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城乡生活垃圾合作治理研究

2020-05-26 16:49邓灿婷
青年生活 2020年10期
关键词:合作治理西部地区

邓灿婷

摘要:近年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呈现逐渐从城市向农村蔓延聚集的态势,农村同时承载着自身和城市转嫁的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在日趋增加,由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体系逐年完备,城市环境污染状况得到了有效控制,而农村污染却愈发严重,出现了不少垃圾围村的现象。为此研究小组通过个案分析,探讨生活垃圾处理的合作治理模式,为西部其他地区城乡垃圾处理提供经验。

关键词:西部地区;城乡生活垃圾;合作治理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农村环境的治理问题和打造美丽乡村,体现了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已成为全国各级政府和全国人民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垃圾不断增量,环境污染影响恶劣,那么如何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找到农村垃圾治理的合理路径呢?本项目将对广西的县市进行抽样调查,获取数据,深入了解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过程,对相关主体进行绩效考评,探索多元主体之间如何能形成良好的关系网络和沟通合作机制,使之有效的整合到政府环境治理系统之中,为西部地区其他地方的农村垃圾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二、国内外研究

(一)国内研究

国内关于农村垃圾城乡一体化治理的研究主要有:

(1)基于城乡环境二元分割的现实和城乡统筹的制度机会,倡导多元农村垃圾治理机制。王晓毅认为,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的环境不公,是造成农村垃圾问题的重要原因,实施农村垃圾城乡一体化治理有其必然性。高海硕等提出,为了实现各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农村垃圾应该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因地制宜地组合选用垃圾处理处置技术。张强等在大力提倡农村垃圾分类收集、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和发展清洁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一体化”治理模式。魏佳容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了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的困境,并提出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的有效策略。

(2)将农村垃圾置于城乡环境一体化治理、乡村社会和农村传统文化等具体的实践场景加以分析,对农村垃圾城乡一体化治理模式、过程和效果进行了适当反思。陈阿江反思了农村垃圾城乡一体化治理模式,提出在“城乡一体化”中坚持适度的“城乡分治”策略。张玉林提出农村环境系统化伤害与碎片化治理的实践命题,认为缺少农民的组织化参与的治理困境是导致农村环境问题无法解决的根源。夏循祥提出在借助国家治理的同时,农村垃圾文化逻辑及知识治理的本土化策略更为重要。

(二)国外研究

(1)生活垃圾基本概述的研究。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发展情况,这也导致他们在垃圾的治理思想、法制建设情况、制度完善情况等方面存在不同。 Justin StockdaLe(2012)针对美国墨西哥州的生活垃圾进行了详细分析,在研究中尤其注重对农村处理生活垃圾的具体方式分析。Philip B.Shepherd(2011)对日本的生活垃圾处理情况进行了分析,主要是注重在生活垃圾治理概念和引导文献的研究。

(2)生活垃圾处理的主体的研究。Debra Siniard Stinnett(2011)提出美国政府部门在处置农村生活垃圾承担着最主要的责任,同时也强调农民的作用。Bai Renbi(2014)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强调社会私人部门在其中的作用,提出将生活垃圾外包的方法,把政府责任转嫁。

三、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是对西部地区城乡生活垃圾合作治理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采用了文献收集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统计分析法研究方法进行资料收集。本研究最重要的文献参考书籍就是《横县十年》。

四、案例分析

(一)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

横县是广西首个实现垃圾分类收集的县城。横县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堆肥、不可堆肥和危险垃圾3种方式进行处理,并采用居民分类、环卫工人上门收集的方法,通过8年时间的探索以及实践,找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的有效途径,实现了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三化”处理目标,成为广西首个实现垃圾分类收集的县城。相关措施如下:一,对不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的住户或单位,经多次指正仍不更改和不予配合的,实行暂停上门收集垃圾。二,对乱丢乱倒垃圾的住户,按照环卫法规给予处罚。三,关于垃圾清理,会定期检查,对清理不力者或乱堆乱丢垃圾者给予罚款。

