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伟
摘要:西安市长安区南依秦岭、北临西安,资源条件良好,区位条件优越,其休闲农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同时存在着产品同质化严重、经营规模较小等问题,基于自身优劣及环境情况制定相应的产品开发及发展策略成为其当前所需。本研究基于RMP分析提出实现长安区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应加强本土文化和休闲农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乡村生态研学旅游,并注重品牌打造和加强社区合作等对策。
关键词:长安区 休闲农业 RMP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
1 背景分析
休闲农业是集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形态。发展休闲农业对促进农业增产、改善农民生活、保护农村生态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陕西省于2017年提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助推产业扶贫的意见,全省休闲农业发展呈现速度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西安市长安区地处秦岭北麓,气候温和,光热条件好,地势平坦,给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空间保障用地,并且紧邻省会城市西安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与交通条件,其休闲农业也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目前长安区休闲农业经营户达到1632余户,百亩以上休闲观光农业园区64家,全区休闲农业年均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实现收入7亿余元。同时长安区休闲农业存在着产品同质化严重、经营规模较小等问题,全面分析长安区休闲农业的优劣之势,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策略成为当前所需。
2 休闲农业研究现状
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產物,学者在对其研究过程中称谓不一, “乡村旅游”是最为常用的表述方式。有学者指出乡村旅游是初级的休闲农业旅游形式[1],其立足地域视角,主要强调自然性和乡村性。就本研究而言,“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业旅游”等不同称谓是对同一事物基于不同视角需要的表述,休闲农业是基于产业经营角度对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表述,可理解为“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而创新出的一种农业经营管理模式[2]”。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更多的人摆脱传统的农耕环境进入城市生活,在客观上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享受休闲,有学者指出“日益加快的城镇化建设”对我国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功不可没[3]。休闲农业的开发模式有多种划分方法,根据其发展的驱动不同可以分为城市依托型、资源依托型、大景区配套型[4];根据产品的差别可以分为民俗庄园型、观光参与型、科普教育型、休闲娱乐型、农业公园型[5]等等。现阶段,国内学者对休闲农业的发展路径、规划、问题、策略做了大量研究,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与可持续性也在不断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还有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不同省市的休闲农业进行具体研究,如河南省[6]、山东省[7]、舟山[8]、山西省[9]等。目前,关于休闲农业的研究越来越细致和深入,研究方法上侧重定性研究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的视角也更加新颖和多样。
3 西安市长安区休闲农业旅游RMP的 分析
RMP(昂普)分析法是著名学者吴必虎教授针对区域旅游开发提出的一种以产品为中心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将资源 (Resource) 、市场(Market) 进行综合考虑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产品 (Product)分析。该方法简单明了,对查找产业问题、制定应对策略具有指导意义。国内众多的学者利用此理论对茶产品、休闲农场体验产品、盐碱地特色休闲农业旅游、城市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等进行了研究,为丰富RMP理论和我国休闲产品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实践案例。
3.1 R(资源)分析
西安市长安区南依秦岭,北临西安,自然乡村景观优美,人文底蕴深厚。目前,长安区推出了市民可以亲身参与的长安国际赏花节(王莽桃花节、长安万亩梯田花海油菜花节、首届兰花节、虎峪第三届槐花节等)、音乐摄影节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节庆活动。建设了以八里塬、白鹿塬和杨庄台塬为核心,浐河沿岸大田花卉景观带为纽带的“三塬一带”万亩油菜、油葵标准化种植基地,将长安东部塬坡建成距西安最近的“花海梯田”观景区。已启动建成的陕西首个“中国农业公园”——长安农业公园也将为市民呈现花田、农耕以及一百多户古建筑民居休闲体验活动。大秦岭兰花生态园、鲜花港、南佛沟生态农业观光园、龙泉现代农业生态园、圣驾农业生态园、长安花卉博览园等都已被确定为西安市第二批休闲农业示范园区。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和山水、乡村文化资源禀赋,西安市长安区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和西安南部休闲观光农业产业聚集区,也逐渐成为西安周边市民体验乡村田园生活的休闲胜地。
3.2 M(市场)分析
紧邻省会城市西安是长安区最为突出的区位市场优势,大部分到长安区体验乡村休闲的游客以西安市区及周边散客自驾和家庭出游方式为主,重游率较高。统计显示,2018年,长安区共接待游客6824.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9.92亿元。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长安区休闲农业旅游在全国知名度较低,在百度指数中输入长安区知名景区白鹿原影视城和翠华山,关注的省份主要有陕西省、河南省、山西省和四川省,城市为西安、咸阳、渭南、宝鸡、北京等,而与休闲农业相关的景点的词条并未收录。未来,长安区休闲农业可重点开拓西安市周边县市客源市场,以休闲农业为重点,创新升级休闲产品,逐渐形成主题化产品体系,增强游客的黏性,提高知名度和游客的重游率。
