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穗中期增温高温处理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2020-05-27 09:47胡雪徐承昱韩笑
农业与技术 2020年9期
关键词:粳稻高温产量

胡雪 徐承昱 韩笑

摘 要:本文以南粳46和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采用移栽和直播2种种植方式,于孕穗中期进行增温、高温处理。研究表明在2种栽培方式下,南粳9108高温热害程度比南粳46更加严重。增温、高温处理后使水稻产量下降,结实率降低,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减少,并且降低了水稻干物质积累量。穗后21d至成熟期,2个品种剑叶在增温高温处理下的SPAD值均显著高于常温处理。穗的氮素分配比例南粳9108各期总体表现为常温>增温>高温且差异显著,南粳46总体以常温、增温条件下较大。栽培方式对相同温度处理下各器官氮素分配影响差异不明显。

关键词:增温;高温;种植方法;产量; 粳稻

中图分类号:S157.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0515001

引言

本试验研究2种不同种植方式下增温、高温处理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量、剑叶SPAD值以及各器官氮素分布的影响,以期为气候变化情境下对优质稻米的栽培方式和品种选育提供选择的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材料

本实验选择了2个粳稻品种(南粳46和南粳9108),并于2016年和2017年水稻种植季节在扬州大学盆栽场(E 119°42′,N 32°39′)种植。

1.2 试验方法

盆栽试验,每盆(高30cm,直径25cm,体积14.7L)装土20kg,种植3穴,每穴3苗。模拟2种不同的种植方式:机械化直播和机插秧移栽。

于齐穗期将生长于室外的30盆稻株移入扬州大学人工智能气候实验室进行常温、增温和高温处理14d,常温处理参考历年气象局发布同期平均10a的数据,增温处理较历史同日增长2℃,高温处理较历史同日增长5℃(表1),湿度、光照设置为历史同日平均值。温度处理结束后移至盆栽场正常生长。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1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测定

成熟期每个品种各个处理随机选取3盆(9穴)測定实际产量并且选取3穴有代表性的成熟稻株,测定单株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

1.3.2 干物质量测定及含N量测定

齐穗期为初始数据,孕穗中期后每隔7d取1次植株样至成熟,每次2穴,共4次。取样后样本去根后按器官分为茎秆、叶片和穗,分别装袋并烘干至恒重,分别测定茎秆、叶片和穗的干物重。测完粉碎后的植株样品,用H2SO4-H2O2联合消煮-蒸馏法消煮后测定N的含量。

1.3.3 剑叶SPAD值的测定

2个品种每个处理随机选定10个植株,齐穗期后每7d测定选定的10个植株剑叶的SPAD值,共测定4次。使用由日本Minolta生产的SPAD-502型叶绿素计进行SPAD值的测定。

1.3.4 数据分析方法

运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Origin pro 8.5.1和Excel 2003绘制图表。

2 结果与分析

2.1 孕穗中期增温高温处理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孕穗中期进行增温、高温处理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如表2所示,各处理间穗数和每穗粒数差异不显著;千粒重均为常温对照下最大;结实率除移栽方式下南粳9108其余均表现为常温>高温>增温,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南粳46的产量大于南粳9108,随着温度升高产量明显下降。其中,南粳46在移栽方式下高温处理减产最多,为27.82%,在直播方式下增温处理减产最低,为4.73%。

2.2 孕穗中期增温高温处理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总量的影响如表3所示。直播方式下南粳9108在穗后21d增温、高温处理后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低于常温对照,移栽方式下南粳46在穗后28d和穗后35d 2个温度处理间差异显著,其余处理无显著差异。随生育期的推移2个品种干物质积累总量均逐渐增加,至成熟期达到最大值。移栽方式下增温、高温处理使南粳46在成熟期较常温分别降低了14.43%和10.25%,南粳9108分别降低了21.49%和20.17%;直播方式下增温、高温处理使南粳46在成熟期较常温分别降低了3.08%和8.41%,南粳9108分别降低了2.10%和5.63%。

2.3 孕穗中期增温高温处理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剑叶SPAD值的影响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剑叶SPAD值的影响如图1所示。在2种种植方式下,南粳9108和南粳46各个温度处理下剑叶SPAD值均随生育进程逐渐下降,其中穗后21d降低速度缓慢,穗后28d至成熟期快速下降。移栽方式下增温、高温处理使南粳46在成熟期较常温分别升高了49.88%和23.58%,南粳9108分别升高了100.14%和146.32%;直播方式下增温、高温处理使南粳46在成熟期较常温别升高了49.67%和39.96%,南粳9108分别升高了160.93%和75.06%。