2.垃圾分类模式

在实施之初,横县农村地区借鉴县城的经验,首先建设24个农村垃圾综合处理示范村,通过示范点辐射带动,形成“三级四类三统一”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三级四类”即农户一级,按干、湿两类垃圾分装放两个垃圾桶。经联社一级,按厨余垃圾类、可燃烧类、可回收类、有毒有害类等四类进行第一次分类处置。厨余等可溶解类垃圾放入沼气池降解;可燃烧类垃圾由村保洁员拉到村垃圾处理中心;可回收类有序叠放,达到一定数量及时运到废旧回收点;危险垃圾如电池、过期药品等,由村保洁员收集后送到垃圾池,达到一定数量后再由县统一收集处理。村委一级,建立垃圾处理中心进行第二次四类垃圾分类。

“三统一”即采取统一收保洁费、统一收运垃圾、统一分类、集中燃烧的模式处理全村日常生活垃圾,实现垃圾“化整为零”。

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对此横县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在17个乡镇全部设立环卫站,统一挂牌,统一管理。各乡镇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实行不同的垃圾处理模式,从而对垃圾进行科学有效管理。

一是县处理模式,即“村收—镇运—县处理”。对距离县城20公里以内的乡镇所在地或周边村屯,由保洁员上门收集垃圾到镇(村)生活垃圾收集点,然后由镇(村)统一清运到镇垃圾中转站,再由镇统一派车将垃圾清运至县卫生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是镇处理模式,即“村收—镇运—镇处理”。对距县城20公里以上的乡镇,以村委(社区)或自然屯为单位,由保洁员到各户进行统一收集,统一转运到乡镇片区生活垃圾处理中心或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是村处理模式,即“户收集—村转运—村处理”。在村屯相对密集或距镇区较远的村屯,农户自行将垃圾收集到垃圾桶,村保洁员定时定点上门收集转运到本村垃圾焚烧炉、垃圾池,再进行简易分类处理。

垃圾分类后,横县垃圾处理厂采用“敞开式抽气堆肥法”,把堆肥垃圾加工成腐熟有机肥,让群众用于果蔬种植。不可堆肥垃圾中,把可回收利用部分卖给废旧品回收站,有毒有害垃圾则由环卫站集中处理。

此外,横县还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云表镇朝南村是蘑菇生产基地,村里引进工厂,将生产蘑菇的废料、果蔬菜皮及畜禽粪便等加工成绿色有机肥循环利用,成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典范。

(五)绩效评估

(1)指标与权重

根据相关资料和内容,设计指标如下表。因横县垃圾治理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环节,每一个步骤、涉及的每一个主体研究小组认为都同等重要,故给予每个二级指标同等的权重。

(2)绩效评分

根据绩效指标,本次评分采取5个等级,1分—5分分别为非常差、差、及格、好、非常好。小组以横县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对横县共发放了165份问卷,其中筛选有效问卷155份,有10份问卷未达到在横县居住3个月的条件视为废卷。

对于专项资金投入的评分为4分,政府在垃圾治理的基础设施投入上还是比较充足的,镇上每家每户门口安放有垃圾桶,在居住区域附近也有集中存放的大垃圾桶,对于乡村则是一定距离安放大垃圾桶。对于政策制度完备性的评分为5分,关于横县城乡生活垃圾有一套完整的政策指导,对于每个环节的落实都有具体的条款指导。组织领导评分为5分,对于生活垃圾治理成效进行了定期检查。在生活垃圾分类培训上,44.52%的居民表示接受过培训,55.48%的居民表示没有接受过培训,评分为3分,培训普及率还有待加强。环境整洁度指标打分为5分,有87.1%的居民表示居住区域垃圾会有人员定期来清理,环境比较整洁。分类回收,对于分类回收的知识71.61%表示了解一些,另外仅有28.39%的居民表示会对自家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故打分为3分。垃圾无害化处理指标评分为5分,横县对垃圾處理首先是进行整体分类,其次最主要的方式是进行焚烧,堆肥。公众回应性指标评分为4分,总体上居民对于生活垃圾治理还是比较配合,但还是存在乱丢乱放的现象。对于居民满意度来说,指标评分为4分,总体表示比较满意。

