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记者 李敏芃)2019年11月6日上午,第五届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及名师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拉开帷幕。
中國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韦志榕,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肖昌斌,湖北省教育厅教师管理处副处长伍艳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开幕式。
韦志榕在致辞中认为,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及名师论坛对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具有强劲的示范性,论坛已经成为广大小学科学教师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小学科学教育界期盼的盛会。
肖昌斌介绍了长江报刊集团的总体发展情况,与参会代表分享了《科学课》杂志近年开展的特色活动,并盛情邀请广大科学教师多到“科学教师的心灵港湾”——《科学课》编辑部走一走、看一看。
伍艳介绍了湖北教育的总体情况,并着重与参会代表分享了湖北科学教师培养机制的创新举措和成效。
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彭香、卢新祁、尚秀芬、喻伯军等专家在主席台就座,科学教育分会副秘书长黄海旺主持开幕式。全国26个省级小学科学教研员,以及近1000名科学教师和各级教研员参加了本次活动。
来自全国各地的13位优秀科学教师为参会代表带来了精彩的展示课。为提高研讨实效,本次活动采取“课堂展示+执教者说课+与代表互动+专家点评”的模式,既全面检验了展示团队的研究成果,又促进了台下代表的深度参与。
云南李俊老师的《蜡烛的燃烧》一课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实证,通过分析与思考逐步建构科学概念,并有效地落实四维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感知到科学与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四川吴逢高老师的《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渗透科学推理方法,同时设计有梯度的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上海刘依婷老师的《物体的沉和浮》一课巧妙规划教师空间及信息平台,凸显了学科特色,彰显了技术的优势。云南省、四川省教研员席学荣、黎霞给予了精彩点评。
江苏沈亚萍老师的《推和拉》一课基于课程标准,着眼儿童,通过聚焦思维,让学生从现象的观察到认识抽象的力,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北京范颖老师的《四季的更迭》一课,运用全息交互智能终端设备,呈现立体的、多角度的自然变化虚拟效果,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为探索四季成因奠定了基础。副理事长彭香、卢新祁进行了精彩点评。
湖北朱映晖老师的《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带领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不同动植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异同,领略科学之美。广东成艳萍老师的《丹顶鹤生活在哪里》一课充分体现了学习进阶的思想,从认识丹顶鹤到了解形态各异的鸟的特征,再到对知识的迁移应用,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天津郭萌老师的《找拱形》一课的设计亮点是教学具的设计与使用,引导学生用“拼插纸条”建立“圆顶形”模型,对其进行拼插、观察、测量,再分析数据、发现规律,找到圆顶形能承重的原因。副理事长尚秀芬、天津市教研员娄立新进行了精彩点评。
湖北陈中云老师的《制作笔筒》一课,以“制作笔筒”为载体,渗透了工程与技术的新观念、新思想,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形成设计思维,培养其创造力。浙江谢小立老师的《设计制作包装盒》一课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突出了“做中学”“学中悟”的特点,同时渗透了数学支撑科学教学的思想,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副理事长喻伯军、湖北省教研员吴凤虎分别给予精彩点评。
山东徐亮老师的《耳的结构建模》一课通过项目式学习点亮课堂,巧妙应用“声级测试仪”“3D激光内雕模型”等技术手段,实现了思维深化、眼界开阔、实践能力提升、合作意识增强等多重教学效果。福建郑飚老师的《能量的转换》借助花生从能量的视角分析食物在人体内的转换,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又培养了他们科学探究能力。重庆舒刚老师的《为什么一年有四季》通过三次构建地球公转模型活动,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分析春、秋季节的产生原因,并利用证据对推理的合理性进行验证。河北省、重庆市教研员张素先、曹雷进行了精彩点评。
本次论坛,还特意邀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郑永春博士作《未来一百年,人类能到哪里?》的专题讲座,他风趣、幽默地向参会代表讲述天文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与小学科学教育的联系。他对行星是如何形成的,人类对宜居带的探寻,天文观测的前沿研究等进行了深入解读,同时还分享了对青少年科学教育的看法,就如何在科学课堂上向孩子们传播科学理念、传递科学信息等提出了宝贵建议。当他把一小块陨铁标本在参会代表中传递时,会场掀起一阵高潮!
活动尾声,黄海旺作会议总结。他认为,在整合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和科学实践过程中,科学思维是关键。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研究与改进这一主题,在本次活动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本次活动由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主办,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协办,《科学课》杂志具体实施。从武汉市各区抽调的20多名优秀科学教师组成的志愿者团队,身着统一的“科学教师之家”马甲,全程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