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萍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本文立足小学数学,对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给出了几点个人的建议,还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多元化;课前预习
微课作为新媒体时代下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因其短小、重点突出、可传播性,用于数学教学中突破重难点,呈现知识点与技能展示,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探索微课在数学教学中多元化的应用与技巧,让微课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新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将会对微课的普及和广泛推广有重要意义。
一、发挥自主学习为宗旨,让使用环节多元化
(一)课前预习,做好概念阐释与知识准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以螺旋形知识链组织,因此在前置性学习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准备好已學过的知识,二是扫清本节课思维难点,即做好预习工作。因此在前置性学习方面,微课的使用可以呈现复习。例如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的知识时,可以利用微课复习前期学过的面积单位,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复习有关圆和长方形面积。还可以是对本节课思维难点的提前学习。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所学的知识点为小数除法,但学生课堂上对“购物”这一生活情境的构建直接影响本节课的学习。因此课前利用微课学好生活中的购物就是对本节课的极大帮助。
(二)新课讲授,降低理解难度
在数学教学中,抽象概念的建模对学生十分重要,但往往有些东西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很准确,而且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弱,难以达到准确理解。因此利用技术手段将抽象形象化,不但可以降低课堂成本,而且可以让学生迅速形象地掌握知识。例如一年级学习比较大小,重难点为利用抽象符号比较数字的大小。面对一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利用微课将抽象的符号形象化,是一个不错的做法。学习“线的认识”,利用微课《线的三兄弟》将“点运动成线”这一抽象概念,利用生动的故事呈现,帮助学生在思想中建模,抽象事物形象化,得到了学生的喜爱。
(三)课后使用,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
数学因为其本身的学科属性,无法像语文课那样上得宽广深厚,但微课在课后拓展的使用却可以抵消这一学科特点,让数学更贴近生活。例如学习完“人民币兑换”,进而利用微课向生介绍世界各国的货币文化,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将数学课的人文性极大地体现了出来。学了“认识方向”后,老师利用微课向学生介绍指南针的发展史,制作的《指南针的前世今生》让学生明白了小小的指南针上也蕴藏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史。
(四)微课练习,资源共享
练习课上应注重方法与技巧的总结,此时微课所呈现的东西,可以不是严密的数学逻辑推理,只要是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或经验,皆可成为微课。而教师间的资源共享,让优秀的解题技巧类微课资源共享,必将让练习课效率大大提升。
二、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内容素材多元化
(一)故事型微课,激发兴趣
小学生抽象思维弱,有意注意维持时间短,以故事形式展开学习的切入点非常吸引孩子,有助于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接受新知识。例如《小导弹的故事》以小导弹的自叙来进行抽象符号的教学,“分数的认识”从西游故事来初步学习分数的认识。因此以故事来设计微课,在激发兴趣方面有独到的效果。
(二)技巧型微课,重在纠错
纠错是数学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的现象,错误的出现通常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前期学习知识而产生的前置影响,可能是讲授新课过程中方法不当,又或者是授课老师在这方面认识不足而导致错误较多。通常一旦产生大批出错时,都会耗费老师大量的课时来纠错,这一现象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极大的精神考验。因此在面对此类问题,让老师们将自己在解决某一方面问题上的经验技巧提炼成微课,进行分享,让更多老师和学生受益,以避免在纠错上耗费巨大精力。在这方面本课题中做得较好的有《乘法分配律》《周长与面积的题组练习》《巧记长度单位进率》等。总之,对于解题技巧型微课,只要是可行的,能巧妙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就是极大的成果,不拘泥于数学推理和严苛的理论逻辑。
(三)演示型微课,情境展示
在常规的教学中,面对抽象概念,大多数老师采用的方式是语言描述,外加课件动态展示,但往往以学生的理解能力,空泛的语言并不能做到让学生人人过关。因此将此类需要演示的内容做成微课,会降低教学抽象概念难度。例如“点动成线,线移动成面,面旋转成体”,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线的三兄弟》在这方面是做得较为成功的一个案例,真正做到了化抽象为形象,让“点动成线”这一概念不再是空泛的语言叙述。
总而言之,微课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增进对微课的认识,借助微课优化整个教学流程,促进教学的提高,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赵一乐,马娟,刘春志.现代交际.2018(06).
[2]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苏菊.西部素质教育.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