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高帅,李林凯,董梦雪,闵 闰
(1.华中科技大学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上海 200245)
DC-DC 变换器是一种实现电平变换的非线性系统,被广泛应用于LED 驱动、混合动力汽车等工业领域[1-3]。它的建模问题是分析和提升变换器稳定性的基础,因而实现其精确建模具有重要意义[4-6]。对于基于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的变换器,状态空间平均法被广泛用于模拟其开关动作。该方法通过对开关导通和开关关断两种状态进行平均化处理,得到每个开关周期的电压电流平均值,进而获得等效电路模型或小信号模型[7-8]。然而,传统的建模方法精度有限,这是由于在建模过程中忽略了寄生参数对电感电流的作用。
为了提升建模精度,本文采用状态空间平均和全微分法对Buck 型DC-DC 变换器进行精确建模。建模过程中考虑寄生参数对电感电流上升斜率、下降斜率的影响,得到了改进的电感电流表达式。通过对输出电压、输入电压、占空比和负载进行全微分,最终得到了改进的小信号模型。频谱分析表明,改进模型在中低频段具有更高的精度。分别基于SSM 和ISSM 模型设计PID 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基于ISSM 模型设计的控制器能够消除输出电压过冲,同时改善78%的动态响应速度。
Buck 型DC-DC 变换器是一种能实现降压的电路,基本结构如图1 所示。通过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信号控制开关S 的导通和关断,即可调整输出电压v。控制环路将输出电压v与参考电压vref相减得到电压误差信号ev,进而通过比例-微分-积分(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PID)得到控制信号,并进行PWM 调制控制开关的相关操作。
图1 Buck 型DC-DC 变换器的基本结构
当S 导通时,二极管处于关断状态,电感L 左侧电压等于输入电压vg。当S 关断时,由于电感电流必须保持连续,所以二极管被导通,L 左侧电压等于0。因为在PWM 调制下S 的导通时间为占空比d,关断时间为1-d,所以L 左侧的平均电压为dvg,而其右侧电压为v。又因为稳定状态下的电感电流恒定,所以电感两端平均电压相等,进而可得:
可见,在稳态,Buck 型DC-DC 变换器可实现降压,其输出电压与d和vg成正比。然而,式(1)仅适合稳态下的变换器,因为在非稳态条件下电感电流是动态变化的。因此,需要研究变换器的小信号模型,建立正确的传输函数,用于模拟变换器的动态特性。
电感电流在动态调整过程中是非恒定的,是由电感两端电压平均值的积分决定的,而输出电压是由电容C 的充放电电流决定的。由于电感电流为电容C 的充电电流,v/R为电容C 的放电电流,所以可得:
式(2)描述了非稳态过程中v和i的变化规律。考虑i、v、vg、d、R的小信号分量,对式(1)作全微分,可得:
消除中间变量i,可得vg、d、R、v的小信号关系:
式(4)为v的全微分方程,其中考虑了vg、d和R的影响。由式(4)可得变换器的传输函数:
其中,Gvd为d到v的传输函数,Gvg为vg到v的传输函数,Gvl是R到v的传输函数。可见,Buck 变换器的小信号模型具有3 个输入:d、vg和R,它们共同决定了输出电压v。
在变换器的SSM 模型中没有考虑寄生参数的影响,大大降低了模型的可靠性。为了解决该问题,在建模中考虑寄生参数对电感电流的影响,进而得到变换器的ISSM 模型。如图2 所示,电路中主要的寄生参数包括电感等效串联电阻RL、二极管导通电阻RF、二极管正向导通电压vF和开关电阻Rds。
图2 考虑寄生参数的Buck 型DC-DC 变换器结构
考虑寄生参数的效应,电感两端电压在S 导通期间为vg-v-i(Rds+RL),在S 关断期间为-v-i(RL+RF)-vF,因而在一个开关周期内,其两端电压平均值为dvg-vi(dRds+RL+d'RF)-d'vF。可见,寄生参数改变了电感电流的变化规律:
