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沉沦》中的诗歌

2020-05-26 03:13张熠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诗歌

张熠

摘  要:《沉沦》中多次出现了旧体诗和外国诗歌,郁达夫借助这些诗歌来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旧体诗中不仅有主人公的内心写照,也隐藏着郁达夫的慨叹,而外国诗歌是郁达夫在留学日本期间对于外国文学的吸收。旧体诗和外国诗歌的出现,构成了《沉沦》的一条暗线。旧体诗和外国诗歌所象征的中西方文化在《沉沦》一文中展开了较量,而这场较量见证了主人公从孤冷到“沉沦”到觉醒。

关键词:《沉沦》诗歌;郁达夫旧体诗;中西方文化的较量

《沉沦》,是20世纪20年代郁达夫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他的一篇代表作品。在这篇小说中,郁达夫将自己作为蓝本,并结合在日本名古屋四年读书生活的经历,写下了这篇小说。在前人的研究当中,看到较多的是对《沉沦》中的性苦闷、家国情怀的分析,却鲜少有人关注到小说中的诗歌对于这篇文章、对于文章主人公“他”的意义。小说中的诗歌于作者、于“他”而言,是情感的寄托,是心境的展现,是价值观的体现,更是对于中西文化的认识、改观。

一、对诗歌的分析

《沉沦》中的诗歌主要出现在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他”身处平原之中,手捧着一本渭迟渥斯诗集,在官道上独步;第二部分,“他”孤身一人从东京的中央车站乘了夜行车到N市去,在车里写下了“乱离年少无多泪,行李家贫只旧书”,后来又翻看了海涅诗集;第三部分是“他”进入酒家找妓女,在日本人歌声的刺激下,吟唱出了“茫茫烟水回头望,也为神州泪暗弹。”

(一)在官道上独步

这一天,万里无云,微风带着阵阵香气轻拂在“他”的脸颊,背后的紫罗兰香气让他心醉神迷,远方的几处人家炊烟袅袅。郁达夫给笔下的“他”营造了一个非常舒适、令人心醉的氛围,所以“他”觉得“同陶醉似的酥软起来”,他“好像梦到了桃花源力的样子”。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他”读着渭迟渥斯的诗集,并且还将两节诗译成中文,题为《孤寂的高原刈稻者》。

渭迟渥斯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与“他”所处的环境相符。渭迟渥斯诗歌中的刈稻女“唱着忧郁的曲调”,为“过去的、不快乐的、遥远的事情”“很久以前的战斗”“今天熟悉的事情”哀伤。而在“他”所翻译的诗歌中,刈稻女唱着“万千的痴话”、“前代的哀歌”、“前朝的战事”、“日前的家常闲说”,与渭迟渥斯原诗中所要表达的几乎一致。但是不同的是,“他”将自己代入到了诗歌中,翻译的诗歌中刈稻女所要表达的情感,就是他最真实的情感。“前代的哀歌”、“前朝的战事”就是“他”所关注的中国的历史、现实与社会。而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是“他”的忧伤、孤冷、失落,以及内心的压抑。

在翻译完渭迟渥斯的诗歌后,忽然就觉得非常无聊,就自嘲自骂地说,“这算是什么东西呀”“英国诗是英国诗,中国诗是中国诗,又何必译来对去呢!”其实“他”翻译得不错,但却“自嘲自骂”,可以感觉到,“他”的骨子里还是自卑的。“他”又否定了自己翻译的行为,英国诗和中国诗没必要“译来对去”,这种否定,不仅仅是对翻译行为的否定,更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否定。“他”认为中西方文化应该是相互分离而独自存在的。

其实“他”这种自卑不是没有缘由的。郁达夫创作此篇小说是在1921年。在一战之后,国内政治统治混乱,对于百姓的思想禁锢开始慢慢松懈,“五四”运动顺势而来,广大知识分子站出来宣扬新文化,追求思想自由。但是知识分子的这些努力并没有能够让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反而让黑暗势力和传统守旧势力更加猖獗,整个国家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沉沦》也就在这个时候诞生了。

“他”的家,是富春江上的一个小市。十几年的春秋,都在“他”的书斋内度过,后来才跟了“他”的哥哥到日本留学。“他”在留学前,学的是儒家传统文化,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束缚“他”个性解放的东西。来到日本后,日本的强盛与当时中国的贫弱形成了鲜明对比,“他”的内心受到了猛烈一击,自卑感也越来越强。

“他”读西方文人作品,从他们的作品中寻找共鸣、寻找寄托,而读作品的背景却是在日本平原。平原的风光与中国的自然风光十分相似,但却又受着西方的影响在改变。在学校里,学的是先进文化知识,与儒家所说的“仁义礼智信”完全不同。在读完渭迟渥斯的诗歌后,“他”将英文翻译为中文,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想要将中西方文化进行融合的行为。但在“他”自己看来这是一种矛盾行为,所以也产生了矛盾心理,“何必译来对去”就是“他”因自卑而意气的表述。

(二)离开东京

在这一部分,诗歌出现频率较高,又可以分为三个时间点。

1.火车刚刚開动

在“他”二十岁的一个晚上独自从东京的中央车站乘了夜行车前往N市,火车开动起来,“他”的胸中生出了万千哀愁,眼含热泪,说了一句“Sentimental,too sentimental!”之后,却又觉得自己太小题大做,过于多愁善感了。于是又吟诵出了“一年人住岂无情。黄莺住久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在这个离开东京的晚上,无人送别,内心也有些许落寞,更多的却是孤寂、孤冷。