(3)绩效结果

综合起来,总的评分为3.7分,横县城乡生活垃圾治理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五、存在问题

1、农村环卫基础设施简陋

在此次的调研中我们发现,横县的垃圾桶、垃圾车等环保设施的数量基本能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但一些设施的质量却显得过于简陋。有些农村地区垃圾集中堆放点的垃圾桶就是平时装水的水桶,没有专门垃圾桶以及垃圾池。在平时生活垃圾没有那么多的情况下设施的简陋并没有会很明显,但在一些春节等节假日各家各户的垃圾增加,垃圾集中点的水桶就难以满足居民的需求。

2、对垃圾分类知识不太了解

由于受教育水平的不同,农村地区的群众对垃圾分类的知识不太了解,仅是简单的了解一点,但对于主动接受垃圾分类的知识的意愿,大多数群众主动性比较强。县城地区对生活垃圾分类知识了解程度也较浅。对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就是堆放到集中的地方,让专人来处理,自身对生活垃圾并无过多的处理。

3、城乡之间配合少

对于城乡之间的合作较少,垃圾处理基本上是分区域、划模块处理,彼此之间的配合很少。就横县来说,一个人或者两个人负责处理各村、各镇街道的垃圾,收集完后直接运送焚烧厂。至于小区、学校的垃圾则外包出去,有小企业负责。但对于垃圾处理的关键技术,还是不太娴熟。

六、建议

1、扩宽资金来源渠道,保证基础设备设施的足够投入

目前在生活垃圾治理过程中的资金投入主要是政府,虽然是合作治理模式,一些民间组织也会提供一定的配套资金,但是由于民间组织主要是提供培训技术的支援,对于资金投入也不多。企业在项目中主要提供垃圾资源化的生产基地,而科研院校为项目提供所需要的专业技术支持。

因此政府需要拓宽资金的来源,仅靠政府的财政支出和民间组织的支持,难以维持垃圾治理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同时还应该对投入的资金进行科学的规划,不仅要保证县城等主要地区的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要顾及农村地区的环保设施建设。

2、以多样化形式对居民进行相关知识教育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居民的环保意思较高,垃圾分类的知识也比较了解,但是大部分的居民对于当地垃圾治理的政策和措施都不了解。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政府、村委和学校的作用,以多样化的形式对居民进行相关的政策宣传,居民对于政策的了解有助于政府政策和措施的落实。

3、加强城乡合作,主体配合

加强城乡之间的协作,以城带乡,以乡辅城,充分发挥城乡结合的优势。在发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农村等一些较落后的地区,另外,还要注重各个主体之间的配合,政府牵头,企业出力,居民配合,共同营造环境美好的家园。

参考文献:

[1]ZHANG Jun-li,LIU Li-ping.Countermeasures on improving the charge rules and long-acting operation mechanism for the treating residential domestic sewage and household garbage in rural Yunnan[J].Ecological Economy,2018,14(03):216-220.

[2]孙旭友.垃圾上移:农村垃圾城乡一体化治理及其非预期后果——基于山东省P县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123-129+168.

[3]兰奎,郑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城乡互动机制论析——基于合作治理的研究视角[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29(06):33-35.

[4]薛峰.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  破解农村环卫工作难题[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4(09):51-53.

[5]王博勋.统筹城乡,破解“垃圾围城”[J].中国人大,2017(20):17-18.

基金项目:

创新创业项目编号:201911548118

猜你喜欢
合作治理西部地区
治理创新视角下的基层协商民主
合作治理理论视域下的贵州扶贫
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思考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
大学周边夜市的问题与合作治理路径分析
社会工作视角下贵州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模式的探究
西部地区信号与系统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探索
参与式治理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
村集体经济再认识与集体经济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