式(6)是在考虑寄生参数的条件下,描述了非稳态过程中v和i的变化规律。为了得到小信号模型,对其作全微分可得:
其中,Req=dRds+RL+d'RF为等效电阻。进一步,约去变量i,可得vg、d、R、v的小信号关系:
最后,得到改进的传输函数:
由于在改进的小信号模型中考虑了寄生参数的影响,所以得到了更高的精度。对比式(5)和式(9)可发现,它们具有不同的增益和零极点。特别地,在SSM 模型中,Gvl(s)具有一个位于原点的零点,这是一个微分系数,表明输出电压的稳态值与负载变化无关;而在ISSM 模型中,该零点变化为-Req/L,表明输出电压的稳态值会受到负载的影响。以上分析将会在仿真中得到验证。
变换器环路通过PID 进行控制。针对参考电压阶跃扰动整定控制参数,设闭环传输函数被调整为一阶的目标函数,即:
其中,ωn为目标函数的自然频率。ωn越大,系统响应速度越快。
对于给定的ωn,可得基于SSM 模型的控制器传输函数为:
考虑寄生参数的影响,则系统传输函数变为Gvd'(s)。设闭环传输函数被调整为同样的目标函数,即:
则可得基于ISSM 模型的控制器传输函数为:
可见,基于SSM 和ISSM 模型设计的控制器将具有不同的传输函数,从而获得不同的比例、微分和积分系数。由于寄生参数必然存在于Buck 变换器中,所以基于SSM模型设计的控制器会受寄生参数效应影响,从而降低控制性能。而基于ISSM 模型设计的控制器将具有更高的精度,可以更好地将闭环传输函数调整为目标函数。
为了验证模型的精度,基于Matlab-simulink 搭建了Buck 变换器的SSM、ISSM 和电路模型。这里电路模型是基于开关等元器件建立的模型,并且其中包含了各类寄生参数,因而具有最高的精度。将电路模型作为参考模型,通过对比即可验证SSM 和ISSM 模型的精度。
根据表1 参数建立模型,分别加入输入电压、占空比和负载的阶跃扰动,可得输出电压响应。分别对占空比扰动、输入电压扰动和负载扰动时的输出电压响应作频谱分析,仿真结果如图3 所示。
对于占空比和输入电压的扰动,当ω<1e4 rad/s时,3 种模型具有相同的增益和相位特性;当1e4 <ω<3e4 rad/s 时,ISSM 与电路模型具有相同的频率响应,而SSM 模型存在偏差;当ω>3e4 rad/s 时,ISSM 与SSM 模型具有相同的频率响应,两者均逐渐偏离电路模型。对于负载电阻扰动,当ω<3e4 rad/s 时,ISSM与电路模型具有相同的频率响应,而SSM 模型存在较大误差;当ω>3e4 rad/s 时,ISSM 和SSM 模型均能较好地模拟电路模型,因而都具有较高的精度。
表1 Buck 变换器主要电路参数
图3 输出电压的频谱分析
由于寄生参数效应,基于SSM 和ISSM 模型设计的控制器参数将有所不同。设置ωn=0.3/T,则根据式(11)得出的控制器参数为P=0.02、I=2 000、D=5e-6,而根据式(13)可得控制器参数P=0.048、I=2 026、D=4.78e-6。为了验证模型差异对控制效果的影响,分别基于这两组控制参数进行电路级仿真。通过引入参考电压阶跃,得到的仿真结果如图4 所示。
仿真结果表明:基于SSM 模型设计的控制器参数,输出电压具有10%的过冲,并在700 μs 后达到稳定;基于ISSM 模型设计的控制器参数,输出电压不存在过冲,在150 μs 内即可达到稳定。因此,基于ISSM 模型的设计可以消除输出电压过冲,同时可提升78%的输出电压动态响应速度。
本文基于状态平均和全微分法,建立了一种适用于CCM 模式Buck 变换器的改进小信号模型。在建模过程中考虑了寄生参数的影响,提高了其在中低频段的精度。针对参考电压的阶跃,分别基于SSM 模型和ISSM 模型设计了PID 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相比基于SSM 模型的控制器,基于ISSM 模型的控制器能够消除输出电压的过冲,同时能够缩短78%的响应时间。综上所述,所提出的ISSM 模型对于变换器的分析和控制器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4 参考电压阶跃响应时输出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