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动教学”理论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特征

2020-05-26 01:57袁昌仁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0年5期

袁昌仁

摘要:语文教师的主动教学应化复杂为简单,落实语文数学目标,“观教”与“察学”,还要认真钻研教材,开展师生互动性对话,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样,有利于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师生共同发展,快乐学习。

关键词:主动教学;落实目标;钻研教材;互动对话;组织活动

“教师的主动教学”是美国教育家Thomas L.Good和Jere E.Brophy合著的《透视课堂(第10版)》(以下简称《透视课堂》)第十章的内容,它是全书的核心。他们提出“教师的主动教学”具有六个特征:理性认知“教学”、教学目标科学、观察教学行为、认真钻研教材、促成学生理解、组织综合活动。那么,语文教师的“主动教学”应具备哪些特征呢?

一、要化繁为简

《透视课堂》第十章的内容是教师的主动教学。首先,教师要理性认知什么是“教学”?有人认为“教学是艺术”,就意味着教学是个性的、即兴的、创造的,其精妙之处只可意会无法言传,也意味着教学需要一定的天赋;也有人认为“教学是科学”,其本质就應该是可以研究揭示的,可以不断深化认识的。而我们对课堂的认识,缺失的恰恰就是“教学是科学”这个部分。长期以来,我们对课堂的把握更多的是建立在直觉、经验和教师教授上,课堂观察也同样如此。正因为对“教学是科学”的认识是缺失,课堂观察只能是从经验到经验,难以有真正的研究。

那么,“教学”究竟是什么呢?当“教学”的“教”读作第一声(jiāo)的时候,“教学”是动词,意思是“教书”,即教学生学习功课,把知识或技能传给学生;当“教学”的“教”读作第四声(jiào)的时候,“教学”是名词,意思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当“教学”分解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时候,“教学”是词组,是指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教师的主动教学是说教师不是艺术家,不能把课堂作为艺术表演的舞台;教师不是科学家,不能把学生当成科学实验品。教师的主动教学是“不持外力推动而行动,能够造成有利局面,使事情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也就是教师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探究者。

透视当前的语文课堂,特级教师于永正说第一乱是流派多,负面的东西也不少,如教师听了一些特级教师的课都有些迷茫,本来会教语文的,听了这些教师的课竟不会教了;第二乱是工具性模糊了,也就是说语文的工具性被边缘化了,这是非常可怕的;第三乱是有人把语文教学中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具体表现为内容复杂、手段复杂、环节复杂。语文教师怎样实施主动教学呢?《透视课堂》给我们描绘的景象是:课堂要有系统知识;教师要对课堂分析;要呈现有效能的教学;通过课堂观察增强教师的意识,发现课堂观察的价值和简化课堂观察的任务,做好课堂观察的记录;掌握个案研究技巧;注意研究和观察反馈等等,这些都要依靠“教师作为决策者”。如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这样进行:

师:大喊着是怎么喊?用你们的朗读,告诉我。

生:(用力)下雨啰——下雨啰——

师:这里“下雨啰”重复了两回,有可能——

(手势提示,朗读应读出变化)

生:(语气很急切)下雨啰!下雨啰!

生:(语气很慢,陶醉的样子)下——雨——啰——

生:(语气前低后高,表示欢快)下雨啰——

生:(语气前高后低,表示强调)下雨——啰!

生:(语气前慢后快,表示心情变化)下雨啰——

生:(语气前快后慢,表示心情变化)下雨啰!下雨啰——

师:好一个快乐的萧红!在这祖父的园子里想怎么喊,就怎么喊;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来吧,顽皮的萧红,把水扬起来,喊起来吧!

窦桂梅老师的主动教学扣住“下雨啰”三个简单的字,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拓宽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将语文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强烈愿望。

用于永正老师言简意赅的话来说:“语文教学不能瞎折腾,牢记八个字:‘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尤其是读和写两个字。”语文教师的主动教学要有哲学思考,敢于化复杂为简单,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哲人。

二、要落实教学目标

教师的主动教学把作为实现教学目标手段的教学方法列为首条叙述。首先,教学目标的设置要科学。《透视课堂》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强调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书中引用了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把认知目标分为六个水平层次: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并指出知识层次的问题是低认知水平的;强调对所学材料的记忆;领会和应用问题是中间层次的,强调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分析、综合和评价问题是高层次的,强调将整体材料分解成构成成分,并理解其组织结构,将所学的零碎知识整合为系统知识,对所学材料进行价值判断。六级认知水平对学生的要求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由此可见,根据教师的教学目标,把高层次的问题和低层次问题通过各种方式结合起来,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理论水平的最佳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学生的学习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于永正老师强调教学目标要简要,他这样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一课的教学目标:第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字只记不写;第三,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第四,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简简单单的四个教学目标就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方法目标和情感目标都囊括其中了。

