学生为当前数学教学的主体,设计相对高效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故而,教师综合性分析诸多教学策略后,选取合适的教策略和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关键词:有效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策略分析
对于初中数学教师而言,教授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明确“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教学重点,并围绕这一主题设计相关的教学策略。为此,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精妙的问题,以此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且,教师就学生实际出现的错误进行指正,引导学生主动纠错,使学生的数学知识点理解更为牢固。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指导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对于形象化的数学教学内容,会有极强的学习意愿,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很高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针对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设计相应的情境教学法,希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因此,教师决定细致的研究初中数学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点的教学关键,并借此为学生们设计相关的数学教学情境,希望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情境设计之后,按照学生课堂学习表现出的兴趣点,进行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设计。通过教师展示出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为积极有效,从而真正改善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现状,起到了极佳的数学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们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时,就以此为基础为学生们设计相应的学习情境。为了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结合学生对实操性教学内容感兴趣的特点,为学生们创设实践性教学情境。“现在有身高1.75米的学生一名,长度为20米的卷尺,要求学生有效测量出国旗杆的高度。”通过教师设计的实践性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吸引到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学生对这样的实操性情境表现出极高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就更加明确。通过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的实践性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质量。
二、设计巧妙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创造性
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教学期间,需要教师为学生们设计大量的教学问题,以此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教学内容,并起到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的目的。为了能夠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更具思维性的教学内容,以此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从而进一步提升当前的数学教学效果。教师在指导课堂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两个关键点。其一,教师需要认真观察学生的思维状况,引导全体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问题思考。其二,教师应当采用循序渐进的引思教学机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稳步提升。通过教师有效的问题教学指导,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启发作用。
因此,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的课堂教学问题,需要经过系统性的教学分析。恰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完全平方公式”的内容时,就需要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相关的教学问题。在学生们进行问题思考的过程中,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进行问题思考,以及有效的运算核验,从而确保自己解决数学问题的准确性。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相应的教学引思问题,能够突出学生解题思维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本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设计相关的教学问题,能够切实启发学生的解题思维,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课后自主纠错,提升学生知识牢固性
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需要贯彻“自主纠正”的教学原则。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一个不断出错和纠正的过程。只有学生发现自己出现的相关错误,并结合自己对这些知识内容的深度思考,从而有效解决数学问题,才能够真正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认知水平。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历练,能够具备极强的思维嗅觉,并迅速找准问题的症结,从而有效解决问题,并使自己对该问题的认知更为牢固。
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有理数加减法”的知识期间,就为学生们设计大量的运算题目,以此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运算,希望能够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理解。在学生们进行题目运算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强化自己对于有理数加减法的认知水平。同时,教师指出学生当前存在的诸多错误,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方法,进行系统性的自我纠正,以此使学生的知识理解更为牢固。
综上所述,教师在指导学生们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综合指导,以此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梁亭亭.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4):42.
[2]李成杰.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能力的培养途径[J].才智,2019(3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