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廷枚
摘 要:“雅”与“俗”,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争论和探讨的重要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雅”文化和“俗”文化这两种力量也随之此消彼长而彼此共存。本文便从“雅”与“俗”这两个角度就张爱玲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张爱玲;文学作品;“雅”与“俗”;创作姿态
“雅”与“俗”,看似是两个彼此对立而无法融合的两个独立的对象,但其却是彼此依存、彼此联系的统一的整体。通常来说,“雅”指的是那些比较高雅而纯正的艺术,其语言典雅而灵动、思想深邃而丰富等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而给人以心灵的滋养。“俗”文化,则属于通俗文学,其所表达的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个人私欲。其便于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却也容易走向“媚俗化”。然而,“雅”与“俗”并没有较为明显的界限。由于个人的评判标准和时代的评判标准有所不同,其边界设定也随之而发生着不同的改变。与此同时,“雅”与“俗”,也不是单独而存在的。任何学生作品中都可能同时存在这两种形态。历史中,有关“雅与俗”的争论也一直存在。
张爱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朵璀璨的“奇葩”。她以其天才式的文学笔触,引起了文坛的轰动。《天才梦》的发表,预示着一位天才的诞生。无论是写作题材、写作方式,还是人物塑造、语言表达,张爱玲的文学作品都显得格外独特。她用笔尖描写上海,塑造女性,展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挣扎和思索。由于其作品的独特性,也难免会面对争议和探讨。有关张爱玲作品“雅”与“俗”的探讨,成为经久不衰的话题。无疑,“雅”与“俗”同时存在于其文学作品之中。古典与西方文化的交汇,赋予了她不同的审美品格和审美笔触。
一、张爱玲文学世界的“俗”
(一)、描写市民大众生活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基础,也是文学艺术的来源。生活在这个世界之中的形形色色的人,便是文学所描写的对象。不同于40年代革命的热情和激情,张爱玲并没有跟随时代的主流而依然专注于平凡世界的诠释和表达。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发现,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巧合和麻烦所堆积出来的,生活本身便充满了戏剧性和文学性。所以,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之中,并没有跌宕起伏、险象环生的情节,也较少描写战争的惨烈以及对于英雄人物的歌頌。正如她曾经说过“人生的悲欢离合,也是一种艺术”。透过她冷静而深邃的眼睛,所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幅生活的景象。
普通市民大众,即“俗人”,便是张爱玲所喜爱描写的主体。这个世俗社会中的一切,在其笔下都能够得到恰当而真实的表达。父母、子女、小姐、太太、学生、打字员、伙计等都是其作品中的人物。有《鸿鸾禧》中“留有一种新鲜的粗俗的喜悦”的二乔、四美姊妹俩;有《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一个任性的自由的有夫之妇”的娇蕊;有《等》中黑瘦的小脸、驮着背编结绒线衫的庞太太等等。这些人物都是我们平常所不会注意的,但作者却是那样真实的将其呈现出来,力求刻画其俗之精髓。
市民生活小事,即“俗事”,便是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内容。在一般的文学作品中,作者通常会适当省略一些生活琐事以及细节,而展现自身写作主题和写作内涵。然而,她的作品却并没有具体的写作主题,只是将生活完整而细腻的呈现出来。所以,张爱玲的文字作品中对于生活小事的描写也比比皆是。“庞太太走来开窗,无缘无故朝外看一看,嗅一嗅,将一只用过的牙签都出去。然后把小书桌上半杯残茶拿起来漱口……”。在文字的表述中,每一个人物的动作都似乎在以慢镜头来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与此同时,《倾城之恋》、《琉璃瓦》等作品中描述了父母与子女为婚事而烦恼的心事。《留情》中夫妻之间的平常而琐碎的矛盾。这些事就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是生活所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民语言表达,即俗语,是张爱玲作品中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式。“玉清那身个子……大哥没看见她脱了衣服是什么样子”这些话语体现了四美姊妹的粗俗的个性。“你就这样贱,这样的迁就他。”也符合梁太太强硬的个性。张爱玲的语言是露骨而直白的,其丝毫不掩饰人性的欲望,也不批判或者忌讳任何人对于欲望的追求。
