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2020-05-27 09:47周萍
农业与技术 2020年9期
关键词:玉米栽培新技术病虫害防治

周萍

摘 要:近年来,玉米栽培新技术促进了玉米生产中生产效率与质量的提高,但目前我国玉米栽培新技术应用中仍存在一定制约因素,随着生态环境变化,玉米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要提高玉米产量必须提高玉米生产科技含量,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玉米栽培新技术体现在耕地翻整、播种策略等方面,病害类型有小斑病、纹枯病等,玉米虫害主要有玉米螟等,需要总结我国玉米栽培新技术发展情况,根据玉米栽培新技术特点,对玉米栽培新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做好玉米栽培新技术推广应用,提高玉米生产品质与产量。

关键词:玉米栽培;新技术;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0515034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居世界第2,我国玉米种植历史悠久,农民大多都有种植玉米的经验。玉米总产年均增长率居于作物之首,集食用饲用于一体,提高玉米产量对发展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玉米需求刚性增长,加入WTO后玉米产业面临巨大挑战,当前玉米生产面临提高单产的任务,传统玉米种植栽培中由于病虫害因素影响,制约了玉米产业发展。如何将玉米由粮食转化为资源,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保障玉米种植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玉米生产要从政策上保护玉米种植面积,依靠科技进步综合增产技术,增强我国玉米产品国际竞争力。

1 玉米种植发展研究

玉米是禾本科玉蜀黍属植物,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是世界产量最高的农作物,因其富含丰富的蛋白质等营养元素被誉为长寿食品,玉米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南美洲,当前玉米种植分布于30°~50°纬度间,我国玉米产区主要为华北、东北地区。我国种植玉米已有数千年历史,种植玉米主要推广引进品种,结合人工选择适应中国环境的品种。

世界谷物总产量中,玉米居于第2位,玉米是中国种植最广泛的谷物作物,其产量50%以上用于转换为必需家畜产品,玉米是大宗谷物中最适宜为工业原料的作物。玉米发展成为重要的粮食经济作物,随着农业加工业发展,世界对玉米需求量持续增长。发达国家玉米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64%,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明显[1]。近年来玉米种植总体趋势是种植面积稳定,总产量不断增长。

玉米在我国栽培约有4700多年,由于产量高,适应性强,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玉米营养丰富,具有食用饲用价值,我国播种面积在2000万hm2左右,在粮食作物中居第3位。我国对玉米栽培技术积累了丰富经验,玉米产区自然条件差异大,要根据种植地土壤质地选择适宜的品种。国内外开展玉米种植的研究较多,我国玉米高产栽培有了新的突破,主要技术有肥料施用,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国内玉米产业链是我国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玉米成为我国第2大作物,为解决我国人口温饱问题,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做出巨大贡献。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呈现南增北减的态势,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玉米消费量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南方地区为解决供给不足矛盾不断扩大玉米种植面积。

2 玉米栽培新技术要点

我国玉米产业发展具有市场区位优势、食品安全优势,取得很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农田基本设施落后,加工业发展缓慢[2]。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得到突破性进展,应用综合组装等技术,形成产量为指标,优质高效集约化栽培技术体系。高产栽培技术主要为改进施肥灌溉技术,综合组装适用技术,发挥玉米增产潜力。

玉米苗期阶段以长根为主要特征,根的增长量明显多于茎叶。穗期阶段葉片等营养器官旺盛发育,穗期是玉米重要的生长期,穗期生长情况直接影响玉米成熟后产量。花期阶段玉米基本停止生长,花期包含玉米开花,吐丝等全过程,玉米开花是雄穗抽出后3d左右开花散粉,散粉时间集中于7∶00-11∶00,花丝受精后到玉米成熟阶段是玉米籽粒生长期。

玉米栽培新技术主要体现在耕地翻整,播种策略等方面。精耕细作能提高玉米种植效率,播种前需控制耕地翻整程度,大范围应用机械耕地,清除前季秸秆等。翻整耕地辅以科学灌溉策略能提升玉米出芽率。玉米品种要根据水文条件不同进行选择,为提升种子抵抗力,可在播种前对玉米种子进行晾晒处理,更换拌种药剂,需把握晾晒时间,提升玉米种植质量,科学合理的种子处理是重要手段。后期生产受到播种时间影响,北方平原地区最佳播种期在5月左右,根据品种选择适宜植株密度。