3.3 P(产品)分析
同质化严重,产品创新不够等问题是长安区及周边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通病,目前长安区休闲农业仍以传统的山水观光产品为主,休闲、度假、体验类产品供给不足,部分休闲农业开发者在开发经营过程中缺乏对本地文化的梳理和挖掘,没有意识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丢失了农村的根本的乡土文化气。目前产品不能满足当前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市场需求,难以留住过夜游客,增大旅游的贡献率。
4基于 RMP分析的西安市长安区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4.1 加强本土文化和休闲农业深度融合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提升旅游产品内涵的重要途径。目前长安区的休闲农业主体多是由农家乐、农业观光园、生态园组成,经营产品多为农家餐饮、农家住宿、采摘垂钓、农业观光等,挖掘本土农耕文化的体验产品较为匮乏。在后期发展中,一是应深挖本土特色文化,将长安剪纸、长安面塑等地方传统技艺进行旅游包装,设计开发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二是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加强对文物古迹、遗产遗迹、民族村寨、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等文化载体的保护,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依托这些文化载体和文化内容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和业态。三是要充分发挥乡村传统民俗活动的作用,将乡村大集、民间文化团体、传统民俗表演和农事活动等有效融入休闲农业,增强地域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4.2 积极发展乡村生态研学旅游
当前,研学旅游在全国得到快速发展,其是“旅游+教育”的融合形态。“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具有与研学旅游活动对接的先天优势,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朴素的乡土风情、原汁原味的大自然对学生具有较强吸引力。依托区位优势,长安区应积极对接西安各类中小学校,以“农业”、“农村”和“大自然”为核心卖点,探索短距离生态研学旅游产品。在长安区现有休闲农业的基础上,注重对自然和环境的保护,致力打造原汁原味的生态环境,营造“大自然”的环境氛围。对农业产业生产和发展进行“教育性”加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需求,将农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技术、科技等内容通过不同的载体和活动向学生一一呈现,使农业生产成为一堂生动的农业科普课。
4.3注重品牌打造
当前旅游发展对品牌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旅游品牌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诸如“好客山东”、“常来常熟”等等。就目前而言长安區的休闲农业省内民众知晓率较低,这一方面跟自身发展情况有关,也跟发展主体品牌意识不强有关。对长安区农业和旅游主管部门而言,一方面应注重品牌争创活动,“花海梯田”观景区、长安农业公园、大秦岭兰花生态园、鲜花港、南佛沟生态农业观光园、龙泉现代农业生态园、圣驾农业生态园、长安花卉博览园等景区通过组合打包的形式积极争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品牌。另一方面加强区域休闲农业发展的标准化打造,根据实际需求对项目打造、服务标准、产品价格等内容进行标准化,以统一的标准提升产品服务水平。另外应重视宣传促销,创新营销理念和形式,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资源逐步扩大项目影响力。
4.4加强社区合作
对休闲农业而言,经营主体复杂、经营规模有限,“单打独斗”的发展形式不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应加强区域合作,提升整体竞争实力。长安区政府主管部门应积极引导成立行业协会组织、村级(镇级)互助合作社等社区化合作组织,开展行业自助、互助式行业管理经营活动。一方面通过该组织实现各项目、各经营户之间优劣互补、产品互补,为游客提供全方位高品质休闲服务;另一方面通过该组织进行服务培训、行业约束、信息分享提升经营户的整体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另外通过社区合作实现区域营销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武巾人. 济南近郊休闲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7.
[2]成升魁,徐增让,李琛,吴月湖.休闲农业研究进展及其若干理论问题[J].旅游学刊,2005(05):26-30.
[3]毛勇.关于我国农业旅游开发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04(04):17-18.
[4] 马勇.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
[5]白有光.进一步加强农业区划工作努力为京郊农村经济现代化服务[J].农业区划,1992(02):45-47.
[6]王中雨. 休闲农业中旅游业与农业耦合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04): 232-236.
[7] 杨锐.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山东省休闲农业发展策略研究[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48(06): 952-956.
[8] 陈文. 舟山地区休闲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01): 232-236.
[9] 曹哲,邵秀英. 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及优化路径[J]. 世界地理研究. 2019, 28(01): 20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