(二)、展现男女世俗情爱
爱情,一直以来都是文学作品所描写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课题。一张世俗之网必然无法逃脱情欲的纠缠和牵扯。张爱玲专注于写“人生中较为安稳”的一面,这里的“安稳”便是指“男女之间的小事”。以女性的眼光去尽力描写男女之事,这使得其作品有着独属于女性的细腻和美感。在张爱玲的眼中,每一个人都是平庸的,都用自己的力量挣扎在这个平庸的世界之中。所以,她所展现的也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平庸的男女,甚至有些庸俗。潘汝良是一个很努力追求成功并且带有典型文人气息的人,其因“画像”与沁西亚结识并且慢慢走进而深入了解沁西亚的生活和个性特征。想象总是让人心驰神往,而谁愿意将其照进现实生活中呢?他不愿意去懂她,因为这会破坏其心中美好的形象。所以,他选择了拒绝,也熄灭了爱情的火苗。想象的美好与现实中的不满,学业理想与爱情,这些选择和挣扎充斥在“爱”的周围。有人伤心,有人失落,有人彷徨……,也终究遗忘了。滚滚红尘中的男男女女皆是如此。
对于爱情,或许许多人都对之有所歌颂和期待,依然怀抱着对于爱的憧憬和幸福。然而,张爱玲所描写的爱情却不同于以往的甜蜜和幸福,其将两性之间最隐秘的情感进行完整展现,也重新解构了男女之情。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想要用婚姻来脱离原有的家庭。范柳原则是一个花花公子,他采用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来面对世界。在二人相识并且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互相算计、步步为营,将婚姻作为利益之下的牺牲品。或许,没有战争,他们会依然回归以往的生活之中。但即使故事的结局是二人抛去顾虑而走到一起,但其也充满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当爱情和事业发生冲突时,潘汝良也做出了自己最为理性的选择。这样的爱情是世俗的,也失去了爱情原有的纯真。然而,谁有不曾是俗世之人呢?张爱玲将男女之情撕碎而还原其生活俗世面目,这未尝不是一种创新。
二、张爱玲文学世界的“雅”
(一)、典雅的文学意象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一个走向没落的贵族家庭。她的父亲是清代的名臣,她的母亲则是李鸿章的女儿。在这样一个充满着古代气息的家庭,她在传统的文化的熏陶和培养中一步一步的成长。由于其孤独而敏感的个性以及其对于文字的敏锐力,她的文学造诣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书中所描述的古典而华美的世界,在一次一次安抚其弱小的心灵而从中寻求慰藉。可以说,古典文化已经浸润在张爱玲的灵魂之中。传统常见的文学意象,也一次一次在张爱玲的文学中找到立足之地。
月亮,是我国传统的古典意象之一。在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都存在着月亮的影子,其用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绪。月亮代表故乡、代表思念,李白在《静夜思》中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怀念。杜甫曾在《月夜忆舍弟》中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来表达自己对于弟弟的思念。不同的人所描写的“月”也会有着别样的风格,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柔美,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豪迈。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心经,则会塑造出不同的“月亮”形象。张爱玲笔下的月亮是荒凉的、是孤独的。正如她所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其眼中和心中的月亮也并不是人们所期待“明月光”。在《金锁记》中,作者运用了开篇一段来描写月亮。三十年前的月亮像一滴泪珠落在了信笺之上,模糊了原本的模样。回忆中的月亮是欢愉,携带者过往的经历则未免显得有些凄凉。在张爱玲的笔下,月亮是凄凉的、是绝望的。跟随着曹七巧的故事叙述和描写,三十年钱的月亮一步一步沉入湖底。