玉米生长中需要制定合理的施肥策略,使用较多的种植底肥是氮磷钾肥,要结合土壤养分控制施肥量,对氮磷钾肥比例适当调整。氮磷肥用于玉米种植前期,能改善土壤营养状态,提升玉米产量。通过对先进玉米栽培新技术使用,可以综合分析玉米作物栽培过程,有效改善玉米栽培过程,提升玉米质量。由于玉米栽培新技术是将栽培涉及到各环节因素融合的整体性技术,玉米栽培新技术研究,可以在玉米栽培中病虫害防治,产量提升方面提供助力。

3 玉米病虫害防治策略

病虫害出现会影响作物生长。需要研究玉米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降低玉米种植经济损失。常见的玉米病虫害有30多种,如青枯病,茎腐病、红蜘蛛等[3]。为保证玉米病虫害防治效果,生产中主要通过玉米病害理性判断制定相应防治策略。

玉米种植病害呈现出曾控制病害再度爆发,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的态势。北方玉米种植中常见的病害类型有小斑病等,纹枯病是对玉米种植影响最大的病害,玉米出现纹枯病后其吸收养分能力下降,及时发现,可采用药物灭菌方式处理,将药物采取直接喷洒方式作用于植株。玉米黑粉病爆发原因是黑粉菌,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处理降低黑粉病病发率。处理玉米种子药剂与玉米种混合搅拌,选择玉米种子应参考生态环境特征,可选用种植抗黑粉病品种降低玉米黑粉病感染率或播种前清除残留秸秆等措施降低玉米黑粉病发病率。

玉米病害原因主要有耕作栽培制度改变,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异,植物保健措施不健全等。穗期玉米如遇雨雾天气,易流行纹枯病等,纹枯病发病后叶片呈现淡褐色斑块,病害开始由基部叶鞘向植株上部蔓延,穗宝形成大块病斑,可用药剂氟硅唑4000倍液喷雾防治。青枯病是玉米灌浆成熟期的主要病害,可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保证玉米群体通风透光条件。玉米小斑病发病具有规律性,通常在7—8月份发病率较高,由于夏季潮湿空气导致。降低小斑病发病率可选用抗病品种,做好田间管理,苗间排水,阻止病原体传播。病害种类较多,防治方法多样,病害治理需将单一病害防治向系統防治方向转变。

玉米生长期不同阶段发生病虫害种类不同,玉米栽培技术较为成熟,但仍有多种病虫害严重威胁玉米产业安全。抽雄前病害有粗缩病、黑粉病等,生长后期主要病害有灰斑病、大斑病等。病虫害发生受到地形等多种因素影响,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病虫害不同。玉米生产中以主要病虫害为防治对象,实行健身栽培为主的农业防治为重点。将病虫害为害控制在较低水平,采取可行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

玉米常见虫害包括蚜虫、螟虫。玉米螟是褐色小体型飞虫,吸附于玉米叶片,进入玉米体蚕食重要部位,严重影响玉米产量。防止螟虫常用药品为辛硫磷,在植株中放置药物颗粒杀死玉米螟。可通过田间放养赤眼蜂生物防治。玉米蚜虫大量聚集会影响玉米生长,蚜虫繁殖速度快,不及时防治会导致病害迅速扩散,防治玉米蚜虫可从生物天敌瓢虫进行,还可通过喷洒化学药剂如啶虫脒等进行防治。

4 结语

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研究体系完善,各农业研究院形成完善的玉米栽培新技术应用体系。随着现代玉米栽培新技术发展,病虫害防治与自然适应方面有了更好表现,为确保玉米产量品质,需要掌握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应用高产栽培新技术。未来发展中要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完善玉米栽培技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燕燕.优质玉米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03):195.

[2]李忠波.浅析优质玉米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子科技,2020,38(03):30,33.

[3]刘波,胡春梅.新时期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J].种子科技,2020,38(03):87,89.

(责任编辑 李媛媛)

猜你喜欢
玉米栽培新技术病虫害防治
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对策
玉米栽培中密度与施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