2.火车过了横滨

火车过了横滨,“他”内心开始平静起来,提笔给东京的友人写了一首诗并准备寄给他。“娥媚月上柳梢初,又向天涯别故居。四壁旗亭争赌酒,六街灯火远随车。乱离年少无多泪,行李家贫只旧书。夜后芦根秋水长,凭君南浦觅双鱼。”一个穷苦潦倒的海外游子形象跃然纸上。首联、颔联点明了自己离开东京时的所见所闻,简单说明了自己已经离开东京前往别处,同时向友人阐述独自飘零的惆怅。颈联可以说是这首诗最重要的一句,是“他”的感慨,内心的自卑在“行李家贫只旧书”一句表现出来。颈联更能够升华为郁达夫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次剖析。

3.翻看海涅诗集

在写完给友人的诗后,“他”静坐了一会儿,又翻开海涅诗集看,同样地也翻译了这篇诗歌。

“浮薄的尘寰,无情的男女,你看那隐隐的青山,我欲乘风飞去,且住且住,我将从那绝顶的高峰,笑看你终归何处。”这首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与上文所提到的三首诗歌截然不同。“他”借助这首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归隐之意。为何想要归隐?因为“他”内心自卑、又为自己的国家不强盛而感到悲愤,与其他人无法交流,感觉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入世不得便另辟蹊径,有了隐居山林之意。

“笑看”又颇有些“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意味,展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名士清高的一面。“他虽然在日本求学数年,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他”的影响仍然很大,中国的传统精神仍然居于首位。

在这一部分中,旧体诗出现频率较高。在离开东京时,感慨用的是旧体的诗句;向友人倾诉惆怅时,采用的也是旧体诗;即便引入了海涅的诗歌,所要表达的仍然是中国古代文人名士自尊、孤傲的态度。

如果说《孤寂的高原刈稻者》还有一些西方的浪漫主义色彩的话,那么这一部分翻译的海涅诗歌则更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要素。第一部分还有的“何必译来对去”的矛盾心理,在这一部分也有一些淡化了,“他”想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西方文化之上,并且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他”心中居于首位。这也是“他”对中国文化的重新建立。但是从后文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种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西方文化之上的做法失败了,“他”逐步“沉沦”,已经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文人的高标准要求。

(三)在妓院

在现实中,“他”不敢面对日本女同学的眼波,只能在日记中发泄自己的性苦闷。偷窥房东女儿洗澡后,惊恐地逃出了旅馆,搬进了梅园。在梅园中偶然听到别人的情事后,“他”坐上不知开往哪里的电车迅速逃离。最后,在一次次的逃避中,“他”来到了妓院。

面对窗外的夕阳美景,吟诵了一句“夕阳红上海边楼”。这句诗描写出了所见的壮阔之景。但是眼前这壮阔之景并没有吸引到“他”,“他”想的还是侍女的肉体。此时此刻,“他”的内心开始觉醒。

在听到隔壁的日本人高唱日本歌后,也放声大唱“醉拍阑干酒意寒,江湖寥落又冬残。剧怜鹦鹉中州骨,未拜长沙太傅宫。一饭千金图报易,五噫几悲出关难。茫茫烟水回头望,也为神州泪暗弹。”首联表现的是内心的孤寂,是抑郁不得志之人的落魄。颔联、颈联用了祢衡、贾谊、韩信、梁鸿的典故,以他们的不幸遭遇来唱出自己的悲愤与郁闷。而尾联可以说是这首詩中最重要的一句。作者将自己的境遇与国家现实联系起来,将个人的孤冷、落寞上升到对国家的埋怨、悲愤。将自身境遇与国家现实相联系,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方法之一,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心理。“他”想要与日本人对抗,但是这种对抗却因为自身的怯弱而没有着落,因此“他”只有埋怨国家贫弱。

这一部分中,“他”开始觉醒,也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复苏。但是这种觉醒却随着“他”的投海自杀走向死亡;而中西方文化的较量,也因为“他”的“沉沦”,“他”无法调和内心的矛盾,让中国传统文化在这场较量中经历了短暂的生机勃勃便又暗淡无光了。

二、总结

旧体诗和外国诗歌的出现,是《沉沦》中的一条暗线。这条线是他从孤冷到“沉沦”到觉醒,也可以说是中西方文化的较量。

第一部分,中西方文化被分离开,“他”自卑、孤冷,被人看不起;第二部分,“他”试图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但这种做法却失败了,“他”逐渐“沉沦”、堕落;第三部分,自我觉醒,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后的复苏,这一切却随着“他”的投海自杀而全部消失了。

而在这场较量中,中国传统文化却是落败了。

参考文献

[1]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7(07):198-236.

[2]石春雨.论《沉沦》中郁达夫的祖国情怀[J].文学教育(下),2017(04):16-17.

[3]李若琳.《沉沦》中的旧体诗及外国诗歌引入[J].上海鲁迅研究,2018(01):172-178.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语言学院  南京  210038

猜你喜欢
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忍冬
我的诗歌
第六届中国当代诗歌奖评选启动
谁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七月诗歌
我是小诗人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90后”诗歌小辑
小小诗歌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