2.4 孕穗中期增温高温处理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各器官氮素分布的影响  在2种种植方式下,2个品种叶片中的氮素比例随着生育期的推移逐渐降低(图2),其中,南粳9108各个时期均表现为高温>增温>常温,且差异显著,南粳46总体以增温、高温条件下较大。穗的氮素比例随着生育期的推移逐渐升高,其中,南粳9108各期总体表现为常温>增温>高温,且差异显著,南粳46总体以常温、增温条件下较大。茎秆中氮素分配比例随生育进程缓降,各个温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总体都表现为高温条件下最大。栽培方式对相同温度处理下2个品种各器官氮素分配影响差异不明显。就品种而言,增温、高温对南粳9108各器官氮素分配的影响更大。

3 小结与讨论

在相同的处理下,南粳9108高温热害程度比南粳46更加严重,说明南粳46的耐热性强于南粳9108。2个品种在孕穗中期进行增温高温处理后,水稻产量下降,结实率降低,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减少,这与骆宗强等研究结果一致[12-14]。水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结实率降低[15]。增温高温处理降低了水稻干物质积累量,且温度越高,降幅越大,与谢晓金等人试验结论一致[16]。穗后21d至成熟期,2个品种剑叶在增温高温处理下的SPAD值均显著高于常温处理,这可能是因为高温使得剑叶氮素转移效率降低。此外 SPAD值的下降幅度也随生育期推进而逐渐增大,这与刘春溪等研究结果一致[17]。成熟期各器官氮素分配总体表现为穗>茎>叶,且温度升高不利于茎叶中的氮素向穗部转移。本试验研究移栽和直播2种方式下对水稻进行增温、高温处理,明确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希望可以为气候变化情境下对优质稻米的栽培方式、品种选育和人类饮食健康提供选择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沈永平,王国亚. IPCC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的最新科学要点[J]. 冰川冻土,2013, 35(05): 1068-1076.

[2] 秦大河. 气候变化科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J]. 地理科学进展,2014, 33(07): 874-883.

[3] 杨晓光,刘志娟,陈阜.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I.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北界和粮食产量可能影响的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 329-336.

[4] Hadiarto T, Tran L P. Progress studies of drought-responsive genes in rice[J]. Plant Cell Rep,2011, 30(3): 297-310.

[5] Xiong D, Ling X, Huang J, et al. Meta-analysis and dose-response analysis of high temperature effects on rice yield and quality[J]. Environ. Exp. Bot, 2017(141): 1-9.

[6] 马娉,李如楠,王斌,等. 双季稻不同生育期净同化速率对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J]. 应用生态学报,2020, 31(03): 872-882.

[7] 万丙良,查中萍. 气候变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及水稻耐高温遗传改良[J]. 中国农学通报,2012, 28(36): 1-7.

[8] 凌霄霞,张作林,翟景秋,等.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进展[J]. 作物学报, 2019, 45(03): 323-334.

[9] 王连喜,许小路,李琪,等. 不同时期高温胁迫对江苏省水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2015(02): 95-100.

[10] 陈畅. 水稻生殖生长期不同时段高温对产量和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4.

[11] 周振翔,李志康,戴琪星,等. 水稻光合生理限制因素及改善途径研究[J]. 中国稻米,2015, 21(04): 25-32.

[12] 骆宗强,石春林,江敏,等. 孕穗期高温对水稻物质分配及产量结构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2016, 37(03): 326-334.

[13] 郑建初,张彬,陈留根,等. 抽穗期高温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基因型差异[J]. 江苏农业学报,2005(04): 249-254.

[14] 谢晓金,李秉柏,李映雪,等. 抽穗期高温胁迫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和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10, 31(03): 411-415.

[15] 孙诚. 白天增温和夜间增温对水稻氮素积累及利用效率的影响[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4.

[16] 谢晓金,李秉柏,朱红霞,等. 抽穗期高温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2012, 33(03): 457-461.

[17] 刘春溪,孙备,王国骄,等. 开放式增温对粳稻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2018, 27(09): 1665-1672.

[18] Cheng W, Sakai H, Yagi K, et al. Combined effects of elevated and high night temperature on carbon assimilation, nitrogen absorption, and the allocations of C and N by rice (Oryza sativa L.)[J]. Agr. Forest Meteorol,2010, 150(9): 1174-1181.

[19] Liu Q, Ma H, Sun Z, et al. Translocation efficiencies and allocation of nitrogen, phosphorous and potassium in rice as affected by silicon fertilizer under high daytime temperature[J]. J. Agron. Crop Sci, 2019, 205(2): 188-201.

(責任编辑 周康)

猜你喜欢
粳稻高温产量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高温季蔬菜要如此培“根”固本
全球高温
2022年11月份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2.9% 铅产量同比增长5.6%
今年前7个月北海道鱼糜产量同比减少37%
我国双季早粳稻实现“零的突破”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高温来袭,警惕寒湿作祟
2018上半年我国PVC产量数据
豫南粳稻机械化适应品种筛选及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