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鸭升降的秘密》案例分析

2020-05-26 14:15简玲珊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20年1期
关键词:瓶口瓶子现象

简玲珊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一课设置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是“纸为什么不湿”,通过倒扣在杯底中的纸没有湿的现象,以“是什么阻止水进入杯中”引发学生思考,展开探究,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活动二是“吹不大的气球”,通过尝试吹大瓶子内的气球以及探究怎样才能吹大气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这两个活动没有直接的联系,缺乏连贯性,为了让课堂活动更连贯、更吸引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笔者将其创编为“现象教学”课例《小黄鸭升降的秘密》,主要教学流程是“现象引入—探究—发现规律”,先通过实验现象引入,然后利用直观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小黄鸭升降的秘密,从而发现 “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规律。

教学环节一:现象引入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小黄鸭,你们看,它在水里会浮起来。小黄鸭从来没到过海底去,小黄鸭“水中观光电梯”能让它自由升降,欣赏美丽的海底世界。

(教师出示去底的塑料瓶,用手捂住瓶口,竖直将水面的小黄鸭压入水底。)

师:看,小黄鸭成功下降了。你观察到小黄鸭在瓶子的哪个位置?

生:小黄鸭在瓶底。

师:瓶内水平面的位置呢?

生:在瓶子下方。

师:为了方便记录,我们用一条直线来表示瓶内水平面的位置,用圆圈来表示小黄鸭的位置。(边说边在黑板上记录)小黄鸭升降的秘密是什么呢?为什么小黄鸭能从水底升上来?今天就通过学习一起来解开谜底。

教学意图:本课运用小黄鸭的水中观光电梯为载体贯穿整节课,以富有童趣的“小黄鸭升降”的现象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篇提出核心问题“为什么小黄鸭能从水底升上来”,激发其探究欲望,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做记录,指引他们实验时利用符号来做记录,提高效率。

教学环节二:探究——让小黄鸭升起来

师:我有办法让小黄鸭从水底升上来,你们看,老师是怎么做的?(演示:②号瓶松手→捂住→松手→捂住)

生:老师将瓶子竖直地压在水里,用手捂住瓶口,小黄鸭在底下,手松开,小黄鸭就上升了。

师:说得很完整,非常好!大家想不想動手试试让小黄鸭升起来?

生:想!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材料,2个不同的塑料瓶(把两个瓶子举起来),观察①②号瓶有何不同?

生:①号瓶的瓶口是关的,②号瓶的瓶口是开的。

师:是的,观察得很仔细。请你将①②号瓶分别竖直地扣在小黄鸭上,将它压入水底,不动瓶子,让小黄鸭从水底升上水面,并记录开始和结束时小黄鸭和瓶内水平面的位置,并写下实验结论。实验时间为6分钟。开始吧!

教学意图:依据低年段学生的特点“先扶后放”,先演示使小黄鸭升起来,让学生观察、描述现象,再出示有结构性的材料,引导他们进行对比、观察,使课堂的探究更聚焦、有效。

教学环节三:发现规律——为什么小黄鸭能升起来

师:哪个小组想分享你们的实验结果?

生:①号瓶只能让鸭子降下去,不能让鸭子升起来。开始,我们用手捂住了②号瓶的瓶口,鸭子开始在下面,后来我们松手了,鸭子就升上来了。能成功使小黄鸭升起来的是②号瓶。

师:观察得很仔细,大家发现水平面和小黄鸭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水平面在哪儿,小黄鸭就在哪儿。水平面升,小黄鸭升;水平面降,小黄鸭降。

师:说得太对了。所以想要控制小黄鸭的升降,就得控制?

生:水平面的升降。

师:那为什么①号瓶的小黄鸭升不起来?①号瓶子内(指贴的瓶子上方)有什么?

生:空气。

生:空气在里面把它压下去了。

师:说得有道理,我们再看②号瓶,瓶子内的这部分(用手指)是什么?

生:也是空气。

师:是的,对比②号瓶前后空气和水的变化?