关于教学目标,于老师说:“老师一定要搞明白‘学生为什么要学语文‘语文教什么这两个问题。”学语文就是为了“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为了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以便于在生活中、工作中与人交流。教师教什么?一要教字,即引导学生认3500个汉字,会写其中的2500个,这是“硬指标”,最基础的指标;二要教读书,即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理解、积累词语,感受表达方法,包括修辞方法等;三要教作文,即引导学生要学会表达,这是总目标,每一课还有每一课的小目标。教师要关注每课课后的学习要求,把课后的学习要求落实了,教学任务也就基本上完成了。

三、既要“观教”又要“察学”

观察是《透视课堂》的高频率词语。语文教师的主动教学应进行“教师行为与学生学习相关的研究”。研究教学行为要进行课堂观察,有人将课堂观察分为“观教”和“察学”。

先说“观教”。所谓“观教”,即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主要观察点。传统的课堂观察,尤其重视观察“教者”的示范课、展示课、比赛课,“观教”更是将目光聚焦于执教者“教”的表现中,课堂组织、教材处理、师生互动、课堂调控等都从教者的行为来观察。在“观教”中,观者眼中只有教师,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自然成为配角,学生的学习是否真正发生、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怎样的情感体验等反而被选择性地忽略了,忽视了学生,教学永远也不会发生。传统的课堂观察还忽视教师的“家常课”,须知“家常课”才是教者的真常态。可是,“观教”有的走马观花,做做样子,只听不评,这不是课堂观察;有的为了完成任务,从同事的教案上“听课”,这更谈不上是课堂观察。不论哪种类型的课堂观察,“观教”都要观察教者的教学过程、教学结果和教态、教风,这些是教师核心素养的集中反映;“观教”还要观察教者的文雅气质,因为语文教师饱读诗书和教育理论书籍,一定体现在主动教学上。语文教师的主动教学要文雅,有风度,要有教育智慧,因为比让学生尊重教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喜欢上教师。一个学生只有喜欢上教师,才会喜欢上课堂,喜欢听教师的讲课,才会从教师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

再说“察学”。“察学”强调以学论教,主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尤其重点观察学生的学习是否真正发生。什么是“学习”?《弟子规》中讲到“学”与“习”的关系是互生互长,“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可见,“学”是基础,是知识,是“知道”,怎样才能将这些“学”到的东西转化成能力,转化成应用呢?那就需要在“学”的基础上“习”,践行、实践、力行,这样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得到提升。为什么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是否真正的发生?因为一个人要想得到真正的智慧,就必须经常性地“学”与“习”,持之以恒地做,才能得到真知。荀子认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陆游强调“古之君子,学以为己”。“学以为己”这四个字成为一代代学子孜孜以求的精神目标,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学以为己”是说学习的价值:第一,在于能够因学习带给我们沉醉其中的快乐与挑战;第二,在于能够因学习达成自我德与智的完美与和谐。

语文教师主动教学,学生才有自主学习。课堂观察的对象是师与生、教与学这两对因子。研究课堂,只有既“观教”又“察学”,真正的研究才会开始。比如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有学生说:“文中‘何必这样说呢?这句话的标点符号用得不对,因为这一句既不是疑问句,也不是反问句,是不赞成对方的话,不必这样说的意思,不含问意,应该把问号改成叹号或句号,但这一段话的叹号用得太多,可以用句号。”于是,靳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议论纷纷。有学生说:“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这句话用问号是不对的,你越读越觉得它不对。”靳老师继续引导:“同学们一旦把书读进去,就会有许多不同的感受,这是真正用心在读书,就这样读。”

课堂上,靳老师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语文能力。靳老师认为教师应该选择重点词语、句子、句群或段落,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并逐步转化为能力。我们把这些字、词、句、段、章的训练内容称之为“训练点”。教学时,教师一定要选准时机,在学生感到困惑、迫切希望解决时,主动施导,展开训练,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真正发生“学习”。

四、要认真钻研语文教材

语文教师的主动教学要给学生呈现知识。呈现什么知识,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堂教学中,知识借助于“叙述”得以呈现和表达,表现为教材的静态叙述和师生“言说”的动态叙述两种方式,其中叙述主体的指定、叙述语体的选择以及叙述内容的阐释,反映着教师课堂上的角色定位、知识的阐释方式以及课堂上存在的知识形态。怎样钻研教材?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得好:“摸清作者思路;领会思想感情;咀嚼语言文字;确立精读方略;确立作文方法;明确编者意图;总结表达方法;撰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主动教学的蓝本,教师進行教学设计要创新,要有个性特点。

钻研教材的成果是备课,它是给学生呈现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备课要备教材,因为教材是根据新课标所规定的知识内容和要求编写成的。教师还要备学生、备方法、备过程、备资源,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多在“备”上下功夫,要把课文朗读好,把板书的字词照着字帖练好,把关键词语的意思把握准。

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时,设计了以读为本的教学总思路: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度过。初步统计,学生各种形式的读书次数为:全文朗读一次;第一段朗读一次;第二段读、背九次;第三段读、背四次;第四段读、背六次。读句就更多了,整堂课教师范读句子,学生学读句子随处可见,第一个学生在读第三段的过程中,教师就多次指导读句。在教师出示五张图片时,学生又读背了许多句子。教师花大量时间引导学生这样反复地读,学生越读越有趣味,就读出其中韵味。