镜子,也是常见的古典意象之一。它是一面能够窥探人心、蕴含使用之人情感的工具。镜子代表爱情,“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破镜难圆,思君不在。镜子代表女子,“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花与人相衬而别具风韵。然而,在张爱玲作品中的镜子也跟随着作者的内心而变得稍显冷漠和感伤。《金锁记》中,镜子是表现主人公容颜老去的象征,是时光流逝、时代变迁的感叹。《倾城之恋》中,镜子仿佛是无尽的深渊使白流苏跌进无尽的深渊。张爱玲以其敏感的笔触将“镜子”重新赋予了新的含义和新的内涵,表达女子的脆弱和人生的无奈,展现人物不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二)、巧妙的色彩表达
颜色,是人们情感的一种表达和延续。不同的颜色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情绪和人物的情感也會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化。不同的场景使用不同的颜色也能够代表不同的意境和氛围。灰蒙蒙的天空中漂浮着多多乌云,忧郁而悲伤的情感便缓缓流出。火红的太阳象征着革命的热情。有关不同作者所常使用的“色彩”,也是学者所非常喜欢研究的重要方向。张爱玲作为我国文坛中独树一帜的大家,其非常善于运用和使用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增添写作的魅力。她将冷与暖这两种不同的色调进行完美容结合,色彩华美而醇厚,在对比中凸显文学美感。
多样的色彩,是张爱玲文学创作的重要特点。她用文字当作画笔,给我们描述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文学世界。无论是白色、蓝色、紫色等冷色调,还是红色、黄色等暖色调,作者都能够将其融入在环境和人物之中而展现不同的魅力。汝良在无意中找到了与自己多年来手绘侧影相同的少女,她仿佛是汝良的梦境折射出璀璨的光芒。初次描述沁西亚时,张爱玲写道“她的头发黄得没有劲道,大约要借点阳光才是纯正的、圣母像里的金黄”。这里的“黄”与“金黄”的活泼而鲜明的色彩,便充分展现了汝良对于这个女子的憧憬和喜爱。“她”仿佛就是专门为“他”所创造的一般。在沁西亚结婚之时,作者写她穿着白缎子礼服,捧着白蜡烛映衬着苍白的脸。这里的“白”却是冷漠而孤寂的,失去原有的色彩,象征着爱情的消逝和婚姻的坟墓。《心经》中,在开头描写小寒一段中,作者写道“孔雀蓝衬衫”、“孔雀蓝的夜”、“没有血色的脸”、“白色的长腿”、“薄薄的红嘴唇”,这些色彩巧妙的堆积并组合在一起,展现了小寒的奇异之美。
鲜明的色彩对比,是其艺术美感的重要来源。张爱玲不仅喜爱运用色彩,还能够将不同色彩组合在一起而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在对比的冲突中碰撞出“美”。《红玫瑰与白玫瑰》便巧妙将“红”与“白”这两种不同色调的色彩进行对比,象征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红色”代表热烈和热情,凸显王娇蕊的放荡与妩媚。“白色”代表白洁和纯净,凸显孟烟鹂的温和和娴静。两种色彩的对比,便顿时将两种形象跃然纸上。与此同时,“红黄的广告牌把水映成了油绿色”将“红”与“绿”放在一起,展现了白流苏内心世界的矛盾和挣扎、挣扎与恐惧。正如张爱玲曾说“我喜欢色彩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接近事实的”。
(三)、华美的语言风格
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和影响,这与其独特的语言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文学家来说,每一个创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和语言所展现的风格都有所不同,其都有其独特性。语言风格可能是简单而清新的、典雅而厚重等等。在对于人生的刻画和生活的挖掘中,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也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魅力。
她的文学语言风格是典雅而华美的。由于经过传统文化的洗礼,张爱玲对于文学的词汇、构造、章法都有其一定的研究和想法。张爱玲善于将充沛的情感和人物进行巧妙融合,其注重于文章的遣词造句,用细腻的笔法描绘多彩的现实世界。在建筑、服饰、人物相貌等描写中,作者都极力描写其细节之处,用丰富的色彩和辞藻加以描绘。在《第一炉香》中,“炉台上陈列着翡翠鼻烟壶与象牙观音像,沙发前围着斑竹小屏风……”,华丽的建筑和陈设配以华丽的辞藻,独具艺术之美。与此同时,张爱玲还经常使用多样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是文章充满别样的韵味。“月亮像是玉色缎子,刺绣时被抖落的香灰烧糊了一块”。由此可见,作者笔下的比喻不只是将本意和喻意进行罗列,而是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延展,展现文字华美之风。
她的文学语言风格是冷静而悲哀的。纵观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其中都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悲哀和荒凉之感。她将人生和生活作为描写的内容,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人世间所发生的一切。喜爱张爱玲的人,便喜欢其冷静而悲哀的笔触,喜欢其文字中隐藏的那抹哀伤。她所描写的人物都是悲哀而平凡的,没有完美的人生,也没有完美的品格。曹七巧在时代的悲剧中陷入其中,而制造了一出又一出的悲剧。白老太太面对自己女儿的哭诉而无动于衷,冷漠而绝情。汝良说“它知道他爱的不是沁西亚。他是为恋爱而恋爱”。没有人的人生是完美的。张爱玲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描述出了一个个人生的悲剧。
三、“雅俗共赏”的创作姿态
在各種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交汇的背景之下,社会也在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无数人士都在寻找和追寻文化的不同形式,也在探索中国的发展之路。在新文化运动之中,文学逐渐将“人与现实生活”作为写作的对象,开始发掘人性和人的价值。白话文学的发展和推行,也将文学拉下个高高的庙堂而不只是贵族之间玩乐的方式。俗文学与雅文学的融合,成为当时文学发展的潮流。高雅的文学艺术也逐渐向大众相靠拢,走向通俗。然而,完全大众的需求,则难免会使文学变得媚俗而丢失文学的审美价值。张爱玲便巧妙将“雅”和“俗”进行融合,为当时的文学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赢得了读者广泛的认可。
“俗中见雅”,是张爱玲文学的创作姿态。这是当时文学的一个大胆的尝试,也为后世的文学开辟了新的道路。她的文学作品,延续了传统的古典意象和传统文化精髓,也结合了西方文化的认识和思考,这是其人生经历和文学底蕴的结晶。无疑,张爱玲的文学成就是不能复制的,但其“雅俗共赏”的创作姿态却为文学注入新的意义和价值。
出生在满清达官显宦之家,接受现代文化教育,再加之以其与生俱来的天才笔触,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受到了众多文学家的喜爱的追捧,也奠定了其独特的文学地位。在她的文学世界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市民人物形象,直面而不加掩饰地描述展现最真实的生活,彰显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姿态。与此同时,作品中也折射出无法言喻的深刻内涵和文化底蕴,用冷静的眼光从高纬度来观察和展现世界,慢慢浸透读者的思想深处。她的文学作品,是雅与俗的美好融合,是古典和现代的交汇,是通俗与先锋的对话,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研究和欣赏。
参考文献:
[1]夏红冰.“艳异的空气”中绽放的花——论张爱玲小说的美学内蕴[J].黄山学院学报,2017(05):92-94.
[2]秦弓.奇崛冷艳与淡雅俗白之美——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J].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春之卷,2017(01):135-140.
[3]陈庆妃.俗而优则雅——张爱玲小说的通俗元素与中国小说传统[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75-77.
[4]王馨.俗与雅的完美结合--读张爱玲小说有感[J].南方论刊,2015(11):35-36.
[5]刘志华,LIUZhi-hua.从"参差的对照"看张爱玲小说的俗与雅[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01):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