生:开始时,瓶内空气多,水少;结束时,瓶内空气少,水多。

教学意图:对话式引导学生描述、分析实验结果,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培养学生交流汇报的能力,注重培养他们科学地操作、科学地描述、科学地表达。及时抓住课堂生成,多一些追问、多一些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逐步构建科学概念。

师:瓶子里为什么空气会变少?

生:因为②号瓶是开口的,空气跑掉了。

师:空气从哪里跑到哪里去了?

生:从瓶子内跑到瓶子外了。

师:真的吗?你看见空气跑了吗?你有没有办法让大家都看到空气从瓶子里跑出去了呢?小组讨论2分钟,商量一下办法。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生:在瓶口套一个塑料袋,装住跑掉的空气。

师:塑料袋是个不错的想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

生:用气球!

师:你真是太聪明了,跟老师想的一样,如果我把气球套到瓶口,如果空气真的从瓶子里跑到外面,这时气球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气球会鼓起来。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演示:将气球套进②号瓶口,把小黄鸭压到水底)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气球鼓起来了,空气确实从瓶子里跑到瓶子外。

教学意图:教师及时追问,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有效地提问让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直观地被看到,进而强化“空气具有流动性、是透明的”这一概念。

师:这说明了原来在瓶内的确实是空气。空气占的空间由多变少,水平面就上升了。如果想控制水平面的升降,我们就要控制什么?

生:瓶子内空气的多少。

师:是的,你非常善于思考!那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①号瓶不能成功地将小黄鸭升上来吗?

生:原来空气聚集在①号瓶子里,它没有洞,空气跑不出来,空气占瓶子里的空间多,所以小黄鸭就下去了。

师:你们实在是太厉害了。因为瓶子内的空间是有限的,当空气占据的空间多时,水占据的空间就少;空气占据的空间少,水占据的空间就多。所以,想要控制小黄鸭的升降,关键在于?

生:控制瓶子内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

教学意图:“现象教学”使科学探究走向科学实践,从科学实验走向建构科学概念,及时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

案例分析

1.巧用教具,增添乐趣

“现象教学”有三个研究的视角,包括现象的真实性、探究的有序性、思维的深刻性。现象的真实性是本课的研究视角之一,以小黄鸭升降电梯的实验现象引入,能吸引低年段学生,使其探究热情持续高涨。解决了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不好引导学生观察的问题,使实验现象更明顯、直观。

“现象教学”的特色之一就是以日常的生活现象或直观的实验现象引入,提高学生对科学课的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其爱上探究、爱上思考、爱上科学课。

2.及时追问,发展思维

“现象教学”强调追问,教师要留心倾听学生的发言,要多给他们思考和表达的机会,抓住其中的关键词,抓住核心概念,抓住易混淆的点,及时追问。如本课中学生表示“空气跑出去了”,本课的关键词就是空气,教师抓住空气的性质——看不见、摸不着,追问:“你看见空气了吗?你能让大家都看见空气真的跑出去了吗?”解决这一问题,就让学生理解了“是空气占据了瓶内空间,水平面无法上升;当空气跑掉后,水平面才能上升”这一关键点。通过追问,让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促进他们慢慢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

3.丰富评价,有效激励

“现象教学”注重以有效、多元的评价来激励学生,让学生保持上课热情。评价丰富之余,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回答,使用不同的评价,如:“你观察得真仔细!”“你的想法很有创意!”“概括好完整啊!”“你说得太好了吧!给点掌声……”“我非常欣赏你的表述:准确、严谨!”“补充得很全面。”“汇报非常精彩!”

评价切忌千篇一律,有效的评价应该是“煽风点火”的,当学生回答激情稍弱、课堂氛围稍冷、只有寥寥小手举起时,教师要“煽风点火”般鼓励他们、表扬他们,使他们热情高涨、敢于表达、敢于质疑。丰富课堂评价,让科学课堂“活”起来。

猜你喜欢
瓶口瓶子现象
瓶子赛跑
瓶子赛跑
神奇的瓶子
吸管钓鱼大赛
瓶子赛跑
小蜗牛储物盒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别把你的瓶子随